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翰林中学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清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也是一位名声很好的县令。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年间进士。他曾经是国子监的庶吉士。八至十年(1743-1745),乾隆任沭阳县令。此时正是所谓的“盛世”,但在沭阳百姓中,却是千家万户邋遢自大的现实。沭阳县“饥民三十万,饥民无数”。面对这种“饥寒交迫四野在路上”的悲惨局面,袁枚拿起一支蘸了血泪的笔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死得其所,饿死其所难。野狗皮包骨,没有肉。他们讨厌做父母,不想有耳目。”他以犀利的笔触,无情地鞭挞那些不顾人民死活的“虐虎虐蝗”的贪官污吏。他要“救国救民,最终造福于民。”所以他到任后不久,就开仓救灾,减免赋税,带领百姓治水,修建了著名的六塘子堰。采取各种抗灾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迅速取得成效。他还严格控制家人、下属和官员,不准扰民害民。据史书记载,他“终日坐庭为政”,每当“官民所为,小官司不留理”,大案也是尽快结案,社会秩序比以前更加稳定。他与农民、蚕女、工匠、商贩、学者都有交往。他不仅关心各种养殖,还进入市场。“他关心米价,问江东”,关心民生。在封建时代,由于阶级的限制,袁枚能做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百姓都称他为“大官”。因为正直,袁枚不喜欢官场争斗。40岁时,辞官定居江宁(今南京)。他住在小仓山脚下,建了一座花园,自称苍山居士,花园老人,安于悠闲的生活。?
乾隆十年,他离开沭阳,百姓送行,爬车饮酒,含泪送别。乾隆五十三年(1788),73岁的袁枚应沭阳著名人物艺鹭-廷之邀再次访问沭阳,沭阳各界人士在前方30里处迎接。面对那么多支持他的人,袁枚写下了一幅回到沭阳的真挚画卷。在这篇随笔中,他深有感触地说:“以民为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不能忘其地。”官爱民,民爱官,真是一家之主的例子。?
袁枚统治蜀国已经200多年了。当时他在沭阳县(现属县政府)种了一株紫藤,至今仍生机勃勃。其叶蓁蓁被列为沭阳县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袁枚一生历任溧水、沭阳、江浦、江宁知府。除了赢得贤士的政治话语权外,他还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如《小仓坊诗话》、《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和笔记小说《子不语》。《随园诗话》是他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文学见解。他提出“性灵说”,对儒家诗教提出异议。有些诗攻击汉儒和朱成的理学,宣称“六经皆糟粕”。他主张直抒胸臆,重视文字自然,反对古旧,强调自我创造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