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安定:明帝国的马营
此地属陕西宫长福通渭县管辖,但自永乐四年(1406)九月六日起,即陕西省马援寺长乐建安定院,被划为军马场。
这一年,在帝国的新首都北京,紫禁城开始建造,整个国家焕然一新。
1
600多年前,农历九月是高爽的深秋,陕西马援寺的新机构开始运作。各级官员已经走马上任,如陕西马援寺三等,邵青四等,还有长乐驻原州、固原的监、副监,以及安定院直接管理地面的两个监...
从一个寒冷的秋冬到第二年缓慢的春天,各地开始修建城堡、兵营,竖起各种监狱、院落的地标,所有的地名都已经划出,如中英营、泥营、石霞营、元川营、胥门营、安定园的双井营等。朝廷派遣的2,965,438+03军士陆续受命,茶马互市的马匹和范人的贡品也按指示分批到达。龙下属的每个组长管理五十个牧羊人,每个牧羊人管理十匹马...
《明史》出版四十二年:陕西马援寺领长乐等六所监狱,开城等二十四所院落,均设在此府(平凉府)、青阳(府)、常工(府)。当时先设长乐、灵武,各督领四院,先设两院。永乐六年,增至六监二十四院,其中长乐监狱有开城、安定、广宁、碧龙四院。当时全国有96个军马场,到明末只剩下9个。安定苑只是这个的九分之一。“草长在春,马长在园。“冬草枯了就收割喂”的景象持续了近240年。在跨越三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不知道有多少战马从这里冲进了军队的行列,也不知道有多少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里演绎了多少令人心碎的故事...
2
来说说过去吧。秦赵翔为王时,甘肃中部的秦长城跨过此地。后来的安定院位于秦长城中部,起于陇西县,止于北地县。这里虽然寒冷偏僻,却是富饶的牧场,唐朝、元朝、清朝都是如此。
《嘉靖平凉府志》曾勾勒安定园的四方:“东至索龙沟,南至尖岗山,西至禅木山、白马寺,北至邴正山沱峪兵陈建祖村。垂直八十英里,水平七十英里。有超过52,604公顷的荒地,有18个纪念碑。“六百年后的2004年,马营镇、黑岩乡、金平乡合并为新的马营镇,与华家岭镇一起,地理范围包括了以前的安定园。
这真是甘肃中部的心脏。隆中如将军,倚龙山,有关中屏障之称。陇中以东、以南是关中、汉中、钟书,物产丰富,风土人情深厚。都是进退的关键之地,都被称为“天府之国”。锋芒直抵中亚盛唐。“从安远门向西,唐朝一万二千里,对着燕,桑麻野,世称富如陇右。”但中唐与吐蕃兵相见,失去陇右,长安一片狼藉,狼烟一路烧到大明宫。唐朝连同之前的秦朝和汉朝,仅凭这四个“中国”就成就了大事。另一方面,中原地区没有一个封建王朝占据甘肃中部。一把利剑悬在管仲头顶,一片寒冰摆在庭心,不免让人凉意直跳后背。看看蜀中的蜀汉和汉中就知道了。最终,他们并不是无法与魏抗衡。当他们感叹“隆中对”的策略并没有被“隆中对”的决策打败。
到了明朝,除了横跨北方的砖石长城,皇帝还希望帝国骑兵也能成为一座可以依靠的长城,立于不败之地。由于关西六卫防守嘉峪关,陕西杭都司防守河西走廊,陕西都司防守陕甘宁陇中,陇中地区是帝国西北的支撑线和纵深地带,是马政治家少有的地方之一,承载着帝国强大国防军备的希望,在永乐皇帝的国防战略中多次受到重视。
三
纵观冷兵器时代,战马系着中原封建王朝的盛世梦想,是军备,是战力,是国威。《明史》记载六十八年:“太祖初从江左出发,只急马,屡遣城池四面。”早在建国四年(1371),洪武皇帝就在安萨十里营设置了群牧监,第六年又将群牧监调至滁州。例如,今天著名的安徽六安毛坦工厂就是毛坦放马场。
明朝名臣杨廷和认为“西北戍边任务最重,陕西占一半,三面受用,马占一半。”但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变后,各地挂职不到50年的马政都表现出了“官不监”的疲态,西北马政也不例外。尤其是与陕西马援寺同一天成立的甘肃马援寺,早在十年前就被砍伐一空,乱作一团,交由陕西马援寺新成立的长乐剑黑水园打理。
说到明朝的西北行政,有一个人,杨一清,四朝元老,明朝中期的重臣。当他被任命为陕西巡检司、太常寺邵青的助理特使时,已经是民堡易后64年弘治十五年(1502)。陕西马援寺只属于四园,即开城、安定、广宁、黑水,清平、万安,由长乐监管。这六个园林中最广泛的是安定园,但整体情况极差。
当时帝国兵部接到杨一清的报告,“陕西朝廷监缺城堡,官员无公寓,士兵无营寨。马牧袁野,已尽矣。”经弘治皇帝许可,杨一清新官上任三把火,开始给提督加马营堡。的确,如果不是杨一清的亲力亲为,安定院等仅存的两个监狱,还有六个法庭,早就废了,撤得无影无踪了。
弘治十八年(1505),杨一清增设灵武监狱武安园。今年是郑德元年,陕西马政的面貌已经和潮剧一样焕然一新。放牧马匹的牧场从66880公顷上升到126473公顷,马匹数量从2280匹上升到11匹,放牧部队从745人上升到3088人,马营和城堡也进行了整修。衙门、仓库、马厩、住宅有465,438+000多间...这些数据都是杨一清自己在《修马之政》中记录的,他还沾沾自喜地写道,“今草田复杂,牧军增多,堡寨对峙,马厩罗列。牧之的规则,考试的方法,大致都准备好了。虽不敢盼将来云锦之盛,但对我陕西三面无济于事。”
?杨一清主政陕西马正八年,果敢而有条不紊。他精挑细选清宫官员,恢复牧马牧场,增加牧马兵,增加司源寺种马,增加练马官,增设马营城堡,恢复茶马旧制,整顿灵州盐班,为马正在明西北的复兴作出了贡献。当年,安定院一跃成为“二十岁两万马”的上苑。
四
现在从西北到全国,有很多地方被称为“马营”或者名字中含有“马营”字样。而我要说的这座,应该是弘治十七年(1504)修建的,也就是马营城的由来。史载:“安定元,* * *有中营、元川、冲泥河、衙门、石峡口、双井等六个营。中英有一座古堡,但已破损多时,地基狭窄。它向城南扩展了35英尺,北面有山。切割墙壁并修复其余的墙壁。东西步二百,南北步二百七十,周长二里六分四分。元川、泥河、衙门、石峡口四营久损,督修。双井没有城堡,所以在这个营地建了一个小城堡。”当时的工程要求是,城堡建成后,根据其大小修建一到两个城门,铺筑城垛,在城门处挖护城河,在城内修建兵营和马厩,多则数百,少则数百。我上中小学的时候,有同学住在“护城河”里,这个“护城河”早就被填平了,但地势还是很低。
经过杨一清那些年的运作,安定院大致是“一城五堡”的格局。如今,俯瞰马营镇北山,天空辽阔,依稀可见这座明城的遗迹。它的南部牛古河贯穿东西,几座苍白的南山山齐头并进,真是好地形。
如果没有杨一清的这一举动,这里的地名规模,连同相关的国策计划,要放到皇帝的御案上,恐怕要等到清朝傅康安、海兰察平定十丰堡叛乱的四十九年(1784)。如果没有杨一清的搬迁,马营镇就不会有今天这么多的明帝国遗迹。这些古老而残破的城墙,依然半隐半露在小城镇的新旧建筑、传统民居、榆树柳树之外。是一些房子的后墙,或者是一些人的后院,但都是破破烂烂的。
记得当时马营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劳动课上,有一项就是在原来的操场边上挖墙绑匪。多年以后,那道精细、厚实、坚固的墙终于被填进了大门口的乌鸦沟。但是,更不能忘记的是,杨一清的兵部尚书刘大侠是被推荐的。他把郑和航海资料藏在兵部侍郎的岗位上,企图“闭门自保”。或者可以说,明朝迁都北京,是重视防堵、忽视海事的表现之一,实际上放弃了近代以前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最好机会。
嘉靖元年(1522),安定园升为安定监狱,是此地辉煌的一大亮点。同时城堡的造型也升级为“一城二国”,也就是我们从小知道的大城市,东莞,西关。这是第二个“维稳监狱”。首先是位于古浪县的甘肃马援寺安定监狱,它已经存在了30年,弹指一挥间就成为过去。至于“三城四堡”,那是清初的事,“千堡之郡”的灾场更晚。
五
有一个词叫“撑”,人、马、甚至国家都有腰。明帝国的皇帝和大臣们认为“国大于容,军政不宜急于上马”,因此急需西北支援严峻的西北边防形势。黄河之字形是北向的,而黄河西部和北部的大片沙漠几乎是南向的。比如巴丹吉林沙漠侵入过多,挤压深度,大致是中国“腰”最薄弱的节点。
明帝国的防御是先攻后守,再攻再守,再攻再守,再守不好。不仅关西七卫逐渐衰落,不得不关闭嘉峪关,额济纳也没有得到,失去了河套。然后,连民勤的绿洲也没保住,只剩下兰州和靖远之间的一段黄河北岸,极其狭窄局促。陕西有12卫生卫士,4千医院,防御压力很大。没有河西走廊的强大存在,黄河以东和以南地区的局势就更加困难。北元骑兵一路南下,多次出现黄河饮马的情况。黄河白银至中卫段是贺兰山、六盘山、乌鞘岭三大山脉汇合处的一个缺口。从那里过黄河往南,隆中就直接暴露在马蹄下了。黄河严寒季节,边城的“准备过冬”警报真是一年比一年急。
很明显游牧民族的马蹄和弓箭一旦突破长城要塞的防线,纵深的机动力量还是要靠骑兵,所以边防对战马的需求非常大。由此可见,明朝西北马政是三边军事的砝码,举足轻重。当时朝廷建立了完整的马政体系,推行军牧、民牧、园牧,还实行茶马法、盐马法、城马法等交易规则,设立了太布寺、邢台普寺、马援寺,简单来说就是国家军马署、地方军马署、军马场,以及太布银的征集、保管、供养办法,等等。但实际上操作更复杂,甚至可以说是云复杂。
就说这马吧,茶盐,其中边关外的马,汉中府的茶,灵州花马池的盐,数量都很大。但到了下一代,茶马贸易被民间茶叶的泛滥破坏,官茶成了泡影,边关之外的马也进不去。凌州的盐,按盐引制度,因盐不方便,先改为以银卖马,但盐银常被挪用,所以三边附近的内地马匹得不到。而马援寺这种在军马场饲养牲畜的形式,只是不得已的第三种方式。法院寄予厚望,但效果平平,甚至不好。总之,明帝国的马正真的是很多不得已,他没有撑到腰的实力。
现保存于十一年(1516)马营镇北山公园的《清复牧场碑》记载了汉中通州同治阳城官员与陇西、会宁、安定、安定元官员巡视牧场的情况。此时距离杨一清大清洗才14年,另一个组织的划界可以证明当时牧场被占用和开垦得非常糟糕。与同治大人立下此碑的陕西马援寺主任唐力,与陪同侦察的安定院主任郭峰,他们在四处奔波的同时,是否在感叹时局艰难,甚至可以窥见帝国的衰落?
反正到了隆庆五年(1571),陕西马援寺的草原不到8万公顷,马匹不到8000匹。此时距离杨一清去世已经41年了。历史上也有崇祯十三年(1640)的调查,万历(1573-1620)、天启四年(1624)、崇祯二年(1629)的调查就更多了。在这前后,出现了地震、饥荒、干旱等词汇,甚至还有“死了很多人”、“人吃人”的记载。
另一个重要年份是崇祯十七年(1644),陕西米脂人李自成入侵北京。
六
明帝国时期,西北地区基本上都有带“陕”字的军政衙门,有陕西政治部、陕西省院、陕西省署这三个部门的衙门,有陕西总部陕西太仆寺,军政合一,管理马正,还有各种不带“陕”字的衙门,还有一些属于楚王、苏王、汉王的机构,等等。
对于马援坦普尔来说,这些政府机构甚至边境城镇的医疗中心都难以为其服务。马援寺不是一个强大的单位,它配备的官员不一定是一线的聪明人才。牧马地是从人的田地和未开垦的土地上划出来的,权属基本是一笔糊涂账。驯养的军马,政府和军队都要供应,选马的不可能得罪谁。而且养马是个技术活,稍有疏忽就会出状况。很多考核结果取决于太仆寺官员的心情,关节复杂,程序繁琐。
所以杨一清的“云锦成群”的梦想,最后也没有实现。“而(杨)被撤了官职,未废。”当时杨一清在《禁止占用牧地》中说了一段话:“陕西马援寺的监狱和花园,原占用草地133777公顷。因固原、常工等生,荣臻、甘州牧、环县等千户,固原、通渭、安定等县。军民手挽手坐着,有楚、苏、韩三福、钱国公等草原人混在里面。其间,节度被官员和权贵把持,顽固不化的百姓依仗手中权力,任意耕种,或随放牧大军常年变卖,草原日渐狭窄,官马无处放牧,马正池被弃...我们可以看到,在* * *的草原土地66880公顷,其余的。你看看草原土地的数量就知道了,有一半是亏空的,土地跑不了,可能还会放出来,但已经不是马援寺说了算了。顾的《天下郡国之病》一书中也有一句话,“宗室强大有力,军校乘势侵渔,流民商贾盗贼乘势拍利,富强起来,官法不能御,而日益被侵占,十个只剩二十三个”,可供你参考。
作为明朝垂直管理的军马场,100多年是马厩花园,120多年是马厩监狱。现在这些名字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至少到民国三年(1914),营名基本保持不变。中营、泥营、石霞营、原川营、徐门营、双井营,你听说过多少,去过多少?这是你的家乡吗?
这些年来,这片土地饱受兵匪、烟土、灾荒之苦,古老的牧马歌不复存在,但一定有着秦腔的醇香和马营小曲般的眉目。清初诗人王炳贤以诗赞这首小曲:“鹦哥留行人懒,鞍听为柳条。”现在的马营人,虽然马已经不多了,但是唱的开心,过的比以前好,真的是长乐稳定。
?今天这里是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西北。我们在斯里兰卡土生土长,自认为是长乐稳定的人。为什么不呢?况且盛世遇到你,你就是长乐的一个安稳人。所以无论你现在在哪里,请记住长乐安定。我也想看看那些傻傻的,快乐的,安稳的人。
——10月2015438+012-13初稿,10月2017 1修改,2022年5月18,如兰州。
(欢迎转发。如果你有任何相关的信息,请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