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屯中学校长
徐悲鸿。(1895-1953)是一位集中西艺术之长的现代绘画大师和艺术教育家。徐悲鸿出生在农村,家境贫寒。父亲许是一名乡村教师,擅长花鸟和人物画。徐悲鸿4岁开始在家学习,从小对绘画产生兴趣。9岁随父学画,10岁,能够做父亲的助手。农忙时打零工,生活清贫,使他养成了吃苦耐劳、朴实无华的作风和清正廉洁的品格。13岁时,遇到荒年,跟随父亲闯荡江湖,以卖画为生。17岁那年,父亲病重,家里每况愈下。一家八口的生活重担从此落在了徐悲鸿的肩上。他在中小学做绘画老师,也去上海等地卖画为生。19岁时,父亲去世,家里更穷了。
1915徐悲鸿又去了上海。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待在“休闲俱乐部”(当时的赌场)的一个角落里,努力工作,并在夜校学习法语。他画了一匹马,送给了美术图书馆馆长高。他的弟弟高奇峰非常欣赏他的绘画技巧。此时,徐悲鸿虽然考上了震旦大学,却没有钱读书。幸运的是,他得到了高奇峰的资助。后来认识了康有为,有机会观察了康的碑刻集。他的艺术观也受到康有为的影响。1917徐悲鸿去东京学美术,秋天回到北京。应蔡元培的邀请,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绘画研究会的导师,并结识了陈师曾。1919去法国留学。曾在著名画家大洋的画室学习素描,1921去德国,在画家康普的画室学习,次年回到巴黎。1925经新加坡回国。第二年春天,他又去了巴黎,去了比利时布鲁塞尔作画,又去了瑞士和意大利旅行。
1927回国后,历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上海南国艺术学院艺术系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他带着中国现代绘画作品赴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和苏联展览。抗战时期,他带着作品到南洋、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展览,收入全部捐给祖国的难民。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派飞机接徐悲鸿和一批著名教授到南京,但徐悲鸿拒绝了。解放后,他作为中国代表应邀出席世界和平会议,并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中华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2年,他在生病的时候,把自己毕生的创作和所有珍藏的作品都捐给了国家。1953病死,只活了59岁。国家在北京为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建立了徐悲鸿纪念馆,保存了他的1000多件作品。他一生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培养和发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
徐悲鸿擅长中国画、油画,尤其是素描。他的画充满了激情和高超的技巧。著名油画有《我身后的小河》、《田横五百书生》,中国画有《九方高》、《龚宇一山》、《与东京会师》。没有什么比他画的马更能体现徐悲鸿的个性,更能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他对马的肌肉、骨骼和面部表情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并绘制了数千张草图。因此,他画的马图是雄浑的,奔放的,含蓄的,强烈的,宏伟的,充满了形式和精神。其他人物、狮子、猫等作品也是保质保量。他的绘画坚持“师法自然,求真”的原则。
二:童第周
童第周,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家、教育家,我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任所长、中国海洋湖泊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山东大学动物系主任、教授。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从事实验胚胎学研究近半个世纪,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奠基人。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一个偏僻的山村。由于家境不好,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文化知识,直到17岁才入学。
他在中学的时候,因为基础不好,学习非常努力,第一学期期末平均成绩只有45分。学校勒令他退学或者留级。经过他的再三请求,学校同意让他和他的班级一起试用一个学期。
从此,他一直和“路灯”在一起:天亮了,他在路灯下读外语;晚上关灯后,他在路灯下学习检讨自己。好事多磨。期末他的平均分达到了70多分,几何也考了100分。这件事让他认识到一个道理:别人能做的事,我也能通过努力做到。世界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之后,这成了他的座右铭。
大学毕业后,他去比利时留学。童第周留学期间,学习刻苦,好学,深受老师好评。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
没有电灯,他们在黑暗的院子里,用自然光在显微镜下切割分离鸡蛋;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用的显微解剖器只是自己拉的一根很细的玻璃丝;实验用的材料都是从野外采集的蛙卵。在这个简陋的“实验室”里,童迪洲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多篇关于金鱼卵发育能力和青蛙胚胎纤毛运动机制分析的论文。
解放后,童第周作为山东大学副校长,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起重要作用的文昌鱼卵的发育规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晚年与美国邓普顿大学的牛·满江教授合作研究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他们从鲫鱼卵的细胞质中提取了一种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出现了一个既有金鱼特征又有鲫鱼特征的后代,这条金鱼的尾鳍从双尾变成了单尾。这一创造性成果在世界上属于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