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和心理学主要考哪些题!求解答!

一、选择题(从下列问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写下其代码。每道小题2分,***30分)

1.它是(a)反映了教育内部各种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是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A.教育法b .教育政策

C.d .教育经验

2.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A)

A.《大教学论》b .《论演说家的培养》

C.普通教育学d .以人为本的学说和教育

3.主张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成长”、“学校即社会”的教育家是(b)

A.卢梭·杜威

C.赫尔巴特·夸美纽斯

4.欧洲出现了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制度(B)

A.原始社会b .奴隶社会

C.d .资本主义社会

5.作为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因素有(a)

A.遗传b .环境c .教育d .主观能动性

6.我们在教育后辈的时候,不能“鼓励后辈”或者“给后辈”,因为这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b)。

A.阶段性b .序列性c .稳定性d .个体差异

教育学试卷第1页(***4)

7.教育能将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再生产科学知识和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这说明现代教育具有(C)。

A.历史性b阶级c生产力d永恒

8.提出教育的目的应以受教育者的本质为基础,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发展其个性,提升其个人价值。教育观点是(a)

A.b .社会导向理论

B.形式教育理论d .实质教育理论

9.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是(D)

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

L0。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小学以什么样的课程为主?(一)

A.综合课程b .分科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课d .选修课

11.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是(a)

A.教学d .课外活动c .生产劳动d .社会活动

12.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遵循了(C)。

A.直觉原则b .灵感原则

C.渐进原则d .巩固原则

13.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b .上课c .布置和批改作业d .教学评价

14.衡量受教育者道德修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D)

A.道德认知d .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

15.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是(a)

A.了解和研究学生b .协调各方面学生的要求。

C.做好个别教育d .培养和组织班集体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12分)

16.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的,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材料;他认为自己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他们认为俱乐部

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成为符合社会规范的公民。

17.学科特色课程:即从各门科学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形成不同学科,按学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持续时间的课程。同时,相应的

编写不同学科的教材,作为学科内容的基本依据。

18.班级授课制(Class teaching system):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按照每周的课表和作息时间,把一定数量的学生组织成固定的班级。

时间表,有计划地安排老师对全班集体授课。

19.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式。

三、简答题(回答要点,简要说明。每道小题6分,***24分)

20.简述中国教育宗旨的基本精神。即中国教育目的包含的几个基本点。

建国以来,中国教育目的的表述几经变化,但中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身体、智力,

德美全面发展,有独立人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总的来说,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点。

①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教育目的的这一规定,明确了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明了中国教育已经养成。

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②要求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生理发展主要有助于受教育者的身体发育和机能。

成熟和体质增强;心理发展主要是指受教育者的智力、道德、审美、身体和劳动的发展。

③有独立的人格。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即让受教育者的人格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

发扬精神,造就人才,提升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21.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己的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活动是项目研究或项目探究。其基本特征是:

①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为研究对象和学习载体,超越严格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图书中心;

②是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③它是一种重视学习过程而非结果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体验和经验研究或探究的过程。

2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和价值。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

教师劳动的特点:①示范性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种性质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具有强烈的示范性。②

独特的创造力。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更具弹性,这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境的复杂性决定的。③

空间的延展性和实践的连续性。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限于学校。学生接受外界影响没有时空界限,所以没有教师的劳动。

时间和空间是有界限的。

教师劳动的价值:①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最突出地体现在教师对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巨大贡献上。②个人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在于这种劳动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

23.简述掌握知识与开发智力的必然联系。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一直是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①智力的发展取决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取决于智力。

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因为系统的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智力发展离不开知识。

和经历。人的智力是人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②只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掌握和应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通过传授知识

开发学生的智力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知识不等于智力,一个学生的知识并不一定表明他的智力发展。③预防

只注重知识或者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四、论述题(10分)

24.弘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的含义以及在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弘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品德。

在消极因素上,实现道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发扬积极因素原则,克服消极因素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一分为二”对待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有些老师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往往是因为他们不能“一分为二”

”和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

(2)善于挽回损失,通过发展优势来克服缺点。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为教育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是必要的。

这是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巩固和发展自己的优势来压制和克服自己的缺点,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取得长足的进步。

一步。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培养自己。学生的进步,当然需要老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他们善于挽回损失,但主要还是靠他们的自学。

教育,自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动词 (verb的缩写)案例分析题(65438+每小题02分,***24分)

25.案例一:《教师中国》奉行学科课程论。学生主要学习间接经验,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虽然学了一次画苹果,但并不了解本质。追求的教育方法是教与受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但学生失去了主动性和公正性

被动接受你所学到的东西。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说明,我们现在推行的教育方式是教与受的方式,有一定的弊端。那么我们可以在受热法的教学中增加一项。

一些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或体验课程,即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这种理论认为课程应该是一系列孩子的自学。

有组织的活动,孩子通过活动获得经验,培养学习兴趣,学会独立解决问题,锻炼能力。它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性,关注学生的动机和兴趣,强调体验,违背了教学认知规律,排除了对人类积累的间接知识的系统学习,暴露了其致命的弱点。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联系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补充论”认为活动课程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在我国的课程结构中,应该把学科课程作为。

主课和活动课互为补充,两者相辅相成,* * *完成育人功能。二是“对立论”,认为活动课和学科课有本质区别,根本对立。

如果简单地把两种课程形式的关系理解为互为“补充”,就容易导致“活动课程的学科化”。第三种是“发展论”,认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

程不是对立的,而是具有历史逻辑的统一性;活动课程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对学科课程的超越;活动课程本质上包含学科。

课程与活动课程可以说是学科课程的整合形式,是将学科课程有机地整合在活动这一特殊形式中,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学习与活动互动,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26.案例二:什么是说服?说服德育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解释、谈话、汇报、讨论、走访等。使用说服

要注意以下要求:①目的明确;②知识丰富,兴趣浓厚;②注意时机;④真诚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