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国近代关于中学与西学关系的命题。近代洋务派思想家张之洞在《劝学立学》中提出了这一命题。他说:“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可偏废。”所谓老学就是中学,指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经典;所谓新学就是西学,指的是西方文化,主要是现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强调中国的儒家经典是决定国家和社会命运的基础;“西学为用”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模仿西方国家在教育、税收、军事装备、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行新的洋务政策,以挽救清朝的衰落。
19年七八十年代,早期维新派提出了“以西学为主,西学为辅”的口号,主旨是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反对顽固保守主义。到19年底,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间发生了尖锐而激烈的争论。保守的封建顽固派坚决反对西学,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都采取敌视和排斥的态度。资产阶级改良派积极倡导西学,认为中国不仅要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而且要仿效他们的议会制,改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当时的情况正如张之洞所言:“试图节省时间的人谈新学,担心害道的人守旧而冷漠。”张之洞认为,顽固守旧的人不懂得通过拒绝西方科学技术来“过关”;维新派主张改革封建专制,却不知道“基础”。但主要危险在于后者,如果不加以制止,将是“异端和暴行横行天下”。所以他强调“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主身心,西学要与世界打交道。“表面上是要‘学旧兼新’,实际上是站在旧、中学派一边,反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伦理理论。严复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用约一物”,有牛之体,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有深远之用。牛为体,马为用,闻所未闻。”但在中国历史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对吸收西方新思想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