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你知道两位大师在同一天去世了吗?
65438年10月9日,两弹一星功臣袁、中国气动弹性专业创始人关德逝世。
元和关德?图片来源:中国工程院网站文慧APP。
袁
“两弹一星”功臣、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于65438+10月9日晚在上海逝世,享年94岁。
作为“中国萃取剂化学之父”,袁一生致力于中国的核事业和工业发展,全心全意地投入了自己的智慧和精力。直到90岁,埃特兰一直致力于锂这一中国战略资源的提取、回收和利用。“国家的需要是我的责任!”这是他的人生座右铭。
如果没有考满分,他会坚持重考。
袁出生于浙江上虞县镇。我的父亲袁开基,毕业于金陵大学,是一名有机化学家。给儿子起名“继承”,是希望他能“继承父业”。
家里有化学书,这培养了袁对化学的兴趣。战争期间,他随母亲逃往四川、广西、广东等省。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只能摆地摊卖衣服。尽管生活艰苦,他的父母仍然坚持袁的教育。他在七中和两个补习班学习。袁在学习上特别争强好胜。只要考试没有考满分,他就要坚持重考。
65438年至0948年,袁从国立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前身)毕业后,在上海第一人民制药厂担任技术员。1951年7月,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公派学生,赴莫斯科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进行研究生学习。那时候他一点俄语都不懂,刚在去莫斯科的火车上开始学字母。在一个每天辅导几个小时俄语的苏联老女人的帮助下,他开始在苏联学习和工作,并于1955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苏联科学副博士学位。
65438年6月至当年10月,袁回国,在化工部医药工业管理局任副总工程师,并于65438年9月至0956年9月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从此走上了有机化学的科研生活。
86岁的袁院士在研讨会上发表了讲话。
两弹一星的英雄
袁先生是我国萃取化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立足基础,着眼应用,他找到了国家需求和科学探索的最佳结合点。
1959年,为满足“两弹一星”等国防任务的迫切需要,他毅然从氨基酸、多肽类合成药物研究转行,成立并领导了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成功研制出P-204、N-235、P-350等萃取剂,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著名核物理专家钱三强回忆说:“提取铀的萃取剂的研究在当时的国防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没有它,铀就无法提取。”
袁被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授予“献身国防”奖章和证书,1997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65438年至0999年,袁作为中科院40位代表之一,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两弹一星”研制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的接见。
完成国防科研任务后,袁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系列新型实用萃取剂,并得到广泛应用,其中11品种萃取剂实现产业化。这些萃取剂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所有的萃取剂行业。
“我们没有提出很多提取剂,也没有人要求我们这样做。是生产实践提出了这样的需求,我们用自己的知识去实现。”几年前,回顾自己的科研生涯,他说稀土元素提取的课题之一就是铌和钽的分离。因为这个过程不能碰玻璃,但是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都是玻璃做的,他们要先把玻璃仪器全部换成塑料的。后来N503研制成功,不仅成功提取了铌和钽,还为上海的废水处理“脱酚”做出了贡献。
国家的尊严和需要是最重要的。
在袁的心中,祖国的尊严和国家的需要是至高无上的。
上世纪80年代,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曾两次遭遇会议主办方挂错国旗。他发现后,立即要求大会主席将其改为五星红旗。“这样的原则问题,一定不能含糊!”
生命不息,为国家发展奉献不竭。即使到了八十多岁,他仍然密切关注科技前沿。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所长丁魁灵院士表示,钍基核能的锂同位素分离和青海盐湖锂资源等事关国家战略需求的问题,一直受到袁先生的关注。十几年前,他就提出要重视锂资源的循环利用,珍惜这一战略资源,这也确实成为当今科研和产业的热点。
中科院有机氟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说,他在承担锂同位素分离项目时,经常请教袁老师,他把多年工作积累的工作思路和具体做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科研人员。
他经常对青年科学家说:“没有兴趣是做不好研究的,但个人兴趣必须服从国家的需要。”他用钢铁英雄保罗·科查金的名言激励年轻人:“作为一名科学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应该问问自己,我这辈子为国家做了哪些有益的贡献。”
胡金波说,袁先生为这些国家的重大项目付出了很多努力,但项目书上却没有他的名字。这样一种不计名利、一心报国的精神,在社会复杂的影响面前,为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举起了一盏指路明灯。“他将永远被我们铭记在心中。”
关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气动弹性专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关德,于5438年6月+10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图片来源:航空工业(avic-2008)
8月,1956、112厂(现航空工业沈飞)成立飞机设计室,官德由二机部、四局(航空工业局)重点部门调入设计室。在完成J-1飞机的外形确定后,他进入了气动组,专攻气动弹性。当时国内气动弹性专业领域完全空白。经过两年的努力,关德和徐顺寿利用手摇计算机和地面振动试验设备,最终确保了J-1飞机的颤振安全。
1958之后,关德转向超音速战斗机气动问题的研究,同时开始研究高低速风洞试验。当时技术资料很少。每次路过北京,关德都会去各个单位找资料,然后分门别类摘录到笔记本上。在20世纪80年代,这本书已经记录了超过一英寸的数据。
高中时的关德图片来源:中国工程院网站
从1961开始,关德先后担任颤振组组长、气动室副主任、总体与气动室主任、副总设计师、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副院长。关德为歼八飞机建立了阻抗测试设备,用于检查气动伺服的弹性稳定性,为歼八飞机的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基于丰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以及对气动弹性的执着和勤奋追求,保证了歼八飞机优异的高空高速性能。
65438年至0985年,关德历任航空工业部科技局局长、部总工程师、部科技委主任、中国航空研究院院长。1985年底调入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任副局长(后任党委副书记)。后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在此期间,无论工作多忙,我都会每周抽出一个晚上给气动弹性专业的研究生讲课。上世纪90年代,关德开始利用芯片传感器研究主动颤振抑制。
65438年至0994年,管德任中国工程院筹委会委员。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8,65438+10月9日,他倾注了一生的精力,永远离开了我们!
歼 8Ⅱ?图片来源:中国工程院网站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核武器,却不知道没有核材料的提取剂就不可能有原子弹!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战斗机,却不知道与飞行安全相关的气动弹性。没有它,中国的战斗机跑不了!
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两个行业的创始人和领导者袁老和关老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风雨!
生前低调内敛,死后不朽!
二老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