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诗学智慧。

提到韩愈,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唐宋八大家的领袖。在我们的中学课本里,有很多他写的古文和诗词。熟悉的有《世说》和那句:“天上的雨脆如酥,远处的草色却很近。”

那为什么说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呢?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给他一个准确的评价:

“文起于八代之衰,道姬溺于世,忠于囚怒,得三军之帅。”

韩文祠堂

所谓“八代文衰”,就是从东汉到隋,六百多年所有文章都赶不上韩愈,是一代文宗。

“道纪之溺于世”,韩愈在唐朝举起复兴孔孟的大旗,在安史之乱后用孔孟复兴唐朝,消除毒瘾。

“忠犯人主之怒”,为了表明立场和观点,给皇帝出谋划策,不惜得罪皇帝。

“三军必胜帅”,连文人最缺乏的武功和英气,韩愈都有。

此外,他还发起了古文运动,主张去除骈文的华丽装饰,更加注重文字在散文形式中的表达功能。

所以到了明代,人们整理修订唐宋八大家钞,称赞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如果回到韩愈生活的那个时代,会发现他的成就也与他的性格有关:他无疑是那个时代的硬汉。

首先,这个人生活很艰难。韩愈的祖先是韩王信(请注意,不是韩信),是汉初的一个诸侯。从他到韩愈的父亲,韩仲卿都是朝中官员。

韩愈排行第三,父亲是郎中秘书,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馆长。

按理说,韩愈的生活应该是比较富裕的。

但是在他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也去世了。

所以他是由他的大哥韩晖抚养长大的。

韩晖也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采”的熏陶下,韩晖成了皇帝身边的活生生的人,成了记录皇帝发布的命令的平民。虽然他只是一个来自刘频的中下层官员,但他与皇帝朝夕相处,第一时间知道国家的第一手消息。这个职位自然成为公务员中的热点。

但在韩愈11岁时,哥哥因为当时宰相袁载的牵扯,被贬到广东做刺史。不久后,他因公因病去世。

韩愈先是跟着嫂子回老家安葬弟弟,但又不能永久居留,只好和嫂子住在江南。韩愈在艰难和动荡中度过了这段时期。

但是,漂泊的生活并没有让韩愈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让他通过磨炼成长。他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个孤儿。如果他想出人头地,他必须努力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鼓励。

他非常有才华。7岁时,他开始学习,尤其对孔孟、司马迁和杨雄的作品感兴趣。再加上之前有见识的师兄指导,自然信心满满,“志从心起。”

然而命运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利。

这时,韩愈的第二个硬度:硬脾气,把他从打击中拉了出来。

19岁时,他开始参加科学研究。但他连续三次与孙山闹翻,过了十几年,韩愈才有资格入朝为官。

为什么这位未来的文学领袖接连受到重创?这里面有猫腻吗?

其实实事求是地说,没什么猫腻。像韩愈这样有才华的人,职业道路如此坎坷,原因有几个:

第一个原因是唐代进士所要求的文风与韩愈擅长的文风不符。

韩愈擅长文言文,也就是散文,但是唐朝进士考试的硬性要求是骈文。

第二个原因是:唐代进士特别难考。

唐代的科举考试一般有两种,一种叫做“明静”,另一种叫做“进士”。

明经的试题一般都是从经书的一句话中提取出来,盖上几个字。考生需要补上所缺的单词或提出关于经文的问题。所以,死记硬背很容易通过考试;

而以进士为主考的命题所创作的诗词赋,需要考生充分发挥思想,才能考上。

另外,唐代考上的进士很少。在不到300年的时间里,录取了4000多名进士,而在300年左右的宋朝,录取了4万多名进士。

所以唐代科举有“三十老人学经,五十少年士”之说。也就是说,通过明经考试的人30岁就老了,而通过进士考试的人50岁就年轻了。

甚至到了唐朝,还有一个搞笑的单子叫“五老单”。唐昭宗时期,有一天,皇帝因为内乱心情很好,说:“这次放宽进士人数吧。”

所以我接受了五个年纪大的候选人。其中两人七十多岁,其余的六十多岁。

但韩愈25岁第四次考中进士,已经很了不起了。

当然,韩愈考中进士除了天赋和毅力外,也与运气有关。

韩愈考进士的那一年,主考官助理是梁肃。他的主要职责是向考官推荐他认为好的文章。这个人是韩愈哥哥的密友,这个因素很重要。此外,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倡导者,这与韩愈的风格和理念非常吻合。

此外,鲁直这位考官也见过世面,并担任过德宗时期的首相。虽然擅长并喜欢骈文,但他很务实,更注重考试文章中有没有真知灼见。

一个人的天赋固然重要,但付出对一个人来说也同样重要,但机遇的背后,隐藏的是对命运的抗争和对梦想的坚持。

这次科举,某* * *录取了23人,都是大名鼎鼎的大腕,被后人称为“龙虎榜”。

然而,韩愈的事业并不顺利。

这与唐代做官难的第三个原因有关:在唐代,通过考试的进士只有做官的资格。接下来就是通过吏部的选拔测试,才能被授予官职。

这个考试叫“博学宏词”。如果没能通过大选,就得通过建制派的推荐,才能入朝为官。否则只能去当地时间做工作人员。

然而,韩愈第一次考试不及格。他的硬脾气也开始发挥出来了。

韩愈当时给考官写了一封信,信中概述了三点:

第一,这个考试是不公平的,肯定有人情效应。考试当天,很多冠冕堂皇的人说拿到了报告,谁考了,结果到最后却是九种不同的结果。另外,当时有三个人被公认有把握考上,但成绩名不副实。

第二,因为没走关系,所以没考上。自从来到长安,我从来没有去拜访过那些德高望重的人,也从来没有走后门去送礼。所以他们甚至不知道我的存在。他们怎么才能考上?

不过,如果需要我拉着脸打躬作揖给名门送礼。对不起,我拉不下这张脸。我要坚持自己信奉的“孔孟之道”,宁愿听天由命,也不愿厚颜无耻地“毛遂自荐”;

第三,但我并不气馁。我想我还有希望。我虽然落魄,居无定所,但我的志向还在:“我没有迷失,我的命运没有被欺骗。我怎么会有危险?我怎么会被困住?”上帝还没有失明。他看着我的努力。一切还没有结束。我会继续努力吗?

然而,韩愈在接下来的两次考试中再次落榜。这期间,韩愈曾三次给宰相写信,都没有得到回信。

所以他不得不去幕府当地方官。

在两次访问幕府期间,他担任观察官,指导李敖、张继等青年才俊的文章。同事们尽力宣传他的古文思想。

五年后,他终于在第四篇《博学宏言》中提到了。

大约在这个时候,他表现出了性格的第三硬:知识硬。在幕府期间,韩愈担任观察官,剩下的事情就是帮地方长官做一些杂事。

这一时期,韩愈用杂说四,即马硕来比喻自己的经历:

“有伯乐,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

他通过“博学宏言”的课程后,在国子监任四校博士。

这一年,他认识了一个叫李攀的孩子,他17岁,可以不受当时流行的世俗骈文的影响,向韩愈学习古文。于是韩愈为他写了一篇文章《世说》,里面有一句家喻户晓的教育句子:

“古代的学者都会有老师。老师,所以也是...所以弟子不必不如老师,老师也不必优于弟子。他们学道有轻重缓急,术业有专攻,仅此而已。”

提出老师不一定比徒弟强的观点,韩愈一下子出名了。他一方面激发了更多的青年才俊,另一方面又得罪了很多等级分明的顽固派,让他本已不顺利的仕途更加艰难。

果不其然,次年,韩愈升任御史后,第一次被建制派排挤出长安。

表面上看,他是因为关中大旱而被降职,但荆赵胤封锁了消息。一怒之下,韩愈去《论旱灾与饥饿》反映真相,遭到诽谤。

但在柳宗元看来,这个“世说”至少是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他的“狂名”更大,受到更多顽固派的虐待。

从那以后,韩宇的事业就像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因为各种事情和政治斗争,他不断地被降职和复职。

但是,他对复兴古文,在学术上有所收获之后,仍然保持着同样的态度。

在第二次被重新任命为郭子博士后的那一年,韩愈自以为只是高学历,却屡遭贬谪,并写下了另一篇名篇《金学杰》遍天下,作为对自己的比喻:

“业精于勤,玩之于瘠;做过的事都是思想和毁灭……”

宰相看了以后,很同情韩愈,认为他在历史方面很有学问,就让他给当时的太上皇唐顺宗编一个记录。

唐宪宗看了之后非常满意,于是提拔韩愈为舍人,类似于皇帝的宰相。

韩愈的硬气和坚持,让他攀上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峰。

韩愈第四硬:有胆识。

韩愈在仕途上升的时候,唐朝迎来了一件大事,迎来了每31年一次的佛骨(佛的指骨)传统活动。

宪宗使臣前往凤翔拜祭佛骨,是为了祈求太平盛世,祈求长生不老。

但是,韩愈觉得很不合适。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前往“佛骨桌上”,强烈劝告他,拜佛骨是荒谬的,要求将佛骨焚毁,让全世界不被佛骨误导。

主要讲了以下内容:

第一,说迎佛骨可以长生不老,纯属无稽之谈。不信佛的人会活很久。你看,汉朝以前,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的时候,黄帝在位100年,尧在位98年,舜和大禹都活了一百年。

第二,信佛的人都活不长。汉朝佛教传入中国后,既没有长寿的国家,也没有长寿的皇帝。你看汉明帝在位才18年,最推崇佛教的梁武帝最后悲惨饿死了。

第三,作为代表,你会让人民什么都不做,天天模仿你,抛弃自己原本的工作和职责。

宪宗览奏后大怒,欲以极刑处死韩愈。他的大臣们强烈反对,但皇帝仍然很生气。后来恨韩愈的人觉得加在韩愈身上的罪太重了,就替韩愈说清楚了。

皇帝才把他贬到潮州做刺史。去潮州的路上,韩愈心灰意冷。要知道,这可是当时最偏远的地区之一。很多人被贬,到了不久都病死了,或者死在去潮州的路上。

云恒秦岭的家在哪里?雪拖住了蓝马

当时,韩愈写了一首著名的送别诗:

“云渡秦岭家?雪拖住了蓝马。”

事实上,宪宗是安史之乱后少有的好皇帝,他为重振唐朝的威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韩愈到潮州谢过皇帝后,皇帝对大臣说:“韩愈很爱我。我能不知道吗?”但是说到事情,我只是遵循我们唐朝的习俗。他为什么诅咒我短暂的一生?"

一年后的冬天,韩愈得以返回长安。

韩愈第五难:武功硬。我们对韩愈的刻板印象,你不是学者吗?你有什么武功?

其实并不是。前面说过,苏轼被称为韩愈,“三军胜帅”。

韩愈在佛骨谏之前,就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当时韩愈在淮西与宰相裴度作战。韩愈曾建议裴度派几千精兵从小路进入蔡州,他就能活捉武元吉。裴度没有采纳。后来,苏俪在一个雪夜进了蔡州(也是中学课本上的一篇文章),武元吉被活捉。

苏夜入蔡

三军军事家无不为韩愈感到惋惜。

五年后,韩愈去了周振。但是镇州正在发生叛乱,所有官员都认为韩愈会死于此行。

后来皇帝后悔了,让他观察一下情况再决定是否入境。

韩愈的硬脾气又上来了,说道:

“皇帝命令我暂停入境,是出于对我的爱;不过,我应该不怕死,执行你的命令。这是我作为朝臣的责任。”所以我决定一个人去。

兵变到营后,成功请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王廷,请他的士兵用弓箭和宝剑迎接韩愈,希望能吓退这位书生。

韩愈斥责王廷对钦差大臣无礼。

王亭假装争辩:

“之所以这么无礼,是这些士兵自己决定的,不是我的本意。”

韩愈继续呵斥道:

“皇上认为你有当将军的能力,所以任命你为节度使,没想到你却指挥这些士卒!”

之后,韩愈继续义正言辞:

“在你之前,老大开始造反,后来加入朝廷,做了官。而安禄山等人,从来没有叛逃过,他们的后代还有当官的活着吗?只要你努力,朝廷一定会好好待你的。”

经过韩愈的几次教育,王廷对战士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完成韩愈的嘱托后,与韩愈一起用餐。

叛乱的风险消失了。

纵观韩愈一生,为人正直,很少违背自己的理想。

这样的硬气和坚持,让他从一个穷孤儿成长为朝廷高官,当然也让他的仕途非常曲折。

但更重要的是他的硬气,让他的教育理念、思想文化和他所宣扬的古文运动被历史铭记。在他去世前后为他赢得了名声。

公元824年,韩愈死于长安家中,谥号《礼记》。

200多年后,朝鲜追封韩愈为长力波,并允许他祭拜孔庙。最终成为一代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