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信息
(1)晋代以前的考古学家认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地质时代属于第四纪更新世晚期)开始,人类就在今天的阿什河流域劳动、生活和繁衍。发现于距今约1万年前的阿城县小岭镇,在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先秦时期,阿什河流域是苏神人(又称沈曦和姬神)的居住和活动地区。西汉中期至金代,肃慎改称楼,隶属扶余州,阿城位于扶余州东部。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夫妻二人被不吉利的人赶走。到北朝末期(约六世纪中叶),布吉人逐渐形成了相扑、杜波、安居谷、伏聂、石昊、黑水、白山等七部。阿什河(当时称为安珠骨水)是安珠骨部布吉人的活动中心。从隋朝早期到唐高祖的武德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不允许同时使用吉祥和钹。钹也分为七部,其名称、朝向、内容与卜吉基本相同。阿什河下游河湾地区是车安骨部人的主要活动区。唐朝中期,阿什河流域属于渤海王国(698-926)。渤海国曾在阿城设莫家府,统领高、,隶属,与府(阿城)同地;高州在今天的宾县地区。如今双城、五常、延寿、尚志、扶余、玉树等地区也在莫家政府的控制之下。渤海王国后来被契丹人所灭。从契丹民族的兴起到辽朝的建立,黑龙江大部分民族都被辽征服。在动乱中,各民族又分又合,出现了女真族。大同元年(947),黑水钹改为女真。因为避讳辽代真宗耶律宗,女真一度改名为女真。女真有一部分属于辽国,称为成熟女真,在傈僳族馆中又称为女真。一般来说,它生活在浑通江(今松花江)以南。江北不是辽国的处女,而系是最强大的一个。在绥滨县蜿蜒的河谷里,住着一个由部落首领韩普带领的处女姑娘。洪雁变成了弯弯曲曲的声音,并以洪雁为姓。在韩璞之后,她被尊为晋朝始祖。从第一代始祖韩璞到第四代贤祖隋可的50-60年间,盘江地区活着的女真分散在野外,处于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以捕鱼和打猎为生。虽然农业被认为是园艺,但大规模的田间农业还没有出现。完颜部的经济生活在向穗科献祖期间有了很大的进步。此时由于渤海遗民大部分南迁,故地空虚,可以任其迁徙驰骋,隋可以教人“烧炭炼铁”。10世纪末至110世纪初,万艳部“迁古海水,定虎水边”。古代的海水就是今天的海沟河,老虎水就是今天的阿什河。大约过了一个世纪,女真族完成了从原始氏族制度向阶级社会的转变。辽代卢野在位五周年(1115),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建元接国,并在京师(今阿城镇南4里)用餐。作为一种阶级统治,金朝的建立标志着原始氏族向阶级社会转变的成熟和完成。
(2)金、元、明、清时期,金都会宁是金代初期(1115—1153)的都城。初为州,太宗升为府,西宗任北京时,拥有会宁、曲江、宜春三县。⑩北京会宁府先后经历了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四位皇帝。贞元元年(1153),迁都燕。除了女真,还有一些中原、辽东的汉人来到这个“真正的大陆”,还有一些契丹人、渤海人,成为多民族聚居地。大部分居民被纳入孟安和莫克,这是金代基层政权的一种形式。金朝早期是奴隶制政权,到世宗和章宗初年,整个国家的封建化基本完成。13世纪初,强大的蒙古人和对外战争逐渐削弱了统治者的力量。第二年(1233),蒙古军队统一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金上京的家乡也被蒙古军队占领。第三年(1234),金朝开始灭亡。
元初,洪雁家乡的女真人大批南迁。前金朝,北京会宁府各族杂居,一改金朝的繁华景象。地广人稀,耕地贫瘠。金上京会宁府故里,属元初贺兰府开元路。位于开元路东北边。在元仁宗,巴丽巴丽庆祝元朝大皇帝(1312)。元朝为了加强对东北的统治,将水大大路与开元路分开。现在阿城地区是开元和水大大路的交界处(西属开元,南属水大大路,东、北属水大大路)。“水达达”是指居住在松花江中下游、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以渔猎为生的女真部门,又称“渔猎水达达”、“水达达女真”、“女真水达达”。《满洲起源研究》中的“水达达”在满语中称为“硕达勒达”,意为“藏身之地”,也指社会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开原和水大大都属于辽阳中枢省。金去了北京会宁府的老家。元初只有一处遗址,但没有修建。直到元顺帝郑智十一年(1351)初,才在此打官司治贼,并在海西西侧辽东路设立巡捕贼所。据金枝分析,上京站和海格站设在金上京老城区,海格站在史静大店被称为吴海站或胡亥站。车站设在今天县城东北的海沟里,木木火站(又称阿木消防站、阿木河站)设在今天的阿什河附近,鲁鲁吉站也设在今天的飞克图,距海格站70里。郑铮十一年(1351)四月,海西辽东路巡捕贼所撤,设京会宁府旧址为镇宁府。镇宁郡还是通往元朝统帅努尔干城的重要郡。
明初,海西东水路城起点(今双城县半腊子古城花园村)和肇州站(今肇东八里川)附近的拉林河、飞克图河、阿舍河流域和三肇地区,是海西女真部的中心。明英宗正统化后,明朝永乐四年(1406)所建的武卫(又名阿诗卫、阿诗卫)和飞鹤卫(又名飞鹤卫、费克图卫),是位于今阿城境内阿舍河、飞克图河流域的两个卫生中心。后来在《失魏》中分析了岳西魏(据宾西法尼亚政府政书第三部“费克图与岳阿合称明朝二卫,我在朝兴隆长白征服二卫,改岳阿为阿什河”)。今天的阿城海西东水陆城站有两城三站。这两个城市是上京市和扎茨努市。上京城也叫上京城,就是现在的阿城白城;扎西努城就在今天的阿城飞克图附近。这三站是阿什河站、胡亥站和路路基站。胡亥站在今天的阿城沟,鲁鲁吉站在今天的哈尔滨东郊,这两个地方都是明朝时期通往努尔戆徒的重要城市、车站、卫生所和办事处。明末,金上京会宁府旧址一带居住着女真东阿的一个分支,称翁俄罗或翁克罗、翁克罗。翁俄洛在满语中是河湾的意思。清初称翁娥洛城,金上京会宁府旧址。
顺治元年(1644),清统治者迁都北京后,为抵御外患,加强东北的开发和统治,先后在原盛京(今沈阳)直辖设立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指挥官兵,统治东北各族,镇守边境。吉林将军先驻宁古塔(今宁安),顺治十年(1653),在宁古塔昂邦称吉林将军张静。康熙元年(1662),改名为镇守宁古塔等地的地方将军。康熙十五年(1676),将军迁至吉林乌拉,仍称为镇守宁古塔等地的地方将军。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名为镇守吉林乌拉等地的地方将军。雍正四年(1726),镇守宁古塔等地的地方将领前往金代会宁府旧址,设立阿列克丘卡协会领导衙门,并设副司令带领协会成员出兵守备。雍正七年(1729),谢玲衙门迁至新城(今阿城镇),新城仍名阿勒丘卡。
(3)阿列克丘卡城清代阿列克丘卡城,即现在的阿城镇,始建于雍正七年(1729)。Alechuka是满语“嘎拉哈”的“分支”,引申为“耳”。因阿什河蜿蜒曲折,形似人耳,故河名为阿列丘卡,城名以河命名。在Alechuka建造之初,有南北两个大门,周长745英尺,高7英尺。城市是用木板建造的,护城河深8英尺,宽1英尺。乾隆四十年(1775),因阿列克丘卡木城崩溃,照常重建。乾隆四十二年,在西岗子修建伊斯兰教清真寺。乾隆48年改土城。同治元年(1862),在城东南角建文庙。同治五年,马(浑号马傻子)率农民起义军攻打阿列克丘卡城,开仓释囚,府衙、满清官学、税局尽毁于火。同治七年,副都统治迎海,加宽旧城。老城区的南、西、北三面将向外扩展。市场本来就在政府办公楼外面,这次展览只会把市场围进市区。筑土墙,高1张,周18里,四门,东安,西静,南承,北朴。因为阿列丘卡城是很多重要道路聚集的地方,当年就开了6个临时门(东2,西3,南1),计十个。同治十年,阿勒丘卡城风雨摧残,坍塌倒塌,本城商铺集资重建。光绪二十年,城墙修复,同年法国传教士也在北门修建了天主教堂。光绪二十五年,英国传教士在西岗子设立福音堂。光绪二十六年七月,阿列丘卡城被入侵的俄军(俗称“润毛子”)占领,城内损毁严重。光绪二十八年,副总司令大圭主持重建,关闭东西门各一门,留八门。南北街长4.5里(现延川街),东西街长2里(现解放街)。城高8尺,沟深6尺,城与沟相连。在十字街以北,城内老西门外,有一座地桥,深达六七尺。四条街道被分成沟渠,所有的沟渠都流入阿列丘卡河。宝安门外有1石桥,桥南有三四口温泉,冬天不结冰。成化门外有1石桥,一东里许有1石桥。平门外还有1桥,桥下溪流汇入阿列丘卡河。在阿列丘卡城,先后修建了三座牌坊,都是由阿列丘卡、拉林、双城的官员和士绅竖立起来的。
副总府位于阿列丘卡城东,共有40余间,包括大堂、2号厅、连环厅、印务库、银库、左右部、印务室、银库室、看守室等。副总司令住在衙门东边,马路对面,有35个机房。伊曼学堂在衙门西,税署和季永房在十字路口西。监狱在衙门右边,前面是1。臧宫和义仓在城市的北大门,有40多个仓库。城外东南有三座武馆,前有宝霞1室,右侧有副统帅阅马台,观看春秋八旗官兵教骑射。八旗官邸位于南门外的东面,沿城城墙一层层向东排列。市里还有三个街道办。
宣彤元年(1909),阿城设县,阿勒丘卡为县政府驻地。这个县的名字是阿列丘卡名字的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