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有哪些著名的书院?
一是西方传教士在通商口岸地区设立教会学校,旨在教育中国民众。一个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院。
全盘排斥西方宗教和中国四书五经教育的书院是中国人徐寿和英国人约翰·弗莱尔在光绪二年(1876)合办的上海格致书院。所谓“格致”,是“吴歌”和“知止”的简称。《礼记·大学》说:“知之于事,而后知之于成”,意思是观察和研究事物,而知就是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去探索事物的内在真理。近代探索自然科学的声学、光学、电学、化学、再学(力学)等“五学”统称为“学问之学”。格致书院规定所有传教书籍不得入书院,应付科举的经学、艺帖等课程不列入教学内容。约翰·弗莱尔亲自编写了采矿、电力、测绘、工程、汽轮机、制造等课程的教学大纲。还有一个附属于学院的博物馆,专门展示各国的工艺和制造,供世人参观。此外,还附有实验室,用于实验教学。上海格致书院由约翰·弗莱尔督导,徐寿负责。徐寿死后,光绪十一年(1885)王韬继位。约翰·弗莱尔还建立了考试方法,请海关官员、南北朝大臣等洋务官员,以及有名望的进步思想家命题。李鸿章、刘坤一、盛宣怀、薛福成、郑等。都为书院考试命题。格致书院为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培养了一批人才,也为后来的西学教育提供了不少汉语师资。
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和维新变法的潮流,西学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西式书院的教育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光绪十五年(1890),康有为在广东提出了“以儒释道、宋明学为体,以心理学、西学为用”的办学宗旨。光绪二十一年(1896),《天下公报》主编沈正式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受到张之洞等人的高度赞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在朝野风行一时,成为洋务派与教育改良派的总汇。中西学兼容已成为院校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建立起来的书院,如广雅书院、两湖书院、万亩草堂书院、时事学堂等,在中西学已经硕果累累。
广州广雅书院由张之洞于光绪十六年(1890)创建。最初开设经学、史学、自然与理论、经济与词学,后来改为经学、史学、科学与文学,经济与地理依附于历史。包括西方社会科学在内的历史已成为该学院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光亚书院第二任院长朱益昕(1846 ~ 1894),是一位关心国内外形势的学者。他对西学有独特的见解。他批判了庸俗汉学家关于西方化学、光学、电学都来自墨子之学的理论,认为这种依附毫无意义。在他看来,学习西学,首先要了解西方的地理和政治人文,即“知其地形,测其政治风俗”,然后学习西方的军事、天文、制造,即“学西方之术以助我”。广雅学院对学院的办学方向影响很大。
万亩草堂由康有为(1858 ~ 1927)于光绪十六年(1891)在广州创立。康有为是一位贯通中西的学者,是维新思潮的代表。光绪十七年,他从上海购买了大量介绍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译著,回到广东。其中,江南制造局出版的西文书籍,他买了四分之一以上。广东的学生,如陈、梁启超等都曾来此参观取经,于是康有为设立万亩草堂,开设来教授学生。他讲授的《正义论》包括中外哲学;“经世之学”包括中外政治沿革、得失,以及西方政治经济理论。“考据之学”包括中外历史、地理、数学、地理。“文字之学”包括传统文字和西文。演讲、旅行(考察)、体操也被列为“课外科目”。在教学中,他注重结合实际进行中外比较。每次讲课都要联系古今,讨论其发展变化,利弊得失,并引用欧美事例加以证明,从而开创新一代学风。万亩草堂以“造新国之才”为宗旨,培养了一批改良派。
甲午战争后,西学东渐蔚然成风。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将经、史、理、文四科改为经、史、天文、地理、地图、数学六科。制图系更名为《孙子兵法》,分为《孙子兵法简史》、《孙子兵法测绘》、《孙子兵法制造》三个门类。加上化学,博物学,测量学,军训,体操。湖南的求是书院还聘请了外教教授西学,购置了教学实验设备。此外,还建立了中西学并重的考试制度,西学在每月的第一天,中学在每月的第十五天。陕西石崇学院开设了格致、外国时局与政治、外国刑法、公法、条约、水陆兵法、地理、农业、矿业、语言等课程。陕西渭京书院的课程还包括西方海关、两洋史、西方政治、电学、光学显微镜、化学、医学和气体学。湖南岳麓书院还专门开设了“学之评价”课程。梁启超主持的长沙时事学堂,提出“贯通古今,通达海内外”的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阅读时事新闻,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动态。时事学校也沿袭书院的讲学制度,以周日为讲学时段,讨论国内外政治时事,并招募名人学者轮流讲学。梁启超也采取谈话讨论的方式,邀请几个学生随时讨论回答问题。教学气氛非常活跃。
西方传教士开办的书院是系统的西方教育的开端,但具有强烈的西方宗教神学特征和中国传统儒学、理学的残余。
道光二十三年(1843),英国传教士里亚在香港创办了华英书院,这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书院。道光三十年(1850),上海出现清心书院。咸丰三年(1853),美国会众在福州创办福州格致书院。同治六年(1867),美国传教士在杭创办了于颖书院。同治九年(1870),苏州出现了托存书院。同治十年,美国传教士在武昌创办文华书院。光绪二年(1876),美国传教士在山东邓州建立邓州文学馆。光绪八年(1882),美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光绪十一年(1885),英国传教士在山东青州创办了培正书院。光绪十四年(1888),汇文书院出现在南京。光绪十六年(1890),美国传教士在北京建立汇文书院。光绪十九年(1893),美国传教士在直隶通州建立六合书院。光绪二十五年(1899),美国传教士在北京建立汇文书院。到19年底,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建立了近40所书院。
西方传教士开办的书院与中国传统书院有相似之处。一是属于民办办学体系;第二,书院分为小、中、高三种形式,很多也属于义理启蒙性质。有的书院教育本身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层次。这个具有大学水平的学院后来发展成为一所教会大学。比如上海的中西书院合并为东吴大学,南京的汇文书院发展为金陵大学,杭州的于颖书院发展为之江大学,武昌的文华书院和汉口的博文书院发展为华中大学,邓州的文学社迁至济南后发展为齐鲁大学,福州的格致书院发展为福建基督教大学,北京的汇文书院发展为燕京大学,等等。
教会学院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宗教内容,一般教会学院必备;第二部分是国学,包括语文素养教学或者四书五经的一些内容;三是西学,西学是教会学院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西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上海中西书院学制6-8年。它分为一两个分支和大学院。学生在分校学习两年,然后去学院学习四年。成功的可以自愿再学习两年。学院逐年开设的课程有:识字与写作,词语和句子的简单解释;练习语法,学习西班牙语,练习翻译;数学启蒙,国家地理;代数和地理数学基础;天文学和几何学;化学,强调学习(力学),高数,性;航海测量,国际法;丰富的国策(经济学)、天文学、地质学、金石学等。汉语和西班牙语,中西翻译是开设了八年的课程。
晚清书院教育的演变为彻底废除旧教育制度准备了条件。光绪二十二年(1896),刑部博士李端棻正式向朝廷提出修改书院章程,规定书院设置专科、制造、农业、商业、军事学、采矿学、谈判学。同年,国子监助理讲师秦守章讲学,建议书院史以时事为伴,轶事研究以洋务、条约、赋税为伴,地理研究以丈量、绘图为伴,算术研究以文体、制造为伴,翻译研究以外文为伴。这无疑是保留传统学科名称,改变教学内容的事实。这些建议被朝廷采纳,并在各省颁布。书院教育制度的演变成为晚清教育改革的先导。
光绪二十七年(1901),书院改校,书院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