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在教育上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证词记录在这里,因为我感觉这不仅仅是校长念的话。

柳斌曾经说过:

从某种意义上说,好校长就是好学校。陶行知把校长比作学校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应该是老师的老师,校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甚至影响着学校的成败。任何一所学校取得的成绩或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仅与校长的思想、理念、才华、能力、综合素质密切相关,还与校长的工作态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校长的工作态度对学校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面对社会经济新常态,今天的校长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教育?

态度一:每天多关注一点。

有一组用数字表示的公式,形象地告诉我们一种直观的做教育、做事情的态度:(1+0.05438+0)的365次方37.289,1+0.01,也就是说一个人每天进步一点,一年之后。1的365次方1,1代表静止不动,一年后,你还是静止不动,还是那个1;(1-0.01)到0.02551796445229的365次方,1-0.01,也就是说每天退步一点,一年后就远远小于1了。

与时俱进。不进则退。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校长每天多付出一点点努力,多付出一点点努力,你就会变得优秀,变得不可替代,教育才会正宗,教育才会有味道,教育才会成为品牌,做出充分的影响力。

态度二:把事业变成事业。

20年前,大卫·安德森和吉姆·墨菲是普通的铁路工人。20年后,大卫还是一名普通的铁路工人,后者成为了铁路的总裁。当人们问他为什么时,大卫感慨地回答说:那时候我工作的工资是65438美元+0.75美元一小时,而吉姆没有。他为这条铁路工作。小而真实的故事,却耐人寻味,原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这里!

如果把我们所从事的神圣工作仅仅作为一个获得有限薪水的差事,作为养家糊口的途径,我们就会一直认为自己是雇佣劳动者,出卖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来获得等价的金钱,甚至获得根本不等价的金钱,我们会完全为了工资而工作,而不是把教书育人作为一项事业,用心去做。工作上稍有不满,就会满腹牢骚,消极懈怠。

职业换来薪水,事业创造价值;工作可能很辛苦,但事业一定很快乐。如果我们把事业当成事业,我们会在工作中力求完美。虽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我们会努力。哪怕是单调、枯燥、乏味,你也会把它当成一种你愿意投入一生的工作,你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工作的美好。

态度三:主动出击大有可为。

鸡蛋从外面破了才能成为食物,从里面破了才能诞生生命。一个人的主动思考和探索,比被动接受和应对更困难,甚至更具挑战性,但却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无限的可能。所以校长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要有超前的思维,要主动去谋划和行动,不能被动和游手好闲。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任何优势都是暂时的。当你有了这个优势,就要主动出击,主动把握下一个优势,这样你就永远处于无敌甚至领先的地位。反之,就会处处被动,处处落后,处处挨打。

比如,教育界一直有一种说法,高考是指挥棒,学校教育不改就无法提高。潜台词是,如果高考制度继续下去,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教学只能是填鸭式的,或者是死记硬背、蛮干式的,学校只能以考试为主要任务,或者只能把孩子当成应试机器,把班级变成应试作坊,把学校变成应试工厂。这种被动的思维当然只能让教育永远处于混乱和怪圈之中。

联想到杜郎口中学,学校曾经连续10年排名全县第一,学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1998年春天,初三有一个班,60人。中考前只剩下11的学生,一年只有10的学生进入高中。如果崔启胜校长不穷,他会改变思想,改变课堂,解放学生,进行课堂革命。如果崔启胜校长只是观望,会很被动。

北京十一中的课改更是火爆。他们选课走班,打破班级管理制度,取消班级教学制度,取消班主任和学科教室。他们开发了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门生涯调查课程、272个社团,使学生真正实现了个性发展,一举获得国家教学奖。我在想,如果不是李希贵主席主动用一系列措施颠覆了传统的课堂和教学模式,如果李希贵总统还在等待高考制度的改革,如果李希贵总统还在沿袭旧的模式,今天还会有十一所学校吗?

态度四:眼界即境界。

非洲奴隶伊索在奴隶主家里做管家。有一次奴隶主带着他的奴隶们去长途旅行,每个人都想在出发前带些轻便的东西。只有伊索选择了最重的米袋,大家都笑他笨。一行人每天都要吃饭,饭袋越来越轻。最后伊索空手而归,每个人都钦佩他的聪明。做人需要远见,做教育更需要远见。

校长办学一定要高瞻远瞩,既要着眼当下,又要急功近利,更不能杀鸡取卵,舍本逐末。对于那些目前可能受益于成绩,但将来会有很大进步的事情,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贫穷,耐得住浮躁,坚持下去。对于那些目前能取得显著成绩,但对未来发展带来不利的东西,要能下决心摒弃,尤其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在流行的中美教育比较中,一个看似悖论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方面,中国学生被普遍认为基础扎实,学习能力非凡,在国际大赛中屡夺桂冠,将欧美发达国家学生远远甩在身后,而中国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严重缺乏,中国能够影响世界和人类的重大科研成果更是乏善可陈。另一方面,美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在国际上是公认没有竞争力的,在各种测试中的分数往往低于平均水平。就连美国人自己也承认这一点。而美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特别强,美国科学家的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始终引领着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

原因可能很多很多,关键是我们的教育只是为了眼前的得失,为了蝇头小利,而不是为了学生未来的长远生活,也不是为了国家的富强和复兴。

恢复高考3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不停地跑,越跑越快,越跑越累,却很少停下来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跑?教育似乎越来越功利,越来越短视。老师上课是为了谋生,学生上学是为了拿到进入大学的门票,获得工作,校长办学是为了追求教育的GDP。因为教育缺乏远见,教育工厂培养的是考试机器,而不是心智健康、全面发展、有创新素质、有人情味的人。应该说,受教育者失去了面对未来生活的能力,我们的教育失去了根基,国家和民族失去了尖端人才和技术的支撑。

态度五:在喧嚣中坚守宁静与纯粹。

以前太阳的颜色变化很慢,车、马、邮件都是慢的。穆欣的《曾经的慢》谱曲后,在羊年春晚上被刘欢广为传唱。悠扬的歌声向我们传达了大家对那份慢的向往和怀念。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要形象地揭示教育的本质和真谛。教育一定是当务之急。教育是一门慢艺术,需要等待花开,需要给孩子留下空间和时间。教育不能像工业一样。为了完成任务,我们可以拼命工作,加班加点,甚至不择手段的熬夜。

梭罗的《瓦尔登湖》让无数人着迷。在这样一个浮躁喧嚣的社会里,显然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但是,我始终希望,我们的校长,能在心中留住自己的瓦尔登湖,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从容自信地走在教育的道路上,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浮华,人们多么焦虑,世界多么冷酷。然而,在我们身边,一些校长缺乏潜水意识和从容不迫的态度,使他们在外界的喧嚣和浮躁中捕捉自己。

教育是一项安静的事业,是一项纯粹的事业,这就需要我们的校长们静下心来,保持一颗安静的教育之心,同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持教育环境的纯净和纯粹,因为当教育被包裹上太多偏离教育本真的东西时,就会迷惑我们的心智,使我们在迷茫中迷失方向。校长能在喧嚣中坚守宁静与纯粹,在浮躁中以平常心态做教育,做有味道、有色彩的平凡而真实的教育,既体现了一个校长对教育的情怀,也展现了一个校长在教育上的品位与境界。

态度六:在创新中创造。

唯一聪明的人是裁缝。他每次都要再量一次我,别人总是拖着旧尺寸。萧伯纳的嘲讽虽然让今天的教育者尴尬,但对我们是一种提醒和启发。从聪明的裁缝那里,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量身定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做有个性的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更明白教育需要创新。

今天的校长们应该意识到,学校教育已经跨越了国界,跨越了围栏进入了社区,甚至跨越了海洋才有了世界眼光。从电视到互联网,到海量开放网络课程,再到翻转课堂,甚至到大数据,新技术都在不断影响甚至改变着教育。一个孩子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得知识,只要他细心,什么都能学到。决定教育未来的,可以说是那些更好的利用大数据适应学习的组织和个人。

跟着字走,千万不要错过英雄。早在100年前,俄国著名数学家马尔科夫就告诫我们,任何进步的系统也是开放的,否则,它将失去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失去进步的特性。

校长领导和管理一所学校。就学校层面而言,最重要的是实现学校的提升和发展。当面对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被改变时,当面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新的教育时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