中学生被禁止来大陆。
Polly是我这次在香港认识的一个女生。她又黑又瘦,穿着朴素,一点也不像我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个香港潮人。她在PMQ PMQ顶层的一家音响体验店工作。店铺的设计不是为了销售导向的功能,而是为了体验和品牌广告。
PMQ,原名香港已婚警察宿舍(简称PMQ),吸引了许多香港文化创意企业家入驻,推广他们的产品和品牌。有点像上海早期的田子坊,但远不如那个小巷子。自开业以来,已经聚集了大量人气。其中还遇到了一批大陆传统媒体的访团,应该是回归20周年的官方需要。我扫了一眼这些媒体的出处,嘴角撇了撇。没有一家是年轻人关注的媒体。
我懒洋洋地走上楼梯,但我对一家商店并不感到惊讶。曾经PMQ有一家独立书店叫Open Quote,在选书和选书上很有品味。我在那里买了许多关于香港的书。去年9月,由于房租压力,老板不得不关门,去英国做艺人。
香港的文化创意产业似乎一直处于这样一种摇摇欲坠的尴尬境地。元创坊和开放报价书店就像这个行业的一个美丽影子,摇摇欲坠,不知何去何从。
如果没有遇见波利,我可能又会带着遗憾离开。我在顶楼被她拦住了。她用粤语问我:“哦,请问这位小姐有时间进来听一段音乐吗?””我很自然地礼貌地回答“是”。整个体验大概20分钟,一个* * *,放了三首歌,包括《无间道》里的那一集,让我感觉像在电影里,音效特别好。后来我要求再听一首歌,粤语歌。Polly给我看了shine的燕尾蝶。听完之后,我的眼睛有点湿润。我还是想来这首歌,让我选择在这里停留2个小时。
由于波利的认真介绍,这家商店成了PMQ印象最深刻的商店。在内地,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么努力的文员,哪怕工作很简单,也要做到最好。Polly好像是典型的香港青年代表,我就随便坐下来和她聊了聊。
02
我是个彻头彻尾的“港迷”。
1997年回国那年,我的幼儿园升了小学,老师教我们画小鸡找妈妈。老师说香港是一只鸡,和我们分离了很多年,终于回来了。我真的不知道那么多。我刚刚和我妈妈一起听了一天一夜的陈百强,我已经能够用清晰的发音唱一整首歌《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虽然不知道歌词是什么意思,但就是觉得比当时所有的国歌都好听。
我在日本韩国待了几十年,依然坚持听粤语歌,看港片。有了电脑后,我会找原版电影,听香港广播剧。初中就已经会说一些简单的“白话”了。有了固定的团体偶像Twins,开始认识和我有相同爱好的朋友。有时候是这样的。当有相同爱好的人出现在我身边,这种爱好就会根深蒂固。
朋友们总以为我去过香港无数次,其实只有四次。这次见了他四次,就感受到了香港的变化。
第一次是2014年5月24日,第一份工作结束,我用这份工作积攒的钱买了一张去香港的机票。当时机票很贵,只能买春秋航空,但是往返费用是1500。
当时正在全境实行禁烟,只允许在指定的地方吸烟,所以街道很干净;人人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哪怕过马路只需5步;随时可以看到A先生在街上巡逻。除了商场巴,街上的当地人普通话都说得不太好。
第二次是2015 65438+2月31。我和朋友踏上了梦幻之旅,买了港龙的机票,在红馆看了一场新年音乐会。
因为省钱,我们只能住在乔丹6平米的隔断房,房费也不便宜,500块一天。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房子叫做“?房间”。
15的禁烟令好像消失了。路边吸烟的人随处可见,人们开始带头闯红灯。铜锣湾失去了一些人气,没有那么多游客。这次旅行,特区给我的感觉有点不整洁。
14下半年以来,中港矛盾加剧,奶粉事件,占中事件,以及随后的撑伞事件。内地媒体报道,香港年轻人开始对内地有很大意见。但是我还是感觉不到香港本地人的歧视。相反,即使是在街上卖报纸的阿伯,普通话也说得很差。
第三次是在去年9月,恰逢我哥哥张国荣的生日。
在旺角,我兴奋得冲进信和中心。这座建筑原本是内地香港粉丝的必去之地。整层楼的店铺都在卖二手粤语唱片,甚至还在讨价还价。如今整栋楼人气依旧,拥挤的空间里挤了不少香港学生。但是所有的店铺都改成卖日系二次元了,再也没有卖粤语碟的店铺了。恍惚中下楼后,在旺角街头,一名街头艺人正用吉他演唱陈百强的《今夜请保重》。我看着他轻轻地跟着唱,眼睛湿润了。
第四次,2017年5月24日,刚好是我第一次去的3周年。
03
根据我对香港的了解,中环和尖沙咀是中心,潮人云集,旅游购物中心,上环是住宅区,充满生活气息。最后两次选择住在这个区域,有兰桂坊的热闹,有《楼梯街》等电影里常见的烟火。波利告诉我,上环是富人和中产阶级居住的地方,因为这里的土地“很贵”,西贡也不便宜,因为西贡很方便。普通人住在荃湾、深水埗、元朗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
Polly住在荃湾,大概是从上海五角场下来。她白天坐地铁40多分钟去上环上班,6点关门,回去做饭。她租的房子是“?房”,与丈夫同住,8平方米,但需要6000多港币。我告诉她,我在上海,住内环,6000元,两室一厅,80平米,在成都,这个价格可能只有3000元或者4000元。
普通香港人好像没住过大房子,对社区没有概念。他们常说的“公房”,其实是一整栋楼。PMQ的前身是香港警察的公房,文清打卡的“彩虹村”也是公房。一个房间只有40平米,需要一家五口人甚至更多。
聊到内地的现象,她问我“内地游客都是插队吗,在迪士尼到处大便吗?”我说:“我去过两次上海迪士尼,大家排队都排得很好,也没见过排便的,但是质量还是低。”我发现即使是香港的年轻人,似乎对内地的情况还是有很大的误解。我跟Polly说,在上海,除了房价,物价没有香港高。然而在香港,一顿普通的饭要40多元。但是这个价格从我第一次来香港到现在几乎没有涨过。
波利表现出对香港发展的担忧,尤其是对年轻人的担忧。
香港现在的制度和欧洲类似,所以也遇到了和欧洲类似的问题。特区有最低标准、失业救济金和高基本保障。许多人(年轻人或中年人)即使失业也不担心。他们仍然每天呆在有报纸的餐馆里,经常大喊大叫最多的就是这些人。
我们常说的“香港精神”,其实来自于上一代人,尤其是从内地出逃的人。他们怀着上梁山的决心留了下来,努力在香港做出一番事业。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特区给了他们这个机会。现在的年轻人太安逸了,没吃过多少苦,还要抱怨别人。莫莉说。
但我想,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当代香港年轻人与上一代人不同的香港精神。
04
现在很多内地人觉得香港不再“香”了,经济不好,拥挤破旧,互联网不发达只有八达通。香港人躁动不安,地域歧视,落后孤立。言语中不禁透露出一种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的优越感。
但在我看来,从城市文明程度来看,香港无疑比内地城市(包括北上广深)更先进。
香港的基础设施完善,让我这个上海人羡慕不已。都说上海交通发达,但香港能做的就是方便和人性化。本来还担心会不习惯滴滴、支付宝、摩拜等互联网产品,但其实香港的基础设施已经保证了生活的便利,八达通的普及,各种交通工具的精心设计。即使飞机早上很晚才到,也不用担心没有小巴去市区,甚至去更远的大埔。
香港人重视文化,坚守工作。我不知道它为什么被命名为“文化沙漠”,但在文化保存方面,它比大多数城市都要好。但是在香港。四年前的菜场、报刊亭、不知名的茶餐厅、小吃店,现在都在这里,它们的主人都没有变。香港人尽力保存其独特的原始文化。
大陆这两年发展很快,一年三年变化很大。许多城市为了增加GDP,放弃了原有的遗产。这是香港和内地最大的不同。无论金融资本是什么,她依然保留着它的市场和贫穷的一面,不会刻意用高楼大厦来掩盖。这也是我在香港最喜欢的地方之一。
香港人真是。在内地的旅游景点,游客体验不好的现象比比皆是。被当地人骗看起来很正常,东西也不好吃也不贵。在香港,景点都是免费或者定在一个公平的收费标准,不会有隐性收入;机场和景区的日用品和食品价格和市区差不多。我曾经在西贡吃过米其林三星,海鲜很新鲜,价格也很合理。香港人赚钱,是真的在扎扎实实的赚钱。
香港人内敛有序。在香港,你不会看到一个“熊海子”。每个孩子只要在公共场合,都会很听话,不会做任何打扰别人的事情。这可能是香港人的天性,有点像上海人,不会给别人添麻烦。我去过香港四次,一次都没被歧视过。相反,我遇到过一个主动普及九龙城寨公园历史的志愿者叔叔,还有一个在我问路时耐心引导我的阿姨。
其实地域歧视在内地无处不在。上海人在90年代把所有人都叫做“乡下人”,苏南人讨厌苏北人,成都人讨厌重庆人...我相信大部分香港人都歧视那些真的不尊重城市,没有素质的人。香港人会对你有距离感,但不会做任何打扰你的事。当你乐于助人时,他们会伸出援手。这是每个香港人从小被赋予的人格特质。
05
我和波莉聊到6点,她就下班了。我打算送她去中环坐地铁,从上环一路走到拥挤的中环。因为会说白话文,所以一路都在用白话文说话。似乎我们就像朋友一样自然熟悉。路上她一直在介绍街边小店,推荐我一定要去大陆游客不去的地方。她推荐我去她住的荃湾玩,在那里可以看到最贴近香港生活的场景,吃到最正宗最便宜的街头小吃。我说我想去香港仔是因为我在香港看的第一部电影叫香港仔。她说:“你还记得里面有一座桥是所有的目的地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想目前所有的目的地都在香港人的脑海里。香港,还是那个香港,文明,有序,有品位,包容。大家各司其职,不恨有钱人。即使他们知道隔壁的兄弟可以住上比自己大几倍的大房子,他们还是会习惯现在的生活。
也许香港人很困惑。我们正在研究90后的特点,并说他们需要一种认同感。香港人可能也需要一种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通往所有目的地的桥梁,让他们不再迷茫。然而,现在他们都在寻找这种“认同感”。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城市如何因外界而改变,香港人都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努力工作的态度和对家园的热爱。我想这就是波利那一代年轻人新的“香港精神”。
如今的香港,禁烟令似乎名存实亡,嘴里叼着烟走来走去司空见惯。Abreu阿姨的普通话越来越熟练了,但在旺角几乎看不到Ah sir的影子,到处都是垃圾。中国政治正确的书放在书店最显眼的地方;中国内地和香港之间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利,但文化输出却放缓了...
“有人说香港的优雅不复存在,有人说香港的魅力依然存在。”
无论如何,香港和它的文化在我心中永远不会褪色。它将是我心中的珍宝。我唱的每一首饮酒歌都记录着我们成长了这么多。
本文参加联合征文:我的香港记忆——写出你心中独一无二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