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观察家

最高峰时9个班400人的竹山中学,还没有建成四五十人的口袋学校,和过去的民办学校差不多。

农村学校的衰落是天灾吗?是人祸吗?都不是,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没有对错之分,也没必要指责别人。

只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感叹:以前有很多学生,却没有老师,没有校舍,甚至没有桌椅。现在,没有学生,但校园建得像花园一样,有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秩序井然,师资配备齐全。这有点难以置信。有一个人还是需要注意的。一个国家怎么会这么短视?为了追求一时的效果,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一边。

不说这些,这里要介绍一个人。他就是朱山中学现任校长王令贤。我称他为农村教育的守望者。

此刻,暑假已经过半,夫妻俩刚从上海接女儿回来,在城里的家里休息了一会儿,又匆匆赶回40公里外的学校。

提到竹山中学,眼前就出现了一幅画面。野草在生长,猿鸟在歌唱,各种建筑像一堆风蚀的老人,拄着拐杖,说不出话来。

“我明天还要回去拔草。”校长王灵贤的爱人朱老师有些自嘲地说。

从二十多岁开始,夫妻俩就被分配到了竹山中学,见证了竹山中学的起步、发展、繁荣和衰落。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和最初的乡村教育理想,都奉献给了竹山中学。

1985年,王灵贤来到珠山中学。那时的竹山中学,就像一个不发达的孩子,只有人,没有老师,没有必要的硬件设施。但是,学校里的一群人,基于对当地农村教育的无限深情,不坐等帮助,不抱怨别人,出钱出力,努力拼搏,把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办成了教育质量过硬的学校。

几十年来,他们有各种机会出去,去条件优越的地方,却没有收获一份工作。看到老同事和新同事如鲫鱼过河,来来往往,改头换面如走马灯,王校长忧心忡忡:“这样办学,必然导致教师短视。要让学校大发展,必须稳定师资力量。”所以他以本土化为指导思想,吸收了很多本土教师,基本稳定了师资状况。

最高峰时,竹山中学有9个班,400多名学生,名噪一时。

现在不像以前,像个干瘪的老头,不断的猥琐,但是现在,农村教育的方向在哪里?我们不能停止对头和脚的治疗,我们必须有长远的思考,以免浪费国家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