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祖章一生有哪些事迹?
1934年,《太白》杂志开设“科学速写”专栏,贾祖章、周、顾等人为此专栏撰文。同时,他为明凯书店编写了多种动物学和植物学教材,为中国的科学普及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贾祖章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走上了艰辛的科普创作、编辑和翻译之路。
从65438年到0936年,贾祖章开始编辑期刊,其中著名的期刊有《中学生》、《进步青年》、《旅行家》、《农村青年》、《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普及》、《学习科学》等。,这也是他致力于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贾祖章精力充沛地创作了大量作品。《鸟与文学》、《生物素描》和《忠魂》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他写过一些短篇文章,如《秋菊夜宴图》、《丹砂顶上插着白色的丝羽》、《一种像螃蟹但不是螃蟹的动物》等。
文革期间,贾祖章所在的单位北京科普出版社被撤销,时年69岁的贾祖章也被发配到福建平和县,与长子贾在一起。当时大部分报刊都被砸了,停刊了。他不仅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还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这对于一个不苟言笑,只知道埋头学习的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身处逆境的贾祖章此时心情无奈,但又不愿浪费时间和时间。他独自去野外的稻田、菜园和果园,观察植物生长、昆虫活动和鸟类繁殖的动态。同时也看了很多当时能找到的科技和农业技术方面的书。从1970到1976的6年间,* * *写了50篇读书笔记。
这期间的实践和阅读,为科学春天到来后的科普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才获得了“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并有《周楠六月荔枝丹》、《兰兰》、《蝉》等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名篇问世。
粉碎“四人帮”后,贾祖章和贾结束了分散的生活,回到了福州。安排工作的时候,按照贾老的本意,还是去福建师范大学比较好,因为那里有图书馆供他做研究。可惜当时学校不收他们宿舍,父子俩只好报了能提供宿舍的渔业公司。这家人住在一个非常拥挤的房间里。贾老只能在一个房间里放一张床和一张写字台。直抵天花板的高大书架占据了有限的空间,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只能坐在床边和他说话。
当时物资供应很紧张,什么都需要票。有一次,贾老正在用煤球炉煮用车票买的一点猪肉。因为忙着看一个作者发来的稿子,锅里的水烧干了,猪肉也有烧焦的味道。作者感到很不安,但贾老安慰他不要放在心上,然后关了炉子,继续看他的稿子。贾老身上没有名人和大作家的架子。
贾祖章一生奋斗,为人民贡献了大量科普作品。同时,他还编写了10册中小学自然、动植物、生物、博物学教材,几代学生从中得到启迪。生活实践是贾祖章写作的基础和源泉。贾祖章所写的科学小品,以花鸟鱼虫为描写对象,以其独特而深入的观察、细腻而准确的笔触、简洁而凝练的语言,勾勒出瑰丽多彩的生物世界。贾祖章一生爱书。他读书、编辑、写书,一生与书为伴。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之余,他孜孜不倦地阅读生物、文史类书籍,从中汲取营养,积累知识,拓展思维,发掘和丰富写作素材。
他的许多作品涉及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崇尚科学、破除伪科学、迷信邪说等诸多方面。批判《金鱼与萤火虫》中的“蚕卵变金鱼”、“烂草变萤火虫”;通过分析麻雀的杂食性与农作物的关系,《鸟瞰》所体现的科学求实精神,对今天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仍有现实意义和有益启示。
为纪念贾祖章先生在科普创作上的巨大成就,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科普作家协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了《贾祖章全集》,让这份珍贵的遗产流传后世。人们会从他的作品中看到贾老在生物学、环境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远见卓识。同时,我们也将一窥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学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