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我去“林括”:林括。

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所有的老年人都有转“林括”的习惯,但那时候我还太小,不知道转的意义,也不知道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地去转。我只记得早上五六点钟被奶奶拉起来,嘴里不停念着六字真言,走在没有路灯的坑坑洼洼的街上...

“林括”是一个首尾相连的大圈。没有清晰的头尾。只是人们从自己的家出发,走到最近的林廓路,从那里出发,顺时针转,最后回到起点,再从起点回家。一般3小时左右就可以完成转账。

“轮廓”是圆的意思。拉萨有三个同心的“剖面”。最小的和中心的圆称为“胶囊轮廓”,意思是里面有“胶囊”。这个圈在大昭寺,是围绕释迦牟尼像的一个转折点。中间的圆圈叫“八口”,“八”就是中间的意思。这个圆圈的中心是大昭寺。现在一般叫“八角街”,但不是因为有八个角,而是中文音译;最外面也是最大的圆圈叫做“林阔”,意思是花园或大陆。这个圈既包括“巴阔”,也包括布达拉宫,几乎包括了整个拉萨老城区。此外,还有人参观拉萨的主要寺庙和宫殿,如布达拉宫,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尤其是甘丹寺周围的一圈最为丰富多彩,每一个场景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建寺的过程和寺内高僧施法降魔的事迹。转过身来,你会对这座寺庙有一个全新的深刻认识。藏传佛教重视转经,可能与佛教的轮回观念有关,也有人说是从这个宗教的仪轨中得知的。

一般转到林廓的老人都有保姆做家务,老人无事可做。呆在家里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不好,也成了家里其他人的负担。作为信徒,翻经背经是最大的满足。同时也能起到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作用。同时,他们会结交很多新朋友,这些老人也会逐渐成为教区居民。这个关系对退休老人来说很重要,所以拉萨的老人只要身体好,一般都喜欢翻“森林侧影”。他们每天早上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三五成群的见面,一起去临括,中午在一家专为转临括的老人准备的餐厅里吃饭喝茶,在餐厅和茶馆里与人聊天,很轻松,很舒服,很开心。

我小的时候喜欢跟着奶奶在森林里转,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奶奶有很多教友都在转“林阔”。一个星期后,我可以认识很多熟人。他们大多数人都带着糖果。他们看到我,会给他们一些糖果吃,中午会在一家餐厅吃饭喝茶。味道在家做不出来。所以,当时我喜欢转“林括”主要是因为小孩子的贪念。

来大陆上学后,三四年才能回家一次。小小年纪,在陌生的环境里读书,身边没有亲人。当我转向森林时,我经常看到有趣的场景。所以每次从大陆回家探亲,都要跟着奶奶走好几趟。此时的我不是被糖果诱惑,而是重温童年记忆,更重要的是想感受一下宗教氛围。在内地学习或工作久了,接触藏族的机会就少了,接触藏族宗教文化的就更少了。越了解内地社会的精神追求,就越想感受佛教对藏民根深蒂固的影响,感受这种虔诚给佛教带来的精神安宁。不过我从小就在内地上学,接受的是科学教育。尤其是在我接受了无神论之后,我无法像家里的老人一样对佛教虔诚到没有一丝杂念。这让我无法在翻经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一个佛教徒的内心感受。

今年藏历年回家探亲。到家后的第三天,我陪着我妈到处逛。早上6点,我和妈妈摸黑从家里出发。“林廓”的第一站是著名的邮电大楼。这座建筑只有四层楼高,在周围的建筑中并不算最高,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是拉萨最高的建筑,也是先进科技的象征。同时也成为了识别方位的坐标。楼顶大钟发出的‘东方红’的音乐,是我童年唯一的时间概念。

记得有一年冬天,表哥格桑告诉我,那个在邮电大楼上按门铃的叔叔,在窗台上晒太阳的时候,不小心摔倒死了。他要去为叔叔摇铃。我相信。每次听到铃声,我都骄傲地告诉小伙伴,这是我表哥在敲钟。

邮电大楼是“林廓”相对固定的起点之一。当我们到达那里时,路上已经挤满了人,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人群中有老人、中年人、年轻人和五六岁的孩子,甚至还有背上的婴儿。有的人右手转动转经筒,左手捻念珠,嘴里不停念诵;有的一边抱着放生的羊一边念叨;有的低着头在心里默默念经,小狗跟着跑前跑后;还有人背着包去拉萨朝圣。这些“林廓”路上形形色色的人是拉萨早晨一道独特的风景...

我和妈妈继续往前走。脚下的路还是我小时候常走的那条,但现在已经没有小时候那么恐怖和神秘了。道路两旁安装了路灯,使整条道路像白天一样明亮。另外,随着拉萨越来越重视环保,市中心的“林口”路上禁止炖桑葚,感觉不那么神秘了。此外,道路两旁店铺众多,不清楚是谁在转向“林口”。谁是商店扒手?这段路转弯“林阔”的感觉少了很多。

沿着“林廓”东路往南走几百米就是一个丁字路口,岔路两边就是拉萨最大的旧货市场。市场上卖的大多是一些旧的生活用品,旧的家具或者劳动器具。很多喜欢藏式古董的人都在那里游荡,说不定哪天就能遇到一些又值钱又便宜的古董。

跳蚤市场的西南角是拉萨最大的清真寺。这一带回民多,到处都是戴白帽子的回民。这也是拉萨这几年的变化之一,就是流动人口增多了。一方面,他们极大地促进了拉萨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生活压力和竞争意识。

记得小时候要绕着清真寺转“林口”,但这次是跟着妈妈转“林口”,去跳蚤市场的时候拐进了岔路口,把清真寺放在了“林口”外面。后来听母亲教会的一位成员说,解放前,清真寺像现在这样放在“森林廓”之外,后来又一度被拉入“森林廓”。

过了清真寺,沿着岔路口往西走,就到了拉萨的阿尼藏古(尼姑)。该寺已有530多年的历史,有120名尼姑,是拉萨唯一的尼姑。尼姑地处闹市,但一进大门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宁静和安详。原来两个世界的界限只有一步之遥。院子周围和阳台上开着五颜六色的花,空气中弥漫着纯正的藏香。不时传来微弱的乐器鸣响声和音乐般的诵经声。站在院子中间,我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感觉自己仿佛远离了这个世界,久久不愿离去。尼姑往前走两步就是日松贡布,是甘丹寺的一个分支。两座寺庙规模都不大,但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香火相当旺盛。

出了岔路口,就是现在拉萨最好的公路——江苏路。工程于1999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全长3.237公里,宽30米。有各种各样的汽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下水道,路灯。沿着江苏路往西走,到了拉萨河,就看到挥之不去的桑烟和随风飘扬的经幡。成千上万的佛教信徒沿着拉萨河向西行走,他们一边诵经一边炖桑葚。在挥之不去的桑烟和清澈的青河之间,祈祷者的队伍浩浩荡荡,像一条巨龙蜿蜒在蓝天白云之间。这一幕让作为佛教圣地的拉萨更加庄严神圣。

因为这一带属于郊区,可以烧香煨桑,还专门建了一个桑葚炉。妈妈在那里买了一袋桑葚,我买了一叠风马旗和一面经幡。从这里,我们开始炖桑葚。

沿着拉萨河走,路的左边就是‘中和国际娱乐城’,就是填河开发的。它的规模相当大,建筑风格以藏汉为主。小商品批发商在这里形成了大规模的市场,但投资巨大的商品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大部分还空着。

向北拐,中和国际娱乐中心是一条狭长的通道,宽3米多,东墙是班禅宫,西墙是驻藏部队大院。这条走廊很有特色,墙上贴满了各种字体的藏文。乍一看,像是刚刚举办了一场藏文书法大赛,非常壮观。仔细看,每句话的内容大致相同,写的都是化解矛盾的话。比如猪和蛇互相碰撞,猴子和老虎互相碰撞,狗和龙互相尖叫等等。所以,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两个人是猪和蛇,认为他们有领土冲突,他们就会来到这里,在墙上写下辟邪的话:“化解猪和蛇的冲突。”

通道的最北端与王耀山相连,那里有拉萨最高的建筑——西藏电视塔。沿着山脚的台阶走,两边的扶手上都挂着印着经书的经幡,几步就是一个雕刻摩尼石的人,几步就是一个煨桑点。人们不时会出售经幡和风马。我把刚买的经幡挂在上面,用力把风马旗抛向天空。漫天的风马旗飘向远方。它飘得越高,你的运气就越好。这个台阶比较窄,比较陡,转经线的人往上排。后面的人只能看着前面人的背影往前走,一步一步,喃喃的诵经声和微风吹动经幡的拍打声混在一起,在桑烟的映衬下有种异样的感觉。似乎这一步一直通向天堂。

顺着台阶往下就是著名的摩崖石刻,这是一堵高20多米,宽30多米的石墙,上面布满了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佛像。石雕东侧是一座摩尼石造的塔,南侧是一面由数百面经幡组成的经幡墙。顶上的经幡在微风中飘荡,两边的桑烟迷蒙。转“林廓”的人在这里给佛祖磕头。据说摩崖石刻佛像群中最早的石雕出现在七世纪西藏国王松赞干布时期。现在,每隔几年就要清洗上色,所以它的颜色总是鲜亮亮丽。

记得以前因为人民生活水平低,去饭店吃饭的机会少,所以转“林括”的人一般都是带着路上吃的菜。当我们到达摩崖石刻时,我们应该停下来休息一下,吃点东西。当时有一片草地和几棵柳树,草地前有一个小池塘。水很清澈,水里有小鱼和鸭子。一群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大人们在不远处聊着各自的家,远远看去像一幅画。现在,随着拉萨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这一带都建起了房屋,只剩下摩崖石墙前的一小块水泥地,光秃秃的,与石墙上的佛像不协调。

过了摩崖石刻往北走,路两边有很多藏式餐厅和茶馆。这类餐厅多为转“森林概况”的人,食物更注重藏族老人的口味。在藏历的4月,也就是萨加达瓦节期间,部分信众只在这一个月内吃素,而在藏历的4月15日,大部分信众会吃素一天。这一天,餐馆里的食物几乎是非肉的,而是绿色的素食。这些餐厅的顾客基本都是转“林括”的人,每天都来,所以很多顾客都会在餐厅放一个自己喜欢的杯子,每次都用自己的杯子,干净方便,也有家的感觉。另外,老人们家庭条件不同,经常会出现教友互相补贴茶饭的情况。家庭条件好的老人一次性给餐馆一些钱,让餐馆每天给家庭条件不好的老人提供几杯热茶和一碗面或者一盘咖喱饭。在这里,老年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没有一丝名利和杂念的和谐、友好、平等的简单友谊,这是藏族人民特有的人际关系。我和我妈也在这里的一家餐厅休息,点了一壶3斤的酥油茶和两碗西藏牛肉面,味道和预想的一样。我妈妈在这里遇到了几个老熟人。聊了一会,听得出来他们都过得很好,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其中两人甚至约好下午在某家打麻将。这是拉萨老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早上一般喜欢翻经或者去寺庙烧香拜佛。下午几个朋友一起聊天打麻将,一天就这么轻松打发了。

饭后继续我们的“林阔”。过了这些餐馆,在北京中路右转。路边树上有个牌子,写着格萨尔寺。进入大门是一段土坡,是帕尔马里山的北坡。格萨尔寺位于帕尔马里山上,它被称为格萨尔寺。往里一看就知道是关帝庙,正中供奉着关羽,旁边还有一尊小小的格萨尔像。从房子的结构到整个院子的设计,都是中式的。从大门两侧的桥墩和乾隆时期竖立的一块石碑来看,可能是拉萨早期的中国建筑。

出了格萨尔寺,继续往东,就是拉萨的金融区。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自治区外贸厅,自治区电视台都集中在这个十字路口。路中间是拉萨著名的金牦牛。拉萨人编造了许多关于这两头牦牛的有趣故事。它是一种象征,金色的牦牛象征着一个黄金时代。

从金牦牛往北,路的左边是拉萨中学,路的右边是著名的龙王潭风景度假公园。这里的环境很美。龙王滩风景名胜区的古柳是一个奇观,看起来像是一种独特的左旋柳,大多有上百年的树龄;公园里的水是另一个特色。这里夏天可以划船,冬天可以滑冰。现在大陆有很多鸭子和红鱼。而且它的大草坪是藏民最喜欢去的地方。人们三五成群坐在草地上,喝点啤酒,随便聊聊天。有些人喜欢在那里打扑克,骰子和麻将,酒贩播放一些流行音乐。气氛非常轻松自然。

以前,调经的老人来到这里,都是三三两两找一些僻静的地方,坐在古柳下乘凉吃饭,有的在池边喂鱼,让自己的宠物在这里玩耍。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很多原来的空地上建起了房屋和娱乐设施,草坪被水泥取代。龙王滩风景名胜区现在建了拉萨最大的游乐场,还有一个麻将馆和一个茶园,都用铁栅栏围了起来。森林轮廓的路线也被推到了围栏外,老人们的天然乐园被各种娱乐场所和玩具占据。翻经的老人走在坚硬的水泥路上,看着曾经属于自己的绿地、碧水、古树,摇摇头,继续为普渡人祈福。我一直觉得老人是社会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对藏族人来说,老人是家庭的精神核心,是最受尊敬的。这是一个优良传统,代代相传。记得小时候用弹弓打鸟或者和同学打架。有时候一些不认识我的老人看到我们,会当场训斥我们。我们觉得自己做错了,被老人们训话是应该的,从来不敢也不敢顶嘴。

从龙王潭风景区沿林廓北路向东,回到起点邮电大楼,一条完整的林廓路线就此完成。林廓路是一条丰富多彩的路线。只要你跟着拉萨的老人们四处走走,你就会体验到拉萨老人节最充实的一部分。同时,你也可以感受到近年来拉萨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藏族信徒心中的宗教信仰。如果一个老人给你讲一路上的故事,你会知道拉萨鲜为人知的一面,一个你从其他地方感受不到的圣地。只有这样的认识,你才能了解拉萨这座千年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