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忧患意识的教育
河北省大名县郭子娟第三中学摘要:自古以来,我国大多数读书人都有忧患意识。加强对学生忧患意识的教育,对学生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积极意义。世界上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认识到忧患教育的作用,把忧患意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我国,中学教学中存在着淡化甚至忽视忧患意识教育的现象。在政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忧患意识的教育,应该是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这不仅直接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且对学生了解国情,树立对祖国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是中国* * *产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开辟出来的,是实现中国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历史雄辩地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繁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伟大实践。纵观古今中外,实践充分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句充满辩证法的警世名言。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同时必须具备“居安思危”的战略思维。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我国改革开放成果丰硕、矛盾凸显的新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第一,忧患意识,原意为担忧苦难,是指人们在对所处的现实进行否定和批判性思考的基础上,对危机的自觉感受和预测能力。它不仅包括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和焦虑,还包括对社会危机的一种感受和预测能力。矛盾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忧患意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双方是相互促进和转化的。我们应该把对忧患意识的认识上升到一种系统的、科学的哲学思维,并用这种哲学思维来推动和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在中学政治教学中进行焦虑意识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理论的哲学部分,而且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哲学思维,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第二,从古至今,中国大部分文人都有忧患意识。他们关心整个生命,关心整个世界。[1]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魏徵的“居安思危”,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你是否因祸得福而避之”,无不折射出中国士人的情怀和焦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加强对学生忧患意识的教育,对学生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唤起和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各阶层、各群体的团结与合作。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的组成部分。[2]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当中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已经实现,中国仍然需要有一种紧迫感。然而,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爱国主义教育淡化了忧患意识教育。主要表现在:教育过于关注祖先的功绩和现在已经取得的成就,而忽视了祖国遭受的灾难、存在的问题和目前面临的危机,或者说“仍然把她的半张脸藏在她的吉他后面不让我们看到”。在我国淡化甚至忽视忧患意识教育的同时,世界上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充分认识到忧患教育的作用,把忧患意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3]比如新加坡把忧患意识作为中国之魂,日本把忧患意识作为其重要的民族精神,美、英、法、德都在提醒人们其弊。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灌输危机感,促使年轻人产生深刻的使命感,推动自己的民族不断进步,从而在艰难时世中奋进,保持世界强国的地位。当代青年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加强对学生忧患意识的教育,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对于维护我国的安全和独立,促进国家的长远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构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个体来看,忧患意识还包括个体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和焦虑,这与享乐意识是相对的。充满焦虑的人总是从事物的不合理性来看待已有的事物,揭露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危险,并有强烈的愿望去消除这种危险,以取得更大的成功,从而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本质上,有忧患意识的人是生活中的勇士和强者。今天,中学生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涉及自身利益时患得患失,难以开阔视野,从长远角度思考问题,所以他们的担忧往往局限于自身利益。在这方面,通过苦难教育,可以让他们更关心自身以外的问题,在个人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加强对学生忧患意识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和决心,更好地服务于学业的提高。高中三年,大部分学生在这个阶段已经进入成年年龄,自我意识被唤醒和强化。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感明显增强,对社会、家庭和个人未来的责任成为他们日常思考的重要问题。这就必然要求加强对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教育,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加强学生忧患意识教育刻不容缓,培养学生忧患意识应是学校德育的有力抓手。在学科教学的德育过程中,思想政治课具有独特的优势。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4]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过程也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所以这种优势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忧患意识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不仅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国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树立对祖国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高中生进行系统的忧患意识教育是一项紧迫的任务。那么,应该加强什么样的忧患意识教育呢?我认为,在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对忧患意识的理解应该包括三个层面:(1)在自然和大众宇宙中思考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探索多元文化共存格局中本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3)反思个体在各种生存压力和多重选择的情境中的生存与发展。期刊文章的分类查询都是在期刊图书馆现有的中学生苦难教育的论述中,评论者大多从第二层次入手,明显欠缺。忧患意识是人的自觉反思能力的体现,是基于作为历史主体的个人的现实关怀和思考,对人类、国家、民族和自身生存发展中潜在危机的洞察和防范。不仅针对盲目乐观,也针对过度悲观等负面情绪。是审慎前瞻思维下形成的理性反思心理。目前焦虑意识的范围包括政治焦虑意识、经济焦虑意识、文化焦虑意识、生态焦虑意识、理想信念焦虑意识等等。在对学生进行忧患教育时,要注意以上几个方面,集体忧患与个体忧患并重,贴近学生思想心理实际,引导学生思考自身生存发展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第三,加强中学生忧患意识教育应该是一个由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共同推动的系统工程。本文主要分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1.做好课本知识和忧患意识教育的结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很多关于责任教育的知识,在教学中要把这些知识与责任教育、忧患意识教育结合起来。比如经济生活中有限的资源与人们无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政治生活中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文化生活中对外来文化入侵的分析,都可以成为加强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直接素材。2.充分利用时事背景材料。政治教学离不开时事背景的渗透和利用。在教学中,通过国情世情教育,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忧”在哪里,知道自己的“忧”在哪里,明确奋进的方向,树立忧患意识。在国情分析中,既要明确中国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更要说明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以及中国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在世界形势分析中阐述国际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学生对西方腐朽思想的鉴别力和免疫力。3.发展第二课堂,以多种形式教育学生。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怀和信念,将忧国忧民的情怀、爱国主义和报国之志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活动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进行,如举办专题报告会,讨论当前学生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如祖国和平统一、环境问题、国际关系等。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和民族发展危机的严重性和责任的重大性,认识到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性。4.充分发挥相关课外资源促进学生忧患意识教育。充分利用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活的”国民教育。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文物古迹、博物馆、重点工程、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教育基地和资源,进行“活”的国民教育,让学生在观看和收听的过程中加深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增强对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责任感,激发爱国热情。还可以利用假期让学生调查周围的环境,对当地的环境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唤起环境忧患意识。5.开展多种有效的教学形式,丰富忧患意识教育的渠道。(1)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校的教育责任在于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朋友、对事业、对集体、对世界的责任。这些责任都离不开学习责任的培养。在合作学习中,要强调个人责任,即每个小组成员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承担一定的责任,为自己的不合作行为承担后果。每个人都要积极思考和探索,深刻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责任教育,让学生在无形中表达自己,承担责任,尊重他人,热爱集体,关爱社会,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2)以环境陶冶情怀,善用情境教学,激发忧患情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电化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感染学生。教师可以收集一些有关忧患意识的报道,如沙尘暴、洪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图片、视频、纪录片,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向学生展示、观看,为忧患意识教育提供准确可靠的素材。通过生动的画面构图、生动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产生情感歌曲,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3)在角色转换中培养责任感。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师向引导者转变。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发挥教师的作用。老师让出讲台的一角,给受教育者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就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过程。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责任感。(4)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增强社会责任感。现代青少年应该具有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属性。除了科学文化知识,中学生还应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劳动实践能力,先学会自理意义上的劳动,然后独立、顽强地生存;二是传承科学和美德,进而影响社会的能力。仅仅靠理论教学培养这两种能力是不够的,而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是培养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激发忧患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失去忧患意识,就会失去奋斗精神和活力。通过政治课教学科学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不仅可以为国家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思想政治课的意义,实现思想政治课知识与德育目标的统一,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2]张喜顺。谈爱国[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99-101。[3]陈进,周燕,张晓宇,孙敏,崔文华。大国崛起[J]。乌蒙论坛,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