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老舍的作文

一杯香茶,一包好烟,一个悠闲安静的环境,一朵小花,一篇关于老舍的文章。在我的记忆中,林语堂一直是和我接触最多,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上一篇作文,我通过林语堂谈了我眼中的文学。林语堂的闲适,儒雅,幽默,豁达,一直是我的最爱。通过林语堂的笔,我讲述我所知道的文学。因为上一篇作文,这次想写一下我眼中的作家。一时写不下去了,想想。也许老舍先生给我的印象最深。

第一次接触老舍先生的中学课文《济南的冬天》。我特别记得老舍先生今天描述的济南:“一座有山有水的古城,都晒着太阳,安详地沉睡着,等待春风把它们唤醒,这是理想的境界吗?这座山完全包围了济南,只有北面缺少一些食物。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仿佛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悄悄耳语道:“别担心,这里会很暖和的。”"

老舍先生是个实诚的人,总喜欢自称“作家”、“学者”、“白痴”,从不自称“作家”。一个安静的环境,一杯热气腾腾的茶,一支香烟,王粲先生用笔书写人生。作为一个北京人,他有着传统的老北京爱好:种花、看画、玩多米诺骨牌、逗猫、泡茶馆、看戏曲。他最喜欢的人生格言是“四世传经为节操,一纪训善只为养年”。

老舍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天性严肃认真;但在笔下,段子满篇,让人忍俊不禁。幽默、诙谐、谈笑风生的风格;但大多讲述悲剧,忧国忧民。温柔敦厚的老舍先生没有一般作家的习气;然而,他脾气很好。他终究不会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他看不上的人永远不会说一句话。作品方面,我很谦虚。看到自己的文章,总会说失败和不足。但他从不满足于自己的文章,各种风格都有,独树一帜。在老舍的身上,同样发展着嫉恶如仇的激情,并不时流露出这种对立互补的气质,塑造了一个真实生动的老舍。我觉得我佩服的就是这样一个老舍先生,真诚、正直、正直。

老舍是一位作家。他说的是“作家”,不是“作家”。作家——以写作为职业的人,和木匠、人力车夫一样,只是一种行当,是他们的职业之一。每天坚持写作是他给自己定下的规则,培养了他用最少的文字和最通俗生动的文字描述复杂心态、事务和风景的能力。老舍直到晚年还是很有创造力的。写了24个剧本后,他打算再写三本小说:一个自传故事,一个关于天桥的故事和一个关于八大胡同的故事。他跑到密云芝英、香山门头村体验生活,准备堂堂正正地描写满族。他是一个66岁的老人。然而事与愿违,最后留下的只是一份八万多字的未完成手稿。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大革命”让他无法继续拿笔,甚至无法品一杯香茗。只是他的一生结束了文革,一个作家的一生。

老舍先生很真诚,因为他经常解剖自己。他不喜欢写序言,也不喜欢写后记。他最多写几十个字来说明版本或标题的出处。王先生说:重写的小说里都有,不用多解释了;说多了就有卖瓜的嫌疑。的确,很少看到他称赞自己的作品。很多时候,他都在批评自己,承认自己的失败和低能,对自己非常苛刻和严厉。

老舍对自己的分析,无论是指出缺点还是优点,都能在别人身上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老舍是在用他的个性写作。他很有耐心,懂得用半恨半笑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只是让他骂了世界,友情让他富于善意。老舍说:“要做作家,首先要做‘人’。你不崇高,不宏大,怎么能体验到世界上最美好最美好的东西?为什么心如明镜,分辨善恶?有了真人,才有智慧,文艺不是文字把戏。”老舍的谦虚使他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同时具有可爱幽默的个性和伟大成就的真实的人。

老舍先生是北京人;

满语;

穷人;

生于上世纪最后一年,卒于1966年文革初期。

我在国外生活了几十年...

以上五点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是理解老舍的五把钥匙。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直生活到二十五岁。二十五年后,五十岁回到北京,直到去世。他在北京去世,享年67岁。在这种情况下,他在北京度过了大半辈子,是一个真正的北京人。这对老舍帮助很大,北京是他写作的源头。

老舍的代表作一般公认为: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红旗下》、中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的一生》、话剧《龙须沟》、《茶馆》。这九部杰作,巧合的是,都是关于北京的。可以说老舍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北京的。老舍有一个重要的文学命题。他认为充满激情的回忆往往能写出传世佳作。他说:最熟悉的,无论多么平凡,永远是最亲切的,亲切可能产生最好的作品。

作为北京人,他用北京话写作,老舍在五四以后走上了白话文写作的新路,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他是第一个纯粹用北京人的口语创作文学的作家。他的作品被称为最生动、最机智、最富音乐感、最流畅、最朗朗上口的作品。

老舍出生在一个满族低级军官的家庭。一个普通的晚清满族人,会唱两行京剧或者排子歌,会弹一两件乐器,会养鸟,会种花。简而言之,他在文化上相当成熟。这种满族背景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老舍一岁半的时候,父亲在与八国联军的战斗中牺牲了,生计全靠母亲做点私活。从小他就看到了恶业的母亲和自己可怜的童年。逆境给了他瘦弱的身体,但同时也给了他顽强的性格和拼搏务实的精神。

老舍的作品有两个特点:一是悲剧倾向,二是幽默风格。他这两个特点的形成,与他出身贫寒密切相关。老舍外表热情温和,但在写作中,他总说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内心极其严肃。

然而他是从黑暗中走出来的,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摸索出来的。“出柜没有喜悦;想起来,苦中有爱。”这份爱把他从痛苦中提了起来,逼得他咬紧牙关,咽下了所有的眼泪,把他对恶的仇恨,对善的舍生忘死,发挥到了极致。跨过这个极端后,他开始微笑着面对这个世界,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幽默家。他写信,欢笑,谩骂。

身后的盛况,时间的考验,地域的覆盖,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老舍先生,一位苦难的人民艺术家,一位中国现代作家,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深深地活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