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初中语文新课改下的情感目标,要突出“三定”:初中语文新课改。

中学语文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着眼于现代学生情感心理发展的特点,突出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情感的激励、调节和组织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形成健康人格、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理念。为适应新课改下情感目标的达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强调“三定”。

第一,树立新的语文教学观,找到读者与作者的精神契合点。

传统的教育观倾向于将教科书中的文学作品视为“死”的东西,忽视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精神交流;学生接受老师教条式的讲解,对中心思想的把握单一,对段落和意思的理解一致,缺乏新意。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和作者之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情感沟通渠道。新课标强调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境,找到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心理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力,对文学作品进行重构和再创造。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已经有了一种期待——即由自己的阅读习惯、兴趣、心理、阅读目的等构成的思维定势。当学生怀着期待进入文学作品的场景时,自然会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纯粹美好的审美境界,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神愉悦。这时候“感动人,先别管感情”,只有真情实感才最容易触动初中生稚嫩单纯的心。此外,在识字和写字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和习惯,注重学生对汉字美的体验,注重字迹的工整;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关心自然和生命,敢于表达自己的喜欢、不喜欢、崇敬、向往、同情等情感,善于明辨是非、善恶;在习题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分享的兴趣;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良好的举止礼仪。通过这些具体有效的途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得以实施。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就触及了孩子贪玩的天性。因为喜欢玩,百草园有无限乐趣;因为好玩,三潭印月的教学很无聊。有了这样的结合,我们就有了把握整篇文章的经验基础,也就能在此生做出更开阔的认识,而不是回到过去“结论性”的呈现。

第二,确立教师的新角色,找到师生之间的精神联系。

情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要把握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一)创设优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情绪总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产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它是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境界的重要途径。如果能以灵活、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把学生带入新奇的情境,或者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心理活动的问题,就容易触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好的文学作品具有优美的艺术境界,引入“入门情感”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提前设计一些与教材相关的环节,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能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并受到情感的影响。比如,在指导学生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在引入主题时,能深情讲述一个感人的家庭故事,有的学生为此落泪;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可以注重情感阅读,让整个课堂自始至终充满深情。这种氛围也感动了学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积极探索,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学生深受情感的影响。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营造激情澎湃的课堂氛围,用澎湃的激情挖掘学生的内心,引导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潜能。

(二)在课堂管理中渗透积极的思想和情感

在语文课堂上,由于形式的多样性,学生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所以学生要严格、合理、适度。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取得一定的成绩或取得一定的成功。也许,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分组讨论时,有的同学趁机八卦,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或者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表现冷淡;或者我们的话不恰当,有些学生轻率地提出...这就需要我们耐心教育,严格要求,积极引导,不能大发雷霆。教育上要做到“优秀学生当众表扬,问题学生个别批评”。批评时不要带个人情绪,要理智,要感性,要引导,要持之以恒,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体验快乐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培养。

(三)借助现代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情感氛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多媒体的帮助下,音乐、幻灯片和电影剪辑可以有效地在课堂上营造情感氛围。腾格尔的歌曲《父亲》可以为阅读《背影》这篇文章奠定情感基础,深刻打动学生多愁善感的心灵;一组美丽动人的春景图片,能引起学生对美的向往,激发他们对朱自清《春天》的热情。一个个精彩的渡江战役片段,气势磅礴,足以震撼学生,营造了学生阅读毛泽东《解放军百万大军过长江》的情感氛围...结合学习内容,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营造情感氛围,可以给学生更直观的感性体验,打动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第三,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寻找学习者之间的精神联系。

在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诗化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都包含着强烈的情感因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拥有积极的情绪,形成崇高的人格。学生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丰富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感情。然而,对于同一文本,不同个体激起的情感波澜却大相径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语文学习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几个学习者一起交流讨论,每个学习者的体会可能会更深。不同的学习者性格、爱好、情感、经历、知识储备都不一样,必然导致学习效果的不平衡。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由异质成员组成的群体,才能共享资源,共同进步,共赢。因此,参与学习的多个个体之间的交流在学习中至关重要。人们普遍认为,个人寻求精神上的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基于自主、相互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陶冶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情感目标,必须突出“三定”,这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宁说:“没有人情就永远不会有,任何人都不可能追求真理。”这句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为了陶冶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教师必须深入挖掘课本中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语言,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课本中的“这个场景”变成学生的“我的场景”。这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他们应该学的东西,丰富了他们的思想,提高了他们感受事物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和自然的美好情操,加深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感受,懂得了如何做人。

(王学光甘肃省高台县第二中学734306;甘肃省高台县杜发新南华初级中学73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