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张治中“恢复邢窑研究第一人”
——《姚兴百度百科》
姚兴遗址发现的见证人
兴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烧制瓷器的窑厂,也是唐代烧制白瓷的中心。唐代以南方烧制青瓷的越窑(今浙江余姚)和北方烧制白瓷的邢窑最为推崇,大体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陆羽《茶经》评价:“兴瓷为银,越瓷为玉”,“兴瓷为雪,越瓷为冰”。皮日休在《茶欧诗》中写道:“兴窑与越人皆可制瓷。圆如明月,轻如云。”李昭《国史补》曰:“内丘白瓷,段曦紫砚,皆通。”根据这些唐代文献记载,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质量非常精美。釉白如雪,器形标准如月,壁薄如云,扣声清脆美妙如方环。同时,由于其数量日益增多,价格便宜,不仅为朝廷所用,而且畅销世界各地。
星星变了,事情也变了。元朝以后,邢窑神秘消失了。唐代姚兴的遗址在哪里?成为现代古陶瓷史研究的“狮身人面像”之谜。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几代工作者一直在为解开邢窑之谜而不懈努力。陶瓷考古界的权威人士陈万里、傅振伦、冯先明、叶哲民等多次到内丘考察,均未发现邢窑。历史专家杨文山等人在50、70年代曾多次到内丘、沙河、邢台考察,但同样失望。
1980年初,临城县二轻工业局成立了“兴瓷修复开发小组”,张治中的陶瓷厂也参与其中。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团队在临城发现了包括齐村、岗头、西双井等在内的18邢瓷窑遗址。1981年春,张治中第一次和专家一起参与了唐代姚兴遗址的发掘。挖开1.5m厚的黄土,发现60cm厚的陶瓷碎屑堆积层。埋藏在地下1000年前的器物残片逐渐浮现,令他惊叹的是残存的白釉如雪的细白瓷器,保存完好的“口腹全足灯”、“沿弧腹圆足托”、“短颈短流鼓壶”、“雕梁画栋壶”、“浅腹玉壁底碗”。从此,张治中和邢
1981 4月25日至27日,邢台地区科委、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在临城县举办“邢窑、邢瓷艺术鉴赏会”,中央、省、地、县考古工作者和新闻部门参加。与会专家首先考察了瓷窑遗址,并对出土器物进行了鉴定。大家一致认为,临城发现的瓷窑遗址应该是“唐代邢窑”或“邢窑的一部分”,“至少也是邢窑的正统或近派”。5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新社等媒体在国内外播发《临城发现新的唐代瓷窑遗址——出土白瓷为唐代著名邢瓷》、《解开邢窑之谜》等报道,使这一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为世界所知。
从1984的夏季至日到1985的夏季至日,内丘县发现了20多处姚兴遗址。1987年至1990年,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为主组成的姚兴考古队开始在内丘、临城等地工作,对发现的所有窑址逐一进行调查核实,确定了21窑址。到2011,姚兴的26个地点得到确认。
邢窑研究的三十年是张治中一生经历中最重要的三十年。张治中作为见证人见证并描述了邢窑研究的几项成果:
1988 ~ 1992年,姚兴考古队在内丘县和临城县齐村、山下发掘了三处窑址,为大致确定姚兴的分期和了解不同时期的姚兴遗存提供了依据。内丘县西关窑遗址出土隋代薄壁透明细白瓷。这一发现将我国薄壁细白瓷的烧制时间提前了近千年,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空白。
1997年9月,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对在邢台市顺德北路工地发现的隋代姚兴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首次明确了邢台市内还有丰富的姚兴遗址。出土的黑瓷管瓦、板瓦、塔尖桃等建筑构件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建筑用瓷。为研究建筑瓷器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物证。
2003年5月至8月,河北省文学研究院对内丘县步行街(礼堂)建设工地涉及的姚兴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唐代一些精美的白瓷碗、盒、罐的底部或盖上刻有“应”、“关”、“翰林”等字样,为各遗址、墓葬出土的相应白瓷找到了窑口。特别是出土的十余件“官窑”器物,改变了古陶瓷界一直认为是定窑独有的观点,具有很大的考古价值。
2011年,邢台市文物管理所、临城区文管所对西磁窑沟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不仅发现了金元时期的窑址和作坊,还出土了大量的黑白瓷标本,尤其是黑白瓷标本,不仅为邢台地区出土的相应瓷器解决了窑口归属问题,也反映了邢窑与磁州窑的交流和影响。
邢窑研究的领军人物
自1987。张治中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专著6部。他从工艺、安装和烧制方法、装饰风格、化学成分等方面对邢窑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确定了邢窑烧制的地址和年代,解决了邢窑址之争。确立了隋代透明细白瓷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姚兴白瓷是越窑青瓷的超越和发展”的观点,驳斥了“兴不如越”的旧论,从而确立了他在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
关于邢窑烧制的地址和年代,张治中认为邢窑烧制历史悠久,从北齐、隋、唐到五代、宋、金、元、明。包括邢窑不可分割的内丘、临城、邢台三地的窑址,集中在高邑县北郊村以南(2011年3月,这里发现唐初邢窑窑址,当时高邑、临城属一县,称为坊子县),邢台县西尖村以北宽约30公里。解决了姚兴遗址的“内山”与“近城”之争。
姚兴白瓷在隋唐时期达到顶峰。到了隋代,邢窑的窑工不仅发明了白瓷,还成功地创造和烧制了薄壁透明白瓷。这种透明白瓷比1mm薄,瓷度很高。有的肉眼看不出胎釉,达到半出生的程度。但直到明代成化年间,江西景德镇窑才烧制出类似的瓷器。
为了弄清姚兴隋代透明白瓷的内部结构,张治中请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透明白瓷碎片进行化学分析。发现透明白瓷的粘土中氧化钾含量很高,胎釉中引入了一定量的钾长石,瓷坯中长石的比例高达40%。这种由应时-长石-粘土三元体系原料制成的古陶瓷制品具有更高的硬度,与传统的一维配方瓷器相比,其品质有了显著的提高。我国北方地区盛产高岭土、应时、长石等制瓷原料,邢窑高超的工艺使透明白瓷脱颖而出,熠熠生辉。张治中认为,姚兴透明白瓷的实物测量结果为中国烧制“硬瓷”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将薄壁细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个世纪。
关于姚兴白瓷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历史地位,张治中认为,精细白瓷的发明是姚兴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贡献。兴瓷窑自北朝末年烧至金元,历经八百余年。其主要技术成果是烧制出精美的白瓷,结束了商周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中国陶瓷史上的“南蓝北白”两大体系,标志着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邢窑不仅烧制出完全不同的青瓷新品种——“白瓷”,而且不断改进配方,从一开始的粗白瓷变为没有化妆土的细白瓷,质量迅速提高。到隋代中后期,已能烧制出符合现代精细白瓷标准的产品。据计算,邢瓷的胎质和珐琅质都是在1320℃以上高温烧制而成。邢瓷的物理性能非常接近现代世界上最先进的陶瓷工业所谓的“硬瓷”的烧制物理要求。兴窑在产品种类和质量上已经超过越窑。所以,今天说“兴不如岳”似乎是不可能的。
让千年兴瓷再放异彩。
2012年8月3日,张志忠带我们走进临城县普利街星洲窑陶瓷艺术有限公司。与公司一墙之隔的是临城县著名景观、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普利寺塔。
院子里摆满了一排排的坯件、瓶瓶罐罐、坛坛罐罐。虽未上釉,但已显出其古朴典雅之美。画图机在转动,张治中现场为我们进行画图,只见他手里拿着一团白色的胎泥。不一会儿,一个圆形的瓶身,一个细瓶颈,一个圆形的瓶口,就变成了一个梅子瓶。
张治中深有感触地说:“虽然抽到空白只有十分钟,但我已经练了三十年了!”
张治中出生在临城县西镇村。1979他高中毕业后,父亲问他想做什么。那时候,木工在农村很流行。他想在县木材厂学木工。结果他父亲把他安排在离家20多里的县陶瓷厂工作。没想到,这样的安排很“歪”,让张治中和邢瓷相恋了一辈子。
当时县陶瓷厂主要生产面盆、大缸等产品。因为他又瘦又瘦,领导担心他没力气,搬不动大桶,就把他安排在厂里的美术组负责设计、绘图和一些技术问题。
当时张治中只知道瓷器是人们拌面、包饭、吃饭的日用品。只是因为工厂恢复了邢窑的研究工作,在七村发现了唐代细白瓷窑遗址,他才真正爱上了白瓷。
姚兴遗址出土的白瓷器物具有唇圆、颈短、肩富、腹鼓的特点,形似花瓣、玉壁、霜雪。体线有直弧,线有止点,有抑有扬。或如瀑布般一气呵成,或如小桥般轻轻扭动。线条饱满流畅,制作规整精细,釉色银幽。唐代邢窑工匠将玉雕和金银器造型艺术应用于陶瓷制作,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庄重大方,典雅美观。
姚兴白瓷海阔天空,山高耸入云。张治中潜心研究,深感其珍贵。他决心继承白瓷的烧制技术,让千年白瓷重新焕发光彩。
1981年4月,在临城举行的“邢窑及邢瓷艺术鉴赏会”上,一位北京陶瓷专家说:“不解决绘制技术,复原邢瓷只是一句空话。”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张治中。
北方的绘图工艺几乎失传,张治中就去了景德镇。他花了20美分买了一张参观古窑瓷厂的票。他在这里看到了老师傅,但是一问就蒙了,这里的技术是保密的。
据悉,该厂办公室主任是临城东镇人。他找这个老乡帮忙,主任还是不同意。于是,他在附近找了个不起眼的旅馆住下,每天找厂长软磨硬泡。29天后,厂长被他的真情感动,破例让他进厂当学徒。他拜从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退休的70岁绘画大师程光奎为师。每天中午或晚上下班后,他就拿着别人留下的泥巴跟师傅学。师傅答应他每天在自己家里学美术,又练了三个月。他初步掌握了拉小块的技术,然后告别师傅,回到了临城。
张治中在做一个大空白的时候又出了一个问题,又去问师傅。师傅不顾年事已高,从景德镇赶到临城,手把手教他,使他逐渐掌握了画大块的技术。他断断续续跟着师傅学了不到一年,受益终生。
198112月,国际友人艾黎来到临城考察姚兴遗址。张治中做了一个花口深肚的碗送给艾黎先生作为礼物。
1983河北省轻工业厅成立了由临城县经委、唐山陶瓷研究所参加的邢窑课题组,承担“邢窑复原研究”项目。1984本课题被列入轻工业部课题。1985年,张治中被调到县文保所。之后,张治中和有关专家在内丘、临城等地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确定了邢窑的窑址范围,并从艺术造型、装饰技法、工艺路线等方面对实物和材料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经过数百次实验,张治中已成功仿制出玉壁底碗、玉环底碗、扁碗、持壶、白瓷盒、白瓷瓶、白瓷坛等20余种产品。本项目于6月5438+0987 65438+10月65438+5月顺利通过省级鉴定。专家鉴定委员会认为,“按照唐代邢窑的工艺程序和装饰艺术,手工绘制成型的产品是成功的,达到了试制的目的,胎釉特征比较准确,基本接近唐代邢瓷的艺术水平。”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打磨锤炼,三十年跋山涉水,三十年青灯黄卷。张治中潜心研究邢窑文化,继承和发展邢瓷的精湛技艺,渐入佳境。最终在2010,月亮被荣耀了。
在张治中的画室里,我们看到邢瓷上画的瓷画,眼睛一亮:“龙腾”,一群小虾在游动;雄鹰直击苍穹,“志存高远”;牵牛花盛开,“欣欣向荣”;构图优雅,笔法清新,晶莹剔透,色彩斑斓。仔细研究,署名是“李春藻”。张治中说,李春藻是河北巨鹿人,国画名家,齐白石第三代嫡系弟子,人称当代“虾王”。其精品被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收藏。这些瓷画是李春藻创作,张治中亲自烧制的。为了完美再现大师作品的意境,张治中在画纸上配色突出质感,然后配瓷配釉,先烧板,再制板,再烧板。经过上百次实验,用了上千张板,最终达到了透明的效果。虾王瓷画,兴州白瓷,绝配,漂亮。
如果把邢瓷比作张治中的情人,那么台湾省著名词曲作家梁宏志的《念你》可以恰如其分地表达张治中对邢瓷的深情:
……
我百读不厌。读《你》感觉像春天,是欢乐的经典,也是美丽的结局。在你的双眼之间,我的爱被锁住,在你的唇齿之间,我的誓言被遵守。你所有的动作控制了我的视线。你是我的诗,我读你一千遍也不厌倦。……
在张治中眼里,《邢窑》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看不懂的书。他用眼睛和他的心去读,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而且是新的,新的,新的。
在张治中眼里,邢窑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每当他迷茫、困惑、不知所措的时候,他总是从姚兴身上汲取营养、智慧和灵感。
在张治中眼里,邢窑就是女神,美若天仙。在她面前,张治中佩服得五体投地。始终毕恭毕敬,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怠慢和不敬。
“我这辈子注定离不开邢瓷。”张治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