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怎么样?

南充位于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中游。东临广安,南接重庆,西接成都,北接广元,面积1.25万平方公里。辖顺庆、高平、嘉陵及南部的西充、英山、蓬安、仪陇五县,辖阆中市。全市总人口726万,城区面积50.5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66.9万。

一、人文与自然概况

历史和人文。周朝属巴国管辖,是巴子国所在地。战国时,秦先后灭蜀、巴,分别设蜀郡、巴郡,南充属巴郡。刘邦建立汉朝后,年纪信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韩安,并在自己的家乡设韩安县作为纪念。韩安是南充县的开始。唐武德四年,南充因城西有一座盛产黄果(柑橘)的水果山而得名“果州”,是“果市”称号的开端。南宋时,李宗·赵云在登基前在周国工作。他即位后,按惯例升任周国刺史,赐名顺庆。1949 65438+2月10,南充解放了。1950年2月23日,川北党委、川北行政公署(省建制)成立,胡耀邦同志任党委第一书记、行政公署主任,行政中心设在今天的顺庆区。1952年,撤销行署,成立四川省。1953 1月,南充市改为南充地区。1993年7月,南充地区、南充市、南充县撤销,设立南充市、广安地区(地级)。千百年来,南充人才辈出。汉代有范牧、纪信、弘、,三国有乔舟、王平,晋代有陈寿,唐代有袁天罡、李,宋代有陈胜华、陈耀茂、陈耀佐、陈尧咨,明代有抗金名将、嘉靖八子之一任晗。在南充获得革命氛围之前,民主革命时期吴、在此进行革命活动,顺路起义总指挥部也设在南充。南充是开国元勋朱德元帅、罗瑞卿将军、民主革命家张澜和* * *无产阶级战士张思德的故乡,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先念、许向倩、廖承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了三年,建立了苏维埃政权。5万多名南充儿女加入红军,解放后有2.74万人被定为革命烈士。

自然和资源。它位于盆地北部的低山区和盆地中部的丘陵区这两种地貌的交界处。地势由北向南平缓倾斜,海拔256米至888.8米。地貌以丘陵为主,浅丘带坝,中丘带谷,高丘低山各占三分之一左右。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辖区南北温差不明显,一般不超过2℃,年平均气温约17℃,冬暖春旱,夏长秋短,霜雪少。中国的主要自然资源是土地、水电、天然气、石油、卤水和动植物。* * *共有5个土类,10个亚类,31个土属,85个土类,其中以紫色土和水稻土为主,紫色土约占全市土壤面积的60%。有林地430万亩,新造林654.38+0.73万亩,森林覆盖率30.07%,森林蓄积量654.38+0.3268万立方米。境内水力资源丰富,有65,438+000多条支流。嘉陵江水电总储量165438+万千瓦,可开发容量865438+万千瓦。地下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盐储量654.38+0万亿吨,是四川盆地最大的盐盆地,已探明石油储量7779万吨,伴生气储量90亿立方米。动植物种类繁多,植物近2000种,其中药用植物700多种,国家重点药用植物300多种。盛产水稻、小麦、红薯、油菜、棉花等农作物,尤其是蚕茧和柑橘。阆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充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三国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标准,三项大气指标中有两项达到国家ⅱ类标准,一项达到ⅲ类标准。综合环境按国家环保标准测得在2-3级之间。

二。2005年经济发展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335.3亿元,同比增长65.438+0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38+00.72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1131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115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32∶33.7∶34.3。

1,产业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9.7亿元,销售收入234.6亿元,利税65.438+0.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5%、50.9%和36.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5%。石油化工、汽车零部件、食品医药、绢纺服装、建材、水电、能源六大板块支撑作用明显,一批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首次突破50家,增加23家。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

,农业发展。认真落实惠农支农政策,全面停征农业税费,减轻全市农民负担6543.8+0.7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365438+20万吨,增长5.5%。大力推进DLY和PIC生猪养殖,畜牧业产值达到92.9亿元,增长7.8%。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顺溪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区域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逐步形成。以治水、修路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业发展后劲增强。劳务发展再创新高,* * *输出劳务人员1.55万人,实现收入84亿元。我市已被确定为国家“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

3.第三产业发展。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3亿元,增长154.38+0%。省政府将南充确定为川东北的商贸中心。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扎实推进。旅游总收入达到6543.8+0.86亿元,增长4654.38+0.4%。全市“千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全面启动。引导企业大力发展连锁超市、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店等新业态,壮大一批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实力。

4.金融运营。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654.38亿元,增长23.3%。一般预算支出50.5亿元,增长23.1%;全社会存款余额430.8亿元,增长17.8%;各项贷款余额2654.38+0.68亿元,增长5.3%。

5.人们的生活条件。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7764元,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2646元,增长12.9%。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5.6亿元,增长12.9%。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和退休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组织万名政府官员帮扶构建和谐社区,启动实施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初步形成帮扶仲胜库区生产生活困难群众的机制,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第三,发展社会事业

1,学历。全市各类学校6227所(不含5所高校),在校生654.38+0.23万人;全市有中小学567万平方米。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初中毕业生达59.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高考录取率71%,达到全省平均水平。2004年,各高校新生3万余人。华西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投资7亿多元扩建新区,新增校区面积3000多亩,新生2万多人。

2.健康服务。三级甲等医院2所,二级甲等医院7所,床位1.2万张,疾控和妇幼保健机构20个,乡镇卫生院532个。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44万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41.63人。

3.文化事业。现有专业文艺团体9个,业余文艺团体(协会)200多个,文物管理所10个,文物保护单位229个,文物10000多件,公共图书馆8个,图书80多万册,文化馆9个,乡镇文化馆(站)200多个。近几年创作的文艺作品获得国际奖项14个,国家奖项15个,省级奖项46个。各类文化活动场馆65,438+0,000余个,南充大剧院已建成,市级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正在规划设计中。

4.体育。群众体育连续四年获得全省前三名,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建成5所国家级、省级青少年俱乐部和3所优秀传统项目学校。在第九届省运会上,团体总分和金牌总数比上届排名提高了5位,向全国输送了20名优秀运动员。全市有体育设施4000多处,其中大中型设施和场馆30多处。市体育中心的设施、设备和规模在全省仅次于成都。

第四,发展的制约因素

1,人口基数大。第五次人口普查总人口726万,居全省第二。面积12500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2%。人口密度为581人/km2。南充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4.7%、3.1%、2.2%,排名第六、13、第九。但人均拥有量较低,在全省排在15之后。

2.经济结构差。2005年,我市三次产业比例为32: 33.7: 34.3,突破二产,首次超过一产;全市农业人口5851,000人,占80.6%;城镇化水平仅为25.6%,分别比全省和全国低10个百分点。

3.经济发展缓慢。从增速看,在“七五”和“八五”国民经济调整发展时期,南充GDP年均增长仅4.6%,低于全省和全国6.5个百分点。从1979到2003年,南充GDP年均增长8.1%,四川年均增长9.3%,全国年均增长9.4%。人均GDP方面,2003年南充为3496元,仅为四川的54.5%,全国的38.4%。从全省经济的份额和排名来看,南充GDP占1978四川的5.58%,排名第五;2003年占四川的4.6%,排名第六。邻州达州人均GDP 0元40765438+3950元,广安,遂宁4246元。广元、巴中也紧随我市。南充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川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4.农业基础薄弱。一是自然条件差。南充地处秦巴山区干旱走廊,灾害频发。新中国成立以来,47年干旱。春旱频率为64%,伏旱频率为40%,伏旱频率为72%。同时还有大风、冰雹、低温等恶劣天气,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二是生产条件差。全市450.78万亩耕地中,人均只有0.63亩,中低产田比例高,水土流失严重。第三,贫困是普遍的、大规模的和深刻的。全市9个县市中,有4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阆中、仪陇、嘉陵、南部),是典型的贫困地区。

5.经济外向度低。全市有47家外商投资企业,规模小,产值低。去年全市外贸出口总值仅为6543.8美元+0.75亿,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微弱。

五、“十一五”发展规划

“十一五”规划的总体发展目标是,按照建设川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提升城市的战略定位,立足科学发展,突出产业支撑,加强城乡生产总值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2010。基本确立川东北产业集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教文卫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的区域地位;基本建成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