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液体压强教学的思考
对液体压强教学的反思1《液体的压强》我上了三节课,连我自己都很惊讶,发现自己根本无法上课。
以前我们讲液体压强的时候,经常分两节课来解决问题:第一节课讲液体压强的特性和液体压强的公式推导,第二节课讲解液体压强的应用,包括液体压强的计算和通讯装置的原理和应用。感觉学生上两节课就能很好的掌握了。为什么现在变成了三个班?主要是第一节课花的时间太多了。
第一节课,我带领学生用实验设备认识液体的特性:
1,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力(原因是液体受重力作用,也是液体压力的根本原因)
2.液体容器侧壁有压力(重点分析液体具有流动性,所以侧壁有压力阻止其向外流动)
3.液体内部有压力(动手和学生组装一个简单的压力表,让学生了解它的结构和原理并注意细节:U型管内的水不清楚怎么解决?U型管内的高度差是什么意思?如何检查压力表是否漏气?其实这部分内容挺费时间的。
4.请学生协助我做实验,探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密度、方向的关系,得出定性的结论(一个学生帮我专门做记录,并及时将记录汇报给同学,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观察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5.讨论:
1)如何判断深度:(分别说出A、B、C、D在液体中的深度,很多同学说B是0cm,C是22cm,D是12cm。看来这个解释意义重大,不然学生在考试中问C和D谁压力大就麻烦了。)
2)回忆学习浮力时大鱼和小鱼的争论,如果把争论改成“大鱼大,所以压力大”和“小鱼深,所以压力大”,谁对谁错?
3)讨论人类对深海的探索,让学生试着想象在连钢板都可以压缩的深海中,鱼类究竟存在什么特性。(我觉得这部分内容比较好,学生很感兴趣,还能想象出深海里鱼的一些特征,比如形状,光线等。)
4)在课堂上做对比实验时,学生讨论:将一个矿泉水瓶(内装适量水)放在手上,与瓶子倒置时的压力进行对比;矿泉水瓶倒扣和倒置时水的底部压力的比较,让学生感受液体和身体压力的差别。该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分析固体压强应从压强和应力面积的角度来分析,而分析液体压强的差异应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角度来分析。加深对液体压力知识的理解。
5)课后讨论:你在游泳池游泳时的压力P1,你在巢湖游泳时的压力P2,你在1米深的海里潜水时的压力P3,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在探究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轻松回答了我提出的各种问题。当我在第二节课让学生试着分析推导液体压强的公式时,很多学生都能正确说出他们得出结论的过程。
1.本课重点是在总结液体压强规律的基础上,分析计算步骤,推导出一定深度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在分析推导之前想象一个液柱(学生的抽象思维)。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限制,增加了演示实验(学习支撑点),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过渡到抽象,让学生先有实际感受,再去想象,搭建梯子,比较容易。
2.这节课有很多分析。为了防止学生在45分钟内疲劳,让学生自己练习例题并分成三种不同的情况比较合适,练习完后再分析什么因素与液体压力有关。同时,让学生练习、比较、分析,让结果合乎逻辑。
3.在讲解中要特别强调公式p=ρhg中的H来表示深度,以免学生误以为H是液体中某处到容器底部的距离,否则会在计算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对液体压强教学的思考2。这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实验教学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需要和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等教学手段。教学之初,用潜水员穿着不同的潜水服,在深海里钓鱼的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引入新课程做铺垫。下课时,要求学生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讲解这些图片中所蕴含的道理来结束这节课,为这节课的学习画上了一个满意的句号。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物理现象必须通过实验来呈现,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来体验。在这门课上,物理实验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在体验液体的压力时,我用自己自制的教学演示水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力。首先,让学生观察容器底部和侧壁的橡胶膜在不装水时的形状是平的,并思考装水后的形状变化。原因是引入了液体的压强。在讲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时,我主要是用引导理论认为液体受重力作用,具有流动性。
但是,该课程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较少主动参与,因此学生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探究。
2.有些环节语言不够简洁,浪费时间,导致最终练习无法完成。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以至于提出一些问题后很难有预期的效果。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预习。
4.教学中细节处理不当。当学生在液体内部探索相同深度,液体各个方向都有压力时,不提醒他们橡胶膜上下时深度是变化的。学生所知道的探针盒只是简单的旋转,使橡胶膜上下改变方向。但旋转过程中有2cm左右的深度差,导致橡胶膜上下时测量压力误差较大。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进一步研读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更接近的感知层面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因材施教,使师生合作学习活动更加默契。
对液体压强教学的思考3。这是一堂融合新课讲解和实验探究教学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目标”出发,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在我看来,这是一堂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猜想必须有理论基础。
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是学生在已有知识事实的基础上,对未知事物和规律做出的大胆假设和看法。猜测应该基于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理论。
让学生猜测“什么因素可能与液体内部的压力有关?”有时,在学生猜测可能与深度、高度、液体密度、液体重力、容器形状和方向等因素有关后,应要求他们说明猜测的理由或依据,防止他们胡乱猜测。使他们掌握物理学中“科学猜想”的常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
第二,学生的探究实验要有效
猜想是一种高级思维,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其结果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验验证来确定。
什么因素与液体的内压有关?提出猜想后,我决定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这时要引导学生用实验排除不必要或不重要的“猜想”,如“高度”、“液体重力”、“容器形状”,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把主要精力用在探索主要因素上,即集中精力抓住主要矛盾,特别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仅可以学习科学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探究性实验以学生为主,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其更有效。
第三,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这一节引入了“深水炸弹引爆”的视频片段,可以立刻集中学生的兴奋点,为新课的引入做铺垫。最后请同学们熟悉的蓝猫介绍一下深水炸弹的工作原理,为这节课的学习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第四,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课堂开始时,情境设置的引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提问使学生明确课堂研究的内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随后的课堂教学,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设备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结论的得出,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五,突出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来呈现和验证。在这门课上,物理实验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从液体中是否有压强,到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以及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都提供给学生实验进行讨论。
第六,突出研究方法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一切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提问——猜测——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步骤清晰,结合实验,使学生理解变换直观法、变换放大法、控制变量法。坚持一定会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实践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液体压强教学的思考。一是通过图片展示大坝上窄下宽,不同深度下海需要不同的潜水服,引出液体压强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液体深度压强可能不同,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液体压强的实际意义,调动学习积极性。
通过141页的mini-lab实验,学生可以明显感觉到容器的侧壁也受到压力,并分析出装满液体的容器底部也受到水的压力,所以水对容器底部也有压力。
在探究液体压强的过程中,先理论推导后实验验证的思路和方法,突出了科学探究中的分析和演示,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液体压力的应用和传递,结合实例总结了通讯装置的特点和帕斯卡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虽然知识点不多,但需要理解的应用很多,原理复杂。学生基本能理解简单的应用,但对于比较复杂的设备,如课本上的液压千斤顶图,就很难理解了。部分学生对液体压强的推导不理解,作业中也存在压强和压强概念混淆、密度字符书写不规范、液体压强计算公式应用不熟练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习题课中加以强调,尤其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