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期的鲁迅】关于鲁迅的时代背景
这个年轻人就是将来会被人敬仰的鲁迅。这一年,他虚岁才18岁。第一次远离家乡绍兴,来到南京参加江南水师学堂,这是洋务学堂培养海军人才的中学。鲁迅为什么决定进军校?
分地图和“简佩筠生”
说起鲁迅当兵的决心,还得从一张“分区图”说起。今年3月,他在维新派杂志《知心报》上读到一篇从日本报纸翻译过来的文章,文章中,当时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说,英、日、俄、法、德将于春季在南京开会,讨论瓜分中国的问题。在这篇论文中,公开发表了一份列强瓜分中国的草图(见右图)。侵占南京和鲁迅故乡浙江省的,是有狮子之称的大英帝国。在今天看来,这张分区图只是一张历史图片。然而,正是这张地图,在当时的青年鲁迅心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他还听到传言,杭州守镇有三千骁勇善战的苗兵入关,绍兴附近的诸暨县发生叛乱,烧教堂,杀洋人。这个热血青年再也待不下去了。那时,他已经在三潭印月中完成了初级启蒙教育。他本该像祖上一样走上所谓科举的老路,或者像家乡破产士人的子女一样,学着做个屏友或者商人。但自从祖父入狱,父亲去世,家里从小康陷入困窘,鲁迅对家乡那些势利的面孔和停滞不前的生活越来越反感。他要“走不同的路,逃离不同的地方,寻求不同的人。”看到分区图后,他更加坚定了决心。
他听说南京有一所洋务学堂,培养海军,不收学费。所谓西化,就是学习西方的技术,这在当时是被看不起的。但鲁迅从《知心报》了解到,美国和德国建立海军后,国力大大增强。为了他个人的前途,为了挽救祖国的危亡,他毅然不顾社会的嘲笑,从母亲手中接过8元川子,去学做一名“水手”。
而我那位在江南水师学堂当监工的远房叔祖,觉得自己的孩子进学堂当兵不光彩,至少用他们的宗谱名字不合适,就把鲁迅的本名改成了庶人。而鲁迅却取了“剑圣”的绰号,意为“剑圣”,轰轰烈烈地拔剑上阵,立志做一名保卫祖国的勇士。这一思想成为支配鲁迅青年时代行动的灵魂。即使后来学医,他的目的之一也是当军医,战时报效国家。
鲁迅考入海军不久,光绪皇帝就任命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进行自上而下的维新运动。这个消息很振奋人心,但改革只持续了108天,就被顽固派扼杀了。
不到半年,鲁迅对水师学堂深感不满。这所名为“训练海军”的学校,就连唯一的游泳池也早已被填满。据说因为人淹死了,就在上面建了一座关帝庙。每年七月15,都会请一批和尚念经驱鬼。真是乌烟瘴气!这个学校还有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和令人厌恶的地方宗派思想。看到这里,鲁迅在学期结束前辍学了。
金牌和“第一”
鲁迅转学到南京江南卢氏学校,这是一所新成立的矿业铁路学校,也是一所中等军事学校。为了继续实现报国的抱负,他学会了骑马,每天总是要跑一两个小时。他自称“军师”,刻了一个印章,督促自己做一个能文能战的人。
鲁迅是班上最年轻的,但他是最好的学生之一。他在学校接触了很多自然科学知识,觉得很新鲜。当时很少印刷教科书。上课时,老师把整本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写,中间有插图。因为鲁迅从小经常抄书、画图,所以抄得快,画得工整:课后还帮同学补插画。当时讲课的内容很少涉及中国的实际,但鲁迅能够有意识地了解自己国家的矿业情况。比如有一套美国学者达纳编的矿物学教材《石头的鉴定》,中文翻译是根据在中国创业的美国博士马高若的口译记录,里面的矿物名称都是外文音译。鲁迅在这些扭曲的音译旁,对中国的传统名称一一作了注释,并仔细纠正了书中的许多错误。
鲁迅不仅注重课堂学习,课后还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包括生理学、农学、绘画,以及野史杂文、古典小说、戏曲、外国翻译的中国古代小说等。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使鲁迅获得了广泛的知识,大大提高了他在中学时代的理解力和观察力。
在班里,鲁迅的学习成绩经常名列前茅,还拿过很多银牌。按照学校规定,10块银牌可以换一块5块钱的金牌,而学生中只有鲁迅获得了金牌。但是,鲁迅并不虚荣。他总是拿奖牌换钱买书,或者买零食给大家吃,从来不会因为得奖而看不起别人。
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奠定了扎实、系统、全面的知识基础:中学毕业后的第二年,鲁迅就取得了诸多成就,成为国内某些学科的开创者:第一个将科幻小说引入中国,连续翻译了法国儒勒·凡尔纳的《月球旅行》和《地下旅行》;那是他第一次热情讴歌居里夫人在中国的镭的伟大发现,称之为“新世纪的曙光”,他的长篇科学论文《说——》距离这一伟大发现只有半年时间;他也是第一个介绍和写他的国家的地质和矿物的人。他不仅撰写了一篇爱国主义的科学论文《中国地质学略论》,还合编出版了《中国矿产志》,详细列举了矿产在全国的位置,并用图纸加以说明。其目的是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祖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资源决不能被外人夺走,并鼓励人们迅速开发这些资源,使之成为国家的基础。青年鲁迅把深沉的爱国热情投入到对科学的顽强探索中。
“自然选择”与社会调查
1901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在祖国蒙受巨大屈辱的那一年,鲁迅和同学们去南京青龙山煤矿实习,看到了中国第一代矿工鬼魅般劳作的悲惨景象。矿上原来的技术人员早就被辞退了,换成了不懂技术的人。结果,一些矿井坍塌,一些积水深达半英尺。既然煤不能开采,矿道学校就要关闭了。青年鲁迅看到官僚组织的洋务运动如此腐败,非常气愤。
1902年初,鲁迅以第一名、第三名的成绩毕业于矿山路学校。毕业自然是他所期待的,但是一拿到毕业证,想到国家多难,人民穷,有见识的人找不到出路,就有点耳目一新。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传播新思想的书报,包括曾被慈禧太后查禁的《泰晤士报》和在华日本留学生新编的译著汇编。他听说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名著《进化论》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于是他星期天从城南的书店买了这本书。打开一看,我被吸引住了——哦!原来,有一个叫赫胥黎的人坐在他的书房里,思考着2000多年前繁华的英格兰南部是如何从荒野变成今天的样子的。他想得多新鲜啊!鲁迅忍不住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的书。他第一次听到“物竞天择”这样的名词,就明白了万物竞争,优胜劣汰是生物界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也影响着人类、国家、民族的形成、发展和灭亡。鲁迅崇拜这本书的译者严复,不仅因为他的译文朗朗上口,还因为他在每一章的后面都附有评语,结合中国的现状,直抒胸臆,向同胞敲响了祖国危亡的警钟,大声疾呼要发财,要改造社会。只有这样,生杀大权还在我手里!这震撼人心的铿锵声音激励了决心留学的鲁迅。
最后,鲁迅被批准去日本留学。临行前,他买了许多新书,除了用来研究进化论问题的《物竞天择》之外,还有两本引人注目的书:《波兰衰亡史》和《日本新政考察》。鲁迅选择这两个国家考察社会演变的规律:古代波兰如何成为俄国的附庸国;小日本是如何通过明治维新实现资本主义成功发展的?年仅22岁的鲁迅还买了严复的另一部非常难的译作——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经典经济学名著《傅园》。年轻的鲁迅多么渴望知道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3月24日,1902,南京下关码头上空乌云密布。鲁迅冒着雨,怀着对人生和社会的怀疑,怀着救国的志向,匆匆登上日本大真丸,起航远离祖国,寻求振兴中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