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教育
1950年春,城关联校附小天真班招收20名学龄前儿童。同年,毛坝关、高桥、红椿坝、瓦房店、东河、蒿坪河、汉旺城等镇也在完全小学开设幼儿园班,招收适龄儿童约200人。1953所有婴儿班停课。
1958“大跃进”运动期间,县城建立了幼儿园,分大班和小班。4 ~ 6岁的孩子进入高年级班,2 ~ 4岁的孩子进入低年级班。园内有48名幼儿,6名教职员工。同年,各集镇也纷纷兴办幼儿园,幼儿园20多所,招收幼儿500多名,教职工50多名。1960因天灾人祸,各集镇幼儿园停课。邱县幼儿园1966停课,6月复课1978。到1985,园内教职工21人,幼儿160余人。
从1983开始,城关、蒿坪、毛坝、高潭、瓦房等小学附设学前班,解决孩子入园难的问题。每个学校每学年招收30名左右学龄前儿童,开展幼儿教育,受到群众欢迎。
截至2012年末,紫阳县共有幼儿园32所,7576名幼儿(含学前班)。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实行教育改革,停止科学兴学制度,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紫阳县改书院、志愿学校为学校。全县有1所高等小学,2所小学,其他东、西、南、北24个乡镇有50多所小学。课程包括:修身养性、读经、语文、算术、历史、地理、体育、绘画、体操等。
民国初年,学校改为学堂。十二年(1923),巡抚杨家驹创办城关初级女子学校。14年(1925),全县高等小学1所,初级小学51所(其中城关6所,东18所,西8所,南11所,北8所)。二十七年(1938),所有女校关闭。后来县高中改为城关中心小学,建了小学(小学部)。截止1949年底,全县有中心小学12所,包敏小学120所。课程包括:普通话、算术、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体操、劳动等。
紫阳县解放后,原中心小学更名为完全小学,学制6年。课程包括普通话、算术、常识、体育和唱歌。原保小学,或撤销或合并,统称为普通小学(即简称小学),课程有国语、算术、珠算、绘画、体育、歌唱等。1953年,完全小学12所,普通小学178所,* *分340个班(含163个复合班),在校生927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40%。1957全县有192所小学,553个班,学生18644人,比1953增加了1倍。1958大跃进后,到1960,全县有小学226所,学生23732人。1961年秋,国家对中小学进行了全面整顿。紫阳县合并后保留小学198所,学生7036人,与1960相比减少了70%。1965实行公办和民办相结合的政策。全县有小学878所,在校生1233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60%。“文革”期间学制改为五年,课程只有政治语言、数学、军事体育、音乐等。由于极左思潮,学校纪律松弛,教学质量下降。1979之后,学校开始通过整顿改善学习纪律和校风,学生学习成绩水涨船高。主要课程有: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体育、唱歌、画画。1985年,全县有小学494所(含110完全小学),在校生463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普及率达到93%,巩固率达到99%,毕业率达到90%。
截止2012年末,紫阳县共有小学102所,在校生827人,在校生20972人。民国三十年(1941)创办紫阳县初级中学,校址在县城。首期招生120人,学制三年,首届毕业生58人。三十七年(1948),6个班(含单纯教师2个班),学生242人。1956新建的高桥初级中学,位于高桥镇,首期招生52人。1957年,全县有2所初级中学,805名学生。1958年,县初级中学设立高中班,成为紫阳县第一所完全中学,三三制。同年,毛坝中学和蒿坪私立中学成立。1960年,瓦房、首尔等区镇相继建立初中。全县有完全中学1所,初中7所,在校生1998人(高中生217人)。1961调整后,保留1完全中学和2所初级中学。“文革”期间,中学学制改为二二制,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内容多为工农业生产常识;同时,不顾县内办学条件,盲目发展中学教育,片面强调只有高中,社会组织有初中。到1976,全县有11所完全中学,78所初级中学,在校生10704人。1979 ~ 1982调整了中学布局。到1983,将有3所完全中学和24所初中(仅10初中和14八年制学校)。1985初中毕业率98%,高中毕业率100%;初中入学率为25.5%,高中入学率为9.6%。
截止2012年末,紫阳县共有普通中学20所,在校生4226人,在校生15382人。
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净入学率达到100.0%,初中毕业生毕业率达到95.0%。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分别为99.13%、98.39%、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