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课前预习
预习的目的是对要学的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以便上课有目的的听课,集中精力解决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新课前一定要预习。预习时,要逐字阅读相关学习内容,联系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深刻理解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画出不能做的,及时做好记录,为下节课打好思想基础。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每天预习。同时,预习时要做到看、做、想三结合,做到目不暇接、手不离手、心不跳。我们不应该把预习当作一项任务,而应该把它当作学习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标注“圈、点、勾、画、批”。盘旋的过程是提炼重点的过程,是品鉴和加深理解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上课认真听讲
上课要准备好所需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参考书等。上课前。在课堂上,你应该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发言。你要积极配合老师,随时跟上老师的思路和节奏,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对小组讨论的问题积极热情,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同时,要养成上课做好笔记的习惯,记录学习要点、学习新收获、教师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逐步加深和修正对新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第三,课后复习
课后一定要及时巩固和复习,就像牛吃草后“反刍”一样,对课堂上学到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反思和总结,哪些地方学过,哪些地方没学过。课后复习一般分为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一般复习三种。不同的复习阶段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
平时复习:主要是巩固课堂上学到的新知识,所以平时复习一定要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加深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牢牢掌握。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
阶段复习:主要是让知识有条理、有结构、有系统。复习巩固单元和章节知识。复习时要对知识进行分类,抓住重点,明确新旧知识的关系,做到融会贯通。分阶段复习时,要注意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自己的学习能力达到更高的层次。
总复习:主要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和巩固。所以在复习的时候,要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查漏补缺,解决疑难问题,特别是复习之前学习中的错误记录,做到全面掌握。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复习不仅是对知识的复习,更是对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改进,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做作业时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
个人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我们要有意识地从小做起,从学生的日常活动做起,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做。例如,在学习上,我们应该遵循一个古老的说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给人鱼吃的,不如告诉人家钓鱼的技巧。培养学生也是如此。学习时,不要坐在学生旁边监督,不要陪学生看书做作业。学生应该按时独立完成自己的作业。至于我真的不会做的题,我只是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启发孩子多思考几种可能,但绝不告诉学生答案,逼着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第五,培养孩子自己完成作业,自己检查的习惯。
我从来不在学生做作业的时候打扰他,让他静下心来一个人做题。学生完成作业后,我的具体做法是:
数学要求孩子看计算是否准确,单位换算是否错误,应用题公式是否正确。训练孩子自己发现问题,然后改正。在中文里,要求孩子看单词是否拼错。作文写好之后,他们主要是自己看,看句子是否通顺,让别人看完文章得到一些启发和感悟。
六、要求学生养成每天记录作业问题的好习惯。
如果一个学生能养成每天记下老师布置的作业的习惯,并坚持下去,那就说明这个学生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人生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学生学习成绩好也是合理的。比如我朋友从小学一年级就给孩子买了笔记本,告诉孩子笔记本是用来记录老师讲的事情和当天老师布置的作业的。我让孩子每天在笔记本上做记录,不能有空白。一开始我会每天查看笔记本上的记录,看看孩子有没有认真记住。过了一段时间,就改成不定期抽查了。如果发现孩子没有记录,取消孩子玩耍的时间,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七、教学生改正错题,形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能够评价自己的学习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也是一种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是非、自我测试、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
要求学生认真独立做题,不依赖他人,不弄虚作假,错了就错了,这样才能学到真本事。但是,老师批改完错误后,又找到错误的原因。改错的时候,他可以一起学习,从而促使同学们课后一起学习,养成有问必答、对作业负责的习惯。我再做题的时候认真多了,错题率大大降低。
八、培养孩子做完作业后整理桌上学习用品、收拾书包的习惯。
要求孩子养成每次写完作业就整理课桌、收拾学习用品的习惯,让孩子从小就能面对生活,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九、给孩子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从小注重习惯养成。
作息时间表其实就是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制定规则,也就是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耍,什么时候休息。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如果孩子没有乐趣,他们在学习时就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精力充沛。
女孩:
早晨
早上6:30-6:40起床,洗脸刷牙。
6:50吃饭
7:20出门上学(步行10-15分钟)
晨会8: 00-8: 10
第一节课是8: 15-8: 55。
第二节课是9: 05-9: 45。
课间9: 45-10: 10体力活动。
第三课10: 10-10: 50。
眼保健操11:00-11:05
第四课11:05-11:45。
中午吃午饭,午休
中午接孩子11:45-11:55。
12: 00-12: 30吃午饭。
午休时间12: 35-13: 20
下午
下午13: 30上学(步行10-15分钟)。
第五班为14: 00-14: 40。
眼保健操14: 50-14: 55
第六类是14: 55-15: 35。
课间体育活动15: 35-16: 00。
16:30接孩子放学
16:30-16:40到家,饿了就吃点东西,不饿就写作业。
17:30吃饭。有时候我不饿。18:00下班回家吃吧。
作业结束时间19:30-20:00,看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偶尔有超多次,超过20点。
如果你不太晚完成作业,练习钟琴30-40分。
如果还有时间练舞20分钟。
20:40洗漱准备睡觉,足浴期间看20分钟课外书。
21:00上床,入睡更快。第二天没有什么特别刺激的活动,基本上睡觉一会就睡着了。
男孩
6: 20起床
6:25-6:40出门锻炼。
6:40-7:00洗漱。
7:00-7:15吃早餐。
7: 20去上学
七点半到校
晨会8: 00-8: 10
第一节课是8: 15-8: 55。
第二节课是9: 05-9: 45。
课间9: 45-10: 10体力活动。
第三课10: 10-10: 50。
眼保健操11:00-11:05
第四课11:05-11:45。
中午吃午饭,午休
中午接孩子11:45-11:55。
12: 00-12: 30吃午饭。
午休时间12: 35-13: 20
下午
下午13: 30上学(步行10-15分钟)。
第五班为14: 00-14: 40。
眼保健操14: 50-14: 55
第六类是14: 55-15: 35。
课间体育活动15: 35-16: 00。
16: 30放学
16: 30到17: 00到家。
17: 00到18: 00开始写作业。
18: 00晚餐
18: 00到19: 00是否做作业,取决于作业的多少。如果没有作业,就出去玩。
19: 00到20: 00复习,看课外书。
20:00-20:30自由活动,周末看电视。
20:35-20:55洗澡。
21: 00正式睡眠
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1,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过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要“三七开”。在信息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仅仅阅读几本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我们必须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要在400万字以上。要不断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形成泛读的习惯。同时也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倾听和沟通的习惯
“满堂灌”式教学虽然不可取,但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是必要的。学生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就需要安静地听别人发言,从而达到充分理解、互动合作、共同提高的目的。与人沟通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交流环境,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融洽的交流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由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学生也要养成用普通话说话和交流的习惯。
3.广泛收集和吸收信息的习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第一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培养学生广泛收集和吸收信息的习惯,教育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吸收知识和信息外,还要利用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和计算机网络收集信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4.质疑问难题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我说的是质疑和提问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它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是从发现疑点开始的,没有疑点就没有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为“学”,强调学习必须伴随着提问。学好语文,一定要养成提问和问难题的习惯,做到孔子所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任何人有不明白的,有疑惑的,没有把握的,都要勇于去问别人,老师,同学,家长,任何可能知道情况的人。
5.勤观察勤写作的习惯。
观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最基本方式。让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事、景,随时记下所见所闻,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习写作的良好形式,也是加强道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所有的作家和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仅形式灵活,可长可短,有叙述、有讨论、有描写、有抒情、有解释,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涵盖很广的话题。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反映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坚持说真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正做到“手写我心”。
6.良好的书写和读写习惯
俗话说:字如其人。写作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要让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努力做到姿势正确,字迹优美。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认识、不理解的单词,或者在阅读、写作时,可以经常查阅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XI。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数学课要让学生“看、读、思、练”相结合。从孩子入学的那一刻起,就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理解图片、表格、文字,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术语、关键词,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教材内容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读书再做作业的习惯。
2.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目前有些老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学生在新课结束后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没有准备是不可能达到最佳效果的。预习就像火力侦察,就是让学生知道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点难点,然后带着问题去上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预习方法:明天学什么,能否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不懂的地方标注;试着做一两道题,看看哪里有困难...刚开始上课,老师先检查学生的预习,经常给学生讲解上述预习方法。预习后,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进入新课,上课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做对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指导预习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在一些教材中,学生很难看到重点。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可以带着问题看书,找答案,找出原因,掌握规律。
3.培养学生努力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思维活动。只有勤于动脑,乐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当的思维依据,培养学生有理有据、有组织、有秩序的思维习惯;第三,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见解,积极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思维水平。一般情况下,学生提出相对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维过程的后半段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在讲授分数乘法的意义时,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3/5*4所表达的意思,学生一般表达四个3/5之和。但如果我们老师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从乘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个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1)一个因子是3/5,另一个因子是4。产品是什么?(2)3/5的4倍是多少?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面引导,适当把握时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学生上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把书和文具放在指定位置,等老师来上课;上课的时候,坐好,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专心听讲,边听边思考。这些都是上课的习惯,应该从学生入学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听课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老师反复练习,及时提醒和判断。同时,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从而建立良好的听课习惯。
5.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考试训练,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选择正确合理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质量和速度。(一)学生在解题时,首先要阅读题目的要求,正确理解题目的含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题意的能力,明确我们在题中应该怎么做,怎么做,然后进行计算。(2)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应用规律和性质,使计算变得简单。(3)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不能只看整个题目,还要看运算过程中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审题,才能保证正确快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快速审题的好习惯非常重要。
6.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好的工作习惯包括:态度认真,检查检查及时,字迹工整,独立完成,有创造力等等。从学生刚入学的那一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字迹工整,格式规范。从数字到数字,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整数到小数和分数的书写都要严格要求。在独立完成作业时,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尽最大努力完成作业,经常表扬那些能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别人作业的不良习惯。
十二、教学生听课,养成活跃大脑的习惯。
每次上新课,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教学生四项技能:听、看、想、说。
1,可以听
仔细听着。不听就是不听。学生要边听边想边记,抓住要点。我们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学生的发言,听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为了检验和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可以组织以下练习:
(1)教师听写问题,学生直接写答案;
(2)教师听写应用题,学生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想要的题等。
这种练习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思考,培养他们的敏捷和有意识的记忆能力。
2.可以阅读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习惯。会阅读,首先是愿意关注,教学要提供充足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阅读。教师的板书和演示要准确生动,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半独立观察到完全独立观察,只有“观察提示”,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逐步掌握做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
3、会思考
会思考,首先是愿意思考。在课堂上,学生要愿意动脑思考问题。除了老师教学的启发,还要靠“推广”来督促自己动脑。要求学生和老师立即思考,并准备回答他们提出的每个问题。如果你回答不了,那就把问题重复一遍,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哪里不会。告诉学生这也是一个答案。
坚持这样做,可以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率。因为班里所有的学生,无一例外,都要积极思考,不管他们愿不愿意。提问时,可以优先考虑不一定能回答的人,然后再问能回答前者问题的人。这样,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后进生是否在思考,思考的障碍是什么,还可以提高普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提问后,老师要及时评价,对回答好、敢说的要鼓励。
4.会说话
听、看、想都要通过“说”来突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如果你想说话,你必须思考。在课堂上抓住要求学生尽可能多说这个环节,可以促进学生多思考;要想想好,想好,想好,就得认真听,认真看。如果抓到谈了,可以推动其他三次会议。因此,要高度重视学生口语和答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十三、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中的作用
1,教师树立形象。
老师是学生学习中接触最多的,模仿能力惊人。老师的行为习惯经常被学生模仿,家长也经常听到学生的一句话:“我们老师这么说的。”在这里,我想提出的是,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更要自己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有的老师做作业时让学生用尺子画直线,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有的老师要求学生书写正确规范,自己却在黑板上手舞足蹈。我就纳闷了,老师不能以身作则,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
2.从细节做起,持之以恒。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必须从细节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有很多“细节”,比如坐姿、读书姿势、回答问题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些细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肯定有个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和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自然形成。
3.校内外双轨并行。
除了学校,家庭是学生待的最多的地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学校各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要求他们配合老师的工作。在家庭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学习,时刻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工作中,教师要经常家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4.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意识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可以把“我要学”变成“我要学”。一旦他们有了意识,学生们就会自觉地、积极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老师可以事半功倍。
总之,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多一个好习惯,心里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就多一次成功的机会和机遇。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的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