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兴华。

一.方上神庙

在兴化市北郊的乌金当,有一片金碧辉煌的寺庙丛林——方上寺。这座水中“漂浮”的寺庙是中国最大的水上佛教圣地,以其悠久的历史闻名海外。

方上庙位于兴化北郊乌金当公园的北头。明朝崇祯年间,弘治大和尚朗然游历兴化,发现这片净土与中国第一部汉译佛教经典《四十二章》中“待兴化如四时之树”的典故不谋而合,于是在风景如画的兴化城东建了一座寺院。

在兴化古城的东端,有一个清澈的水池,古称东门泊。泊中岸连绵,千岛峰崛起。一条车路河直通一望无际的胜利湖。因朗然位于东郊,根据《汉书·孟康注》中“上指北、东,阳生”的法典,将其命名为方上寺。

上图寺庙的“三宝”:黄竹、小花蜡梅、死牡丹。古寺几经花费,却在1944被士兵破坏。从1996开始,兴化市政府落实宗教政策,于1996开始搬迁重建,并按原有风格修建了建筑:照壁、山门殿、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居士室、禅堂、戒台等。该寺西邻原始的芦荡水泊,形成一个天然的西花园和放生池。

它是中国最大的浮动佛教资本度假胜地,以其悠久的历史闻名中外。方上寺原为中国禅宗和林佶宗庆山派的直系,祖籍浙江天目山弘基,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经过高僧们的艰苦努力,已经修建了300多座寺庙、殿堂、建筑、房间和房屋。寺庙楼阁雄伟,佛像庄严,钟鼓之声不绝于耳。如今,方上寺占地65,438+050多亩,周围是数千亩碧波荡漾的水面。穿过山门,汨汨溪上的一座石拱桥引领游客进入天王庙,背后是伯雍青莲的大士放生池。池中一只海鸟拱起须弥莲花,莲花上10余米高的观音玉像低低俯视众生。忠正身后,平地上竖立着一座丹雍台,两层白玉石雕拱卫着一座重檐飞檐的雄伟大殿。

第二,水生森林

水是水生森林的灵魂;绿色是水生森林的生命背景。

水上森林,碧绿清澈的河水,郁郁葱葱的水杉,遮天蔽日,云雾缭绕,呈现出醉人的绿色。那绿是浓绿,浅绿,淡绿,绿,叠绿,充满灵性的绿,鲜嫩,耀眼,醉人。

距离兴化市区17公里,有全省最大的人工生态林——李中镇水上森林公园。这是都市人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好去处,天然氧吧。

这片人工生态林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面积1.500亩,其中林地1.050亩,水杉、池杉65438+万株,森林蓄积量1.25万立方米,采用林堆沟鱼立体模式。这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有猫头鹰、野鸭、白鹭等。巢,遮天蔽日,场面壮观。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鸟儿聚集在树梢,鱼儿在沟里跳跃,花儿随风摇摆。形成“林中有水,水中有鱼,林中有鸟”的独特水景。莲藕盛产于西北湖荡地区的里中、沙沟等乡镇,面积近2万亩。夏秋两季,这里的荷叶无限鲜艳,阳光下映出的荷花颜色各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水乡兴化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下午,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在通往树林的柏油路上翻滚,让人汗流浃背。当一波森林阴影在我眼前闪过时,我的精神为之一振。只见千亩垛田围水在烟浪中漂浮,大片杉木林郁郁葱葱,在水面上摇曳。

远远望去,杉树矗立在整齐的垛田里,像一个等待检阅的方阵;垛与垛之间,是同样整齐的沟壑,浮萍点缀其间,鱼虾嬉戏。各种各样的草在树脚下和沟边蓬勃生长,郁郁葱葱,平铺开来。

走近水上森林,随处可见跳动的绿色音符,无处不在的绿色扑面而来。郁郁葱葱的堤岸上,芦苇浅水边上有无数绿色的生命:芭蕉、盐草、狗尾草、狗尾草、艾草.....“燕雀飞,水荫荡”,铺天盖地的绿显得和谐生动。

漫步在林间小路,路边高大的水杉和池杉笔直挺拔,一条条剥开的树像战士穿的盔甲,像浮雕一样雕刻着坚毅和沧桑。那些柔软的枝叶在风中轻轻张开舒展,几颗红褐色的球果在叶舞中巧妙地点缀其中;因长期浸泡在水中而变得肿胀的树根,像一只只长着强健脉络的大脚,紧紧地咬着脚下的土地。

在路的尽头,眼睛会豁然开朗。在杉木林的广阔怀抱中,一个美丽的鱼塘映入眼帘。鱼塘四周是石堤,绿水清澈见底,摇头摆尾的鱼儿在水草间嬉戏。池边的荷塘里,荷花的花瓣已经破损,有些圆盘状的荷叶舒舒服服地躺在水面上,有些随风扬起,宛如少女的裙裾。在水中央,几棵高高的芦苇和菖蒲随风飘动,还有几处高地,像小岛一样,有几只水鸟在上面休息。

一座蜿蜒狭窄的石桥从岸边连接到池中的一座亭子,亭子正对着倚水而立的画亭,给波光水影中的树林增添了浓浓的诗意。

鱼塘旁边是一条弯弯的小河,河水静静流淌,一座三孔桥横亘其上。沿着河边走,一排柳树。在拦腰截断河水的大坝上,我遇到了一个正拖着网准备出发的渔夫。跳上他的船后,当他温柔的拿着他的便士时,船很快被送得很远,两边的冷杉林在他身后迅速后退。

此刻,“人在碧波之上,在一个画报的世界里遨游”,只见夕阳缓缓沉入杉林深处,倦鸟也成群地返回林中。杉木林的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海浪中摇曳,迷人的晚霞将水和天空染成橘红色...无数外出觅食的鸟儿从别处的鱼塘、河流、田野回到自己的家园,顿时苍鹭起舞,鸟鸣蛙鸣。这时,森林真的变得热闹起来。

水乡兴化湖的鱼、虾、螺、蛙、水生昆虫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水上森林为鸟类提供了一个安静隐蔽的筑巢、孵化和繁殖场所,形成了千鸟云集的奇观。从远处看,所有的绿色都点缀着浓密的鸟羽。这里已成为丹顶鹤、黑鹳、猫头鹰、灰鹭、苍鹭、白鹭等数百种珍稀鸟类的天堂,每年有数万只夏候鸟在此栖息繁衍。

三、千岛菜花黄

当温暖的春风迎面吹来,伴随着“二月美景……”的歌声,油菜花也展现了它的优雅。如果你走出江苏省兴化市,向东走,你会看到远处有一片非常奇怪的田野。它没有普通农作物那无尽的葱绿,却有着铺天盖地的金黄。那个大黄花球,成千上万簇在一起,成片成片,成片成片地连在一起。天地间一片花海,天空满是金黄。站在这花海中,让人不禁豪情万丈。

四、郑板桥故居

一栋普通的房子,因为它的主人的非凡影响力,让参观者刮目相看。这是兴化的“板桥故居”,令海内外学者神往。

下了几天春雨,空气潮湿,游人不多,让这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四合院安静异常。走进故居,可以看到赵朴初、刘海粟题写的两块大匾,“郑板桥故居”和“郑燮故居”。

故居是白墙灰瓦的。虽然面积不大,但可以暂时避开噪音。走在院子里,可以听自己的脚步声在院子里回荡。

郑板桥以诗、书、画闻名于世,曾是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郑氏家族世代读书,可谓书香门第。郑板桥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代,直到乾隆元年,44岁考中进士后才离家出走。

板桥故居在兴华东门外的贾政巷。兴化的竹子不多,但是这个地区很特别。从古老的板桥到市区,要经过一条200多级台阶的竹巷。在竹巷,家家以竹为业。板桥生活在这样一个随处可见竹子的环境中,怎能不产生爱竹惜竹的感情?

“没有竹子,就没有家”是板桥的一大偏好。在板桥故居书房的屋檐下,有一丛竹子。板桥可以透过书房的窗纸欣赏竹影,就像欣赏一幅自然的画面。可想而知,淅淅沥沥的夜雨和雨水敲打竹子的声音令人兴奋。在书房读书的板桥,会生出无限的优雅。他说:“我画竹子的地方,没什么好学的,比纸窗粉墙的中耳还多。”

墨竹成为郑板桥绘画和诗歌的主题。在他的作品中,竹子也成了一种性格。青竹不屈,谦逊,可以说是板桥高贵气质的写照。他离开魏县时,留给当地长辈的诗画,依然是竹子题材。在一幅墨竹画上,他写道:“抛去黑纱,非当官,袋簌簌,袖凉。写一根细竹,当秋风河上的钓竿。”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可想而知,淅淅沥沥的夜雨和雨水敲打竹子的声音令人兴奋。在书房读书的板桥,会生出无限的优雅。他说:“我画竹子的地方,没什么好学的,比纸窗粉墙的中耳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