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县第一中学的历史沿革

其前身恒庆师范学校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历史悠久。从衡阳市解放前夕的1949,历时44年,几经易名,反复迁址,走了一条曲折的生存发展之路。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朝廷颁布“废科举,兴县学”。在这种形势下,衡阳县令张朝南、清泉县令朱启元与衡阳市西湖书院联合创办了恒清师范学校。曾为学监(即校长),唐为教务长,常国纲为斋戒部长(即后来的总务),唐、常均为留日留学生。招1班,30人,多为进士进贡生。学习年限1年,班级毕业于1906。光绪三十二年(1906),恒清师范学校停办,改为恒清官立中学,校长为唐,校址为西湖书院。民国元年(1912),根据国民政府指示,改学堂为学堂,官办改为公办。恒清观里中学改为衡阳西湖中学,校长罗源,校址仍设西湖书院。

民国三年(1914),衡州逸夫为县,衡阳西湖中学改名衡阳县立中学,为全国唯一公立中学。校长萧乾(东乡族林爽人,曾任清秀才,毕业于南路素质师范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终生)仍创办西湖书院。

民国18年(1929),衡阳县中学改为衡阳县乡村师范学校,迁至岳平书院。原来的学生被转移到张成中学。新招师范院校3个班,115,无女生。年龄最大的26岁,最小的18岁。面向小学教育的“乡村师范学校”,后来改名的“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再改名的“衡阳县师范学校”,都是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学校根据办学宗旨和目标,开设基础文化课和必修专业课。基础文化课开设汉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理与健康、动物、公民等。必修专业课开设体育、美术、音乐、手工艺、教育行政、教材与教育法、教育心理学、农村经济与合作等。

民国二十三年(1934),湖南省教育厅令衡阳乡村师范学校改为衡阳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它的任务是为小学培训教师。学制4年,申请条件必须是小学高年级毕业生,在校年限12-15。每年春秋两季招收1班,50个班,校址仍为岳屏学院。

民国二十七年(1938),为躲避侵华日军的空袭,学校由城区迁至农村,先后在三官马池、板桥、西乡、何家垅和朱茵公祠、集兵滩、北乡等地建校。学校分两个班:简易教师班和普通班。单纯的师范班加男女生军训班,师范班加军训班。

民国三十年(1941),何以昆为校长。何恒阳,东阳乡人,毕业于湖南大学,后又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一生从事教育工作。

民国三十一年(1942),邴巍被任命为校长兼教育局长袁吉。

从1905-1942,历任校长有曾、唐、谭、曾、小、贺龙祥、罗援、萧乾、倪士信、袁继、蒋公根、谢毓理、、曾舒、蒋振雄、罗明德。

民国32年(1943),上学期邴巍任校长,下学期何以昆任校长。当年8月,学校由衡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更名为衡阳县师范学校,并设立师范班。它的任务是为高级小学培训教师。学制3年,报考条件为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初中生15-22周岁,校址迁至衡阳市城南雁峰寺(今雁峰公园)。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日战争时期,校址移至南乡铁管铺蒋家祠堂、朱亚桥华家祠堂,后移至东乡车江镇对河黄家祠堂。***7个班,其中3个师范班,4个师范班,315名学生,30名教职工。

民国三十五年(1946),校长何以坤。抗战胜利后,校址从农村迁回市区,校址设在黄茶岭国泰锯木厂和方公馆(衡阳保卫战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方先觉的住处,现衡阳童星学校)。

民国三十六年(1947)任校长,衡阳县人,毕业于湖南民族师范学校。曾任省教育厅第三期教师培训班教育主任、建德中学代校长。当时学校有5个师范班,5个简易班,341名学生,30名教职工。

民国三十七年(1948),衡阳师团在解放前夕发生激烈动乱。国民党、青年党、青年团等党派竞相在县分区发展组织,觊觎校长一职。有一次教务处主任指使学生打校长的事件。事发后,他在黄季度离职,省政府紧急令衡阳县长康禄志暂时担任校长。

民国四十年(1949)校长尹世维(衡南县吉隆镇人,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院毕业,曾任云南省昆阳中学校长)。尹世伟重组学校领导班子,加强管理,重视教学。学校有6个班级,300名学生。校长1人,不设副处级,教务、总务、训练三个,主任各一人,还有军训部,军训教官1人,童子军教师1人。

刘国安,时任音乐教师(退休干部,原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地下党衡阳市工委书记。以县师为基础,团结提高教师,开展“回校”、“保校”等革命活动,迎接衡阳解放。1949 10 10月8日,衡阳解放,衡阳县师敲锣打鼓欢迎解放军进城。

衡清师范学校的前身衡南一中已经办学44年。除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办普通初中,其余时间办师范。衡阳县立师范学校在正常时期,对学校的正常办学影响很大。县司虽然叫县,其实是省府。学校直属省,经费全部由省政府拨付。校长由机关提名,省里直接任命。学校中层干部的任免,甚至教职员工的调配,都是省里委托的机构管理,与县里无关。只是资金直接下拨到县里,由县里监管开支。因此,县师与县的关系不是隶属关系,而是平等关系,这种关系一直维持到解放后的50年代。课程的设计和“乡村师范”“单纯教师”时期是一样的。教师中有一部分是、扶轮、建德、张寒等学校聘请的兼职教师,如语文老师欧(衡阳市石鼓公园著名作者)和李建世;数学老师蒋万柱、历史老师戴匡平(后为中学校长)、地理老师周铁岗、物理老师黄卓仁、化学老师刘光祖、自然历史老师陈志森(解放后任衡阳教育局长)、音乐老师黄楚凡(后为东北音乐学院教授)、(时任衡阳市工委主任、后为副主席)、美术老师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