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划中学生的职业生涯
记者:潘教授您好!看了您即将出版的专著《中学阶段的职业规划》,真的很受启发。请告诉我们你参与这项研究的背景。
潘恒希: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是由国家分配的。尽管许多年轻人抱怨他们不能自由选择职业、工作单位甚至生活方式,但他们发现,当他们可以选择时,他们不会选择。进入21世纪后,广大青年有自己独立、自主、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有条件可以实现。然而,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大多数青年学生直到大学阶段才意识到自己的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和擅长的,甚至在工作多年后才发现自己“入错行”。中国进入了文化、经济、个人多元化发展的时代。青少年越早全面了解自己,就越早全面解剖自己,在客观认识自身条件和相关环境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性格、特长、兴趣、智商、情商、思维方式进行全面的自我分析,从而尽早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实现自己的价值,过上精彩的人生。我已经指导了数万名毕业生在我共同创办的大学工作。我深刻认识到,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各方面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大。所以要有意识的接受专业的指导,搞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面对很多职业该如何选择。因此,我想在这个研究领域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记者:看来青少年在中学就应该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了。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潘恒希: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了解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习职业决策是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自我意识是指中学生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和价值观,并据此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树立“学习就是为了实现职业理想”的观念,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
认识职业,就是中学生要通过探索和体验职业的过程,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识和技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在哪里可以得到相应的教育,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应的工作等等。通过对职业的探索和体验,感受自己是否真的喜欢和适合这样的职业,在探索和体验的过程中锻炼自己查找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与人沟通、与人合作、适应社会的能力。
了解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就是知道如何将现在的学习与未来的职业发展联系起来,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合适的学校或机构接受教育。
职业决策是指了解影响决策的因素,知道职业决策的步骤,根据所了解的相关信息做出科学的决策。
记者:老师、家长和学校有必要了解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吗?
潘恒希:很紧急!老师可以把现在所学的知识和学生将来工作的领域联系起来,让学生把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还可以通过职业规划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价值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为学生实现职业理想提供有力的帮助。
父母通过了解一些职业规划的专业知识,可以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可以与孩子探讨感兴趣的话题,找出孩子的闪光点,为孩子提供更多感兴趣领域的信息,让孩子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知识越来越丰富。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找到相应的职业,引导孩子做一些探索,让孩子把现在所学的知识和未来的职业目标联系起来,从现在开始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可以引入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和研讨会,让学校教师面对面与专家交流,从而快速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水平。同时,学校要积极与家长联系,得到他们的配合和支持,形成双向互动关系,将家长的疑虑转化为助推力,提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有效性。
记者:你觉得现在的中学生在职业规划上存在哪些问题?中学生做职业规划是否为时过早?
潘恒希:首先是职业规划的简化。大多数中学生认为中学的唯一任务是取得好成绩。很多学生到了高三还没有设定人生目标,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考上大学。很多学生为父母和老师学习,却不考虑自己的需求和人生理想,整体上表现为被动学习。其次,职业生涯规划的功利性。这表现在学生更关注专业是否热门,考虑学校和专业对未来薪资福利待遇的影响。很多学生的自知力与专业认知不匹配,没有把长期发展目标与短期学业目标统一起来;信息来源狭窄,没有未来发展前景。导致无法有效匹配所有资源,做出令人遗憾的决定。
所以中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并不算早。在一些发达国家,职业规划从幼儿园就开始了。特别是在美国、德国等职业体系非常规范和发达的国家,职业规划指导贯穿小学、中学、大学。通过职业模拟、观看视频、实际操作,让孩子从小对自己和自己的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并通过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职业经历、兼职等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在我们国家呢?往往很多人大学毕业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教育部专家认为,大学生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应该把工作放在前面。如果初高中有职业规划相关的内容,我们系的压力可能不会像现在这么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素质。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发展迅速,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着眼于基础教育阶段。
记者:中学生职业规划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你对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实施有什么建议?
潘恒希:第一天是最好的。学生到了初中阶段,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独立探索能力。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做一些对他们未来职业发展有帮助的事情。因为职业规划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循环的过程,你不可能一下子就知道自己的职业目标。它需要你做大量的职业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是否适合自己。如果不适合,可以进一步调整,进一步探索,以此类推,直到。
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所以越早探索,越早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收集大量的信息,这样在做职业决策的时候,就更有依据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职业。如果到高三才开始探索,因为考试的压力,你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收集大量的信息,所以做决策难免会有偏差。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对教育的认知度相对较高,但对职业规划的认知度相对较低,这说明高一学生天然信任学校教育的知识传递功能。他们需要培养对学习的专注和学习习惯,形成合适的学习方法,把态度变成习惯,把热情变成方法。在保护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可以适当加大职业规划的引导力度,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现实可能,形成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但也要注意方式,不能助长,否则容易把高二的选择焦虑提前到高一,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高二学生来说,他们对教育价值的评价低于高一学生,说明他们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的知识传承功能和社会化功能之间的关系。面对选科等焦虑,他们越来越发现自己不了解人才的社会标准和社会职业的类型,不了解社会对人才和专业信息的需求,容易陷入抑郁。在这个阶段,可以加大择业知识的引导,包括重新认识自己和学校教育,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努力将两者联系起来。在学业规划方面,高二也是一个关键阶段。要通过各种方式解答高中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以饱满的姿态步入高三。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职业规划意识较高二有所提高,证明高三学生在经历了高二的迷茫后,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职业选择和未来发展方向。但要搞清楚学生设定的目标是否切实、坚定。最坏的结果是高二选科匆忙,高三沿着选科方向仓促确定热门专业,没有做充分认真的选择,随波逐流。因此,我们可以在选择专业和学校方面提供更多的指导。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个别咨询的方式,为遇到学业困难的学生提供心理支持,比如学习方法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小组活动或其他方式展示生活的各种发展可能性,让学生的焦虑得到降温,让他们在遇到失败时,依然能找到继续学习生活的勇气,坚定地面对生活。
记者: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而言,如何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校课堂教育有效结合?
潘恒希:职业规划教育和其他教育目标并不冲突。学校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升学,还要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帮助他们制定计划,逐步实现职业理想;通过适当的职业指导,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我们的任何学习活动都应该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相关。我有以下建议:
(1)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从2007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可以看出,国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了一定的决心。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包括108学时的研究性学习,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输入学生的职业规划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和职业,明确职业理想,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进一步探索职业;职业探索可以看作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课题。学生可以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同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一定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引入,可以使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更有针对性,使研究性学习更具实践性。我们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解决我们迫切的问题而做必要的研究,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2)把职业规划作为选修课。新课程改为学生选修课,我们可以在目前选修课的基础上开设职业规划课程。
(3)定期举办职业规划讲座。邀请专家到校授课,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得到系统的专业指导。
记者:现在中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吗?
潘恒希:中国的父母为了高考,可以从6岁开始学英语,7岁开始学奥数,却很少为孩子一辈子要从事的职业做哪怕是一点点的准备。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确实很重,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和经历去学习呢?终极目标不就是从事自己喜欢并擅长的工作吗?没有专业意识的引导,没有专业探索的验证,怎么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学生花一点时间去探索自己未来的职业,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有了明确的目标,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会更强,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所以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是增加学生未来在职场的就业竞争力。
记者:我国中学的情况是以高考这个“指挥棒”为基础的。如果大学失败了,花时间做职业规划是不是浪费时间?
潘恒希: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快乐,但快乐与否与是否上大学没有必然联系。你的人生能不能幸福,有没有意义,取决于你心里有没有目标,有没有强烈的动力去实现它,有没有采取行动去实现它!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内心的渴望,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实现内心的渴望,在学习和实践中锻炼自己,为实现职业理想做最好的准备。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教育,以实现我们的职业理想,如就读中专,高职,进入大学,参加入学考试,考博士或出国留学。这些都是我们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不应该成为我们的人生目标。目前,中国有几十万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这实际上已经证明,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上大学是真正的浪费时间。
记者:职业规划要求的“专业化”会不会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冲突?
潘恒希:这是一个误解。职业规划不要求“专业化”,而是强调找到自己的潜力和长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明确的职业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培养实现这个目标所需的一切能力。这也是“全面发展”,是有个性、有目的的“全面发展”。这和我们传统教育中强调的“全面发展”有点不同。传统教育中强调的“全面发展”是以国家标准为标准,而不考虑个人特点。这样的“全面发展”往往会导致全面平庸,因为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你一生都应该专注于自己要做的事情。一位学者说:人一生只做一件事。贪多嚼不烂,你会肚子疼。如果钱学森一边研究原子弹一边写小说,袁隆平一边研究杂交水稻一边拍电影,我们还能听到他们响亮的名字吗?
记者:中学生的职业规划会不会制约他们的人格发展?
潘恒希: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职业规划就是很早就给学生设定一个职业目标,让学生按照这个职业目标去学习,以至于害怕这样做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职业规划就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职业,这是一个开阔学生视野的过程;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发现自己内心的渴望,找到自己真正的职业目标。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非常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是把家长和老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职业规划非常重视学生的个人实践和体验。在职业探索和职业体验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与人沟通、态度积极、主动进取的能力。这些综合素质是社会对人才的核心要求。
记者:如果以后不喜欢现在的职业,投入那么多时间做职业规划是不是浪费?
潘恒希:中学阶段是探索职业的阶段。任何改变都是正常的,你投入的时间永远不会浪费。在探索职业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职业,还可以学习更多的相关职业,为自己提供更广泛的职业选择。根据相关专家的经验,在中学阶段,一个人的爱好基本定型,不会出现与原有爱好无关的变化。即使有一些变化,也一定和之前的爱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中学生应该努力探索自己目前最感兴趣的职业,广泛的探索可以为自己最终的职业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因为时间有限,为了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和方法,在记者的要求下,潘教授向记者展示了《赢在职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初稿)等专著。
通过与潘恒喜教授的交谈,记者深刻体会到中学生迫切的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迅速,但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还很模糊。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已有多年,但从未正式走进课堂。无数的事实证明,如果孩子在中学期间就能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知道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对这个职业和涉及的专业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那么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就不会盲目,职业发展就会少走弯路,同时也不会浪费我们的教育资源。希望这次采访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