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颍上派战役中的唐润之是谁?

第一个起源:出自姬姓,出自唐朝,黄帝轩辕氏后裔迁居于此,属国名。

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的曾孙。他姓齐一,名方云。“尧”是谥号,意思是善良、贤惠。

帝尧原封于陶(今山东定陶),后迁唐(今山西翼城),故称陶。尧帝称帝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故又称。

唐尧,传说中的明朝皇帝,被后人尊为“导师”和“文明之祖”。据说他做了百年天子,然后把禅位让给了舜。他死后,顺帝把儿子丹朱封为唐侯(今河北省唐县)。

周武王死于公元前1103年西周建立后不久,由他的儿子宋冀继位为周成王。

因为周成王太年轻,他只有12岁,所以他的叔叔周公·姬旦和召公·季氏帮助他。蔡叔、管叔与商周之子吴庚、怀一勾结,唐侯参与叛乱,爆发了叛乱。三年后,叛乱被镇压,唐侯被处死,唐国地改为之兄,原帝尧后裔迁至杜国(今陕西长安杜曲),改称唐杜氏。

唐杜家的后代中,有以国为姓的,叫唐、杜。后来,在周武王最小的儿子唐叔虞的后代中,有许多人以国为姓,即唐氏。

唐朝和唐朝都叫正宗唐家,世代相传,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起源:出自姬姓,出自后裔,帝尧之子,属于国号。

春秋时期,赵周的王姬封了一个丹朱的后裔到唐璐(今山东曲阜),称为唐侯。当时在鲁的领地上,鲁是他的一个小诸侯。

先秦时期,秦庄王项元年(楚高烈王熊万十四年,公元前249年),鲁国被黄歇率领的军队所灭,楚高烈王熊万和诸侯小也一同灭亡。

鲁灭亡后,唐朝的后代中,也有以世袭侯爵为姓氏的,称为唐。

第三起源:源于西南夷,出自东汉白狼王部落,属于汉化改姓。

据史书《后汉书·南蛮传》记载,东汉时,在南方的西南有一个白狼王部落,古称白狼氏族、白狼氏族,是今天的普米族的祖先。

普米族自称佩米、派米、皮米。在普米语中,“米”是做人的意思,而Pei、Pai、Pimi都是“白”的意思,即普米语的汉语意思是“白”。

普米族还有很多其他名称,中国史书根据他们的说法写成“如木”或“白狼如木”,即白狼称为白狼。晋代时写“西番”如其所称,清朝以后称为“西番”。在其周围的少数民族中,藏族、摩梭人称之为“巴”,彝族称之为“俄愿”,纳西族称之为“博”。在清代的《云南通志》、《未夕文健录》等史书中,普密又被称为“巴知”。

根据民族传说和历史记载,普米族的祖先是古代生活在甘肃巴颜喀拉和青藏高原一带的古羌人。秦汉时期,普米族的祖先为了寻找更适合生活的天堂,从高寒地区沿金沙江而下。雅砻江之间的山谷逐渐向南迁移到温暖低湿的川滇交界地区,生活在水草丰美的地方。在四川的西大渡河和雅砻江流域,形成了一个号称“100多个国家,130万户,600多万人”的白狼式的木氏族部落联盟。史书《三国志》和《帅传》中记载,汉代时白狼伊居住在定泽县(今木里、盐源一带),与“摩沙伊”同烧鸡尿盐的“伊王”被视为普米族部落王。“板木”和“普米语”也是同音字,语音基本对应。

普米族起源于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史强。东汉时白狼、板木部落献给汉朝的《白狼歌》,是最古老的代代相传的羌语记录。近年来,国内一些著名学者发现《白狼之歌》中有34个字与今天的普米语完全相同,因此认为普米人是白狼古国的后裔。

普米族起源于古代中国西北部的羌戎部落。据历史文献记载,战国时期,他们游牧迁移到今青海省源头以西的地区,并分化为各种羌族。在这些羌族物种中,“白狼彝”作为普米族的祖先,沿着金沙江(普米语称“不只”,意为龙江)和雅砻江(普米语称“年仅”,意为鱼河)之间的陆地,从青藏高远逐渐南下,开始在川西南定居。这是一种自然迁移。

公元7 ~ 9世纪,由于吐蕃王朝的强大影响,逐渐向外扩张,组织巴人(普米族在藏语中称为“巴”,普米族当时是吐蕃公民)占领两河(金沙江和雅砻江的路娜之地),于是普米族的居住地扩展到四川延边、云南宁蒗、华坪、永胜,其政府设在盐。此后,普米族定居在滇西北的宁蒗地区。

如今的永宁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普米族和摩梭人杂居的地区。现在永宁地区很多地名都和普米族有关。比如永宁坝区有一个村名“巴珠”(今八),意思是“普米族聚集的地方”。永宁皮匠街的历史名称是“巴佐古”,意思是“普米族跳舞的地方”。托店乡有一个地名“巴纳瓦”,意思是普米族和摩梭人聚居在一起。永宁的陀枝古拉丁村又叫西番坪,跑马坪二村有一条河叫西番河。新营盘有个地名叫“巴东弯”,意思是人聚集的城堡。

汉代时,白狼似的树已分布到云南西北边境。唐、范冲突期间,金沙江、雅砻江中游的树木随藏军被推到滇西北金沙江两岸的县城。到了唐宋时期,史书中关于“西番”的记载更加具体和明确。在史书《宋史》中,有很多记载,如“西人寻良马以夺市”、“旧迷夺马”、“准备战斗”等。可见普米族祖先在当时是善于饲养良马的。关于普米族的起源,元代学者周志忠在《域外记》中记载:“不刺者,为西洋人,羊马,犹在打仗,而与中国鲜有联系。”“不刺”是“白狼”,是谐音。

宋元时期是普米族人口迁徙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宋保佑元年(公元1253年)秋,忽必烈率领大军南下大理,途经普米族聚居的西昌。在盐源、宁蒗等地,樊城郡王和沿途居住的西樊头人首先投降,并率领骑兵为先锋。有好马、善骑射的普米人,因作战勇猛而获得忽必烈的嘉奖,沿途俘获的关塞大部分是西番兵留下的。因此,普米族的生活区域扩展到了江西金沙和兰坪。未夕、漓江等地。清代余庆在《未夕见闻录》中记载“巴志,又名西番,无姓。元世祖取滇,离族渡江,死于中流。不知道蒙古是什么部落。”。根据这段史料,普米族随蒙古军队南下大理。因为普米人中途加入蒙古军队,被误认为是蒙古部落。

元明以后,中国史书中已有普米族分布的记载。在第二年初写成的《云南志》中记载:“西番,永宁。北胜、秋都在金沙江以北”。明代景泰年间的《永宁府》一书记载:“下辖西域官司多”。

明代学者景泰在《云南图经录》中记载:‘曾有人居幽州谷,遂西化,所谓西戎也’。所谓西戎,指的是“西羌”,古代羌戎互称,或合称“羌戎”,表明明人对普米族的族源有正确的认识。

普米族起源于青藏高原。从新营盘和永宁的普米族传统的送魂(回祖地祭拜)路线,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民族的迁徙历史:

新营盘普米族送魂路线是:五桂店苦→不多→瓦罕宗多(挖桥)→胡庆炉(石膏梁紫)→巴吉(年彭巴)→宝都(今宝都街)→八满(下麻栗坪)→年宝店(虹桥坝子)→露蒂(的市)。→色力(在李奔)→塔巴(木里拖进乡)→木里格巴(木里雍和宫)→比孜(在木里三区)→东鲁(木里东拉)→色巴地(在木里)→贡嘎尔松贡布先宗多(贡家岭铁路桥)→玛雅芝本瓜乌(在青海)。新营盘普米族的送魂路线从南到北,绕过湖鼓湖,跨过永宁,经四川到达青海。

永宁托致西范坪普米族送魂路线为:西沟坞→安口壁→库扎格'吴安、木子、阿山增口古→甲拉→熔岩→武都、拉瓦罗→瓦都→托泽→托泽古米乌→泽尼波→日让祖→乌觉(四川)→乌觉格巴(四川乌觉喇嘛庙)→布拉。这条送魂路线从永宁拓枝境内出发,向西北方向经过亚拉村、熔岩村、瓦都村、温泉乡,再向北经过木里乌杰乡,再经四川到达北方先民的发源地。

三国至元初,普米族人口处于繁盛期,元末至民国,由于与中原王朝战乱频繁,霍乱、天花。由于水痘、痢疾等疾病的流行,落后的婚俗,民族间的争斗等原因,普米族人口减少,新中国成立后,普米族人口又有所发展。

普米族是由羌族后裔的四个部落联盟而成。普米族中有句古话,意思是普米族是由四座山上的四个血族联盟而成。根据宁蒗县永宁普米族的传说,普米族最早的四根是“卜”(四系或四氏族部落),它们的名字是:然祖(意为羊)和巴家;尚(中国姓熊),磨皮。

冉祖和磨皮主要分布在木里,巴家和上上主要分布在盐源和宁蒗。相传统一为普米族的四个部落名称分别为赛牙邦巴贡、布密木贡、俄耶力加贡、宗三安贡,与这四个部落对应的本民族氏族名称分别为格木、本雅、琼空尼、嘎加喇嘛。

普米族本来就没有汉姓。据说明朝洪武年间,中原王朝接管了普米族聚居的四川西南部。滇西北地区后不久,这一带发生了叛乱。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明朝调集军队,用六年时间平定了叛乱。之后对普米族进行了详细的登记,于是普米族有了汉姓:

在格木部落中,绒皮其扎的汉姓是杨、郭,格木的马汉姓是马,巴日奥志的汉姓是项。在本雅部落中,本雅的汉姓是熊,本雅的汉姓是曹氏。孔尼部落中,汉姓为胡;而嘎加喇嘛氏族,在东汉末年将汉姓记载为唐,至今仍是普米族中最流行的姓氏之一。

起初,普米族只有上述八个汉族姓氏,但其他普米族汉族姓氏大多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如格木部落的汉族姓氏发展到了郭、杨、马、董、燕、萧、龙、宋、项等。

这四个普米族部落主要分布在后所、右所、中所、宁蒗、永宁、宁蒗温泉、拉波、淅川、牧地箐、崔玉、红桥、新营盘、沾河、跑马坪、永胜、丽江。普米族的分布总体上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大多数普米族人与其他民族生活在一起,这使他们性格开朗。豁达豪放的民族性格。

第四个起源:源于回纥人,源于元朝威武大臣唐仁祖,属于始祖的姓氏。

据史书《元人祖》记载,元朝时,西域畏兀儿僧中有唐人祖。

唐仁祖,他的名字叫守庆,害怕回纥(回纥)。因为他的祖先叫唐谷之,所以他的后代在宋元时期以汉姓唐为氏。

元成宗博尔济吉特旗帖木儿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唐仁祖被授予翰林学士。在此期间,元成宗尊他的祖母袁菲为皇太后。由于唐仁祖擅长书法,他被专门命写了一本书,深得元成宗的器重。

唐仁祖死后,他被谥号为桓国公,谥号为“郑雯”。唐仁祖后裔中,唐为汉姓。

第五种起源:来自蒙古人,来自,属于部落名称汉化。

据《清朝通志·宗室策·满族八旗姓氏》记载:

⑴.数量众多的蒙古族塔拉斯人生活在殷娜(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后来引满族为姓,满语为塔拉哈拉,汉语意为“荒野”。清中叶以后,多管汉族姓氏有白、唐、匡等。

⑵.蒙古族吐鲁特人,又名托尼戈特,居住在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后来如果以满语为姓,满语就是图洛鲁特哈拉语。清朝中叶以后,多管汉姓为唐。

第六起源:源于满语,from,属于部落名称汉化。

据《清代通典·宗室策·满人八旗姓氏》记载:

①满语塔塔拉,又名塔拉和塔塔拉,满语为鞑靼哈拉,汉语意为“众多”。居住在扎库木(今辽宁省新宾县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楚拉库(今俄罗斯沿海地区南部)、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扎克丹(今辽宁省抚顺市)、萨尔胡(今辽宁省抚顺市大伙房水库)、马查(今吉林省浑江)、沾河(今吉林省双阳河流域)、乌苏(今吉林省伊通)。

⑵.满族太胡特家族,又称唐乌鲁特家族,满语叫太胡特哈拉,居住在乌拉(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管汉姓为唐。

(3)满族唐达族,满语为唐达哈拉,居住在柯普钦(Kepkhatan,今乌苏里江北岸)。清中叶以后,多关汉族姓氏为唐、童。

(4)满族的唐固氏,又称氏、陶氏,源于金代女真唐括部,以部为姓,满语为塘沽哈拉,汉语意为“白”。它生活在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和长白山一带,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中叶以后,多官人的姓氏有唐、陶等。

5].满族唐佳,又名唐家,满语为唐吉亚哈拉,祖籍汉族。东汉末年为辽东鲜卑乌桓部所取,后逐渐演变为居住在楚拉库(今俄罗斯沿海地区)的辽东女真。清中叶以后,多多观封为唐。

[6].唐尼家族满族,满语为唐尼哈拉,居住在什邡寺(今辽宁沈阳诗佛寺)。清朝中叶以后,多管汉姓为唐。

(7)满族唐延石,满语为唐嫣哈拉,住在殷娜(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清朝中叶以后,多管汉姓为唐。

第七种起源:来自土族,属于部落名称的地方化。

土族唐姓,起源于拉什唐姓部落,清代中叶在部落名称中以谐音汉字“唐”为姓,代代相传。

第八起源:起源于藏族,源于民国初年西藏的唐官员,属于官职姓氏。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时期,在西藏设置了两个官制,其一是唐继特,负责协助北洋政府管理西藏行政事务。任何普通人都可以负责,但他必须熟悉汉藏语言,无论他的职位如何,他被统称为唐吉特,或简称唐冠。

事实上,唐吉特的主要职责是沟通汉藏之间的语言和习俗,并帮助处理所有的杂务。

唐继特的官员及其后代中,有以官衔为汉姓的,代代相传。

第九种起源:来自其他少数民族,属于中国家族。

今天的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有唐姓成员,多在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中南部和西南地区开展回归祖国运动时,汉族的姓氏是当地行政长官给的,也有驻守边疆的汉族士兵结婚后带入的汉族姓氏。详细信息待本书作者考证后公布。

祖上分别是(方伊琪云、云、),唐叔虞(季漱玉),唐人祖(唐古之人祖)。

唐生明(1906 ~ 1987),湖南东安路宏穆白镇人,唐代著名历史人物。上尉——著名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上将,原中华民国国防部委员,总统府总参谋部,中国国民革命军军事统计调查局中将设计委员,第一兵团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

唐生智的弟弟,排名第四。唐生明开始在私立学校学习。1915进入长沙明德学校。1965438+2009年秋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附属小学高年级。1922他进入了长沙星辉中学初中部。1924年春,入湖南陆军武校。

1926年4月,唐生明进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10月65438毕业。1932年入中央陆军大学,1935年秋毕业。1924年加入湘军第三师叶部,任上尉参谋。1926年3月,哥哥唐生智投靠广东革命军,他在广东革命政府中担任哥哥的私人代表。参加北伐,5438年6月+10月到达武汉。在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任学生队副团长,不久任第二警卫团团长。

1927年春,唐生明随四方面军率团从武汉北上,取得了河南对河战役的胜利。1927年夏,蒋中正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 * *生产者。黄埔军校学生唐生明、陈赓发表《要求蒋介石通电》。9月,毛泽东发动湖南秋收起义,缺乏武器弹药。他带领一个连从汉口坐火车到浏阳文佳,送给起义部队步枪300多支,子弹近万发。

1930后,历任四方面军第八军副军长、代军长、中华民国政府军事参议院中将、军委高级参谋。抗日战争初期,任长沙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常德警备司令。抗日战争中后期,蒋中正亲自派他到南京,充当蒋中正“三边政策”的重要执行者之一。抗日战争初期,唐生明任长沙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兼代司令员。1938年春,调离长沙,与常德、桃园警备司令对调。父亲去世后,他在哥哥唐生智组织的瑶乡中学旁边办了一所瑶乡中学附属小学。抗日战争中后期,他被秘密派往汪伪政府从事叛乱活动。日本投降后,他留在了上海。

1946 2月21日,蒋中正在沪召见唐生明,称赞其功绩,并任命其为国防部成员。1948年3月,任总统府总参谋,国民党政府军事局中将设计员,总统府参军,第一兵团副军长。在上海期间,唐生明结识了《中国》的制作方上海地下党的负责人潘汉年,并逐渐向《中国》的制作方靠拢。当他看到蒋中正一意孤行,有打内战的倾向时,就在暗中极力鼓动“* * *打倒蒋介石”。

1948到10,唐生智去南京。两兄弟经过商量,开始在上海工作,这对国民党高层转向* * *产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65438+2月,中国* * *生产党地下党员吴向中国* * *生产党中央报告了其兄弟在京沪的叛乱。解放军渡江南下前夕,中共中央指示:“在长江以南,争取唐生智、唐生明参加起义。”

1949年春,唐生明以经商为掩护回到湖南长沙,并协助陈明仁起义。他到长沙后不久,就推荐自己的知己黄为第一兵团参谋长,并进入起义指挥中心。他深明大义,暗中保护中共* * *地下党领导人,诱骗白崇禧,挽救了老道河大桥,说服并促成了湘鄂赣边区“反匪”总司令傅政模起义,为湖南和平解放扫清了道路。

1949年8月4日,陈明仁等37名中国国民革命军将领在长沙宣布起义。他参与了湖南各界名人发表的支持起义的声明。6日晚8时,以、唐星、刘为代表的湖南代表团,到浏阳河畔的东屯渡西岸,与以金明为首席代表的第四野战军和谈代表团会合。作为湖南和平谈判小组的五名成员之一,他与金明签署了谈判协议,金明称他为“快乐的人”。湖南和平解放后,唐生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副军长。那年冬天,我去香港做生意,推动了“二航起义”。

1954年唐生明回京,任国务院参事。他是第三、四、五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第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唐生明不顾年老多病,穿梭于港澳和内地之间,为发展对外贸易和祖国和平统一做出了贡献。

1987 10 10月24日,唐生明在京逝世,享年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