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教师博客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
如果想讲好一节课,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有良好的文化基础,能够用精炼的语言表达自己。
2.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
3.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体系和编排特点,知道各部分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彻底理解课本)
4、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并用于指导教学过程。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精炼的语言表达水平是前提,把握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是准绳,吃透教材是基础,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过程是关键。那么小学数学应该怎么教呢?现在根据我所学的相关知识和学习经验,以及平时写讲稿的一些感受,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谈教材——老师讲解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和内容,掌握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依据。教师只有深刻理解教材,理解其意图,才能制定更好的教案,为改进教学提供前提条件。
表示教材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向听众介绍授课内容在课时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是讲座的开场白。首先,老师要向听众详细介绍具体的教学内容,说明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本书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即这个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是在学习或掌握什么内容的基础上讲授的,学好这一节对以后学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绪和感情。
以“理解角”这一课为例。首先老师要介绍对教学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第七册一角的理解,然后介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结合讲座材料)
2、提出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运用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的知识,如“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到抽象,概念,逻辑思维,思维品质,判断推理,演绎归纳”,但在应用中,有些教师却粗心大意,错误百出。为了避免这种错误,教师首先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教学术语的含义,以免闹笑话。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一般使用以下术语:
(1)认知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懂(知道,知道):是指知道所学数学知识如术语、概念、性质、规律、公式等的含义,并能复述和识别。指的是对所学的东西有一个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说出它所指的东西,能够识别它。
理解:知道上述知识的由来,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知道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指的是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够表达其确切含义,并知道其用途。
精通: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推理和计算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能说明一些道理。
(2)技能目标:分为学习、熟练、熟练三个层次。
学习:指根据所学方法正确完成测量、绘图、制作、计算等数学活动的能力。
技巧性:是指通过练习减少中间环节,快速完成上述教学活动。指阅读、写作、口算、笔算等。,通过训练达到一个正确且相对快速的程度。
熟练:指能够灵活、快速地完成上述相关活动。
(3)思想情感目标:分为感觉、体验、初步三个层次。
感受:是指对数学教学中涉及的兴趣、态度、思想品德教育有一定体会并接受它的心理倾向。
体验:指经过以上教育,在新的情境下能够主动做出相应的心理活动,并初步影响自己的行为和做法。
初步拥有:指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观念,并能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实践。
(4)培养数学能力。以前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主要有三个方面:A,计算能力,B,逻辑思维能力,C,空间概念。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能力,即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合作学习与创新能力。
一、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能力和计算技能是有区别的,计算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的结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初级阶段,需要理解算术,掌握规律,正确计算。二是熟练度阶段,要求掌握运算性质,使计算合理灵活。
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对算术的透彻理解,熟练掌握规则,形成计算技巧。
(1)从具体到抽象,讲清算、归纳的方法和规律。(2)自觉运用规律,保证计算正确。③简化计算步骤,压缩思维过程。(4)完全无意识的规则,实现计算的“自动化”。⑤整理法律体系,形成认知结构。
第二,加强口算和运算的规律和性质的教学,提高计算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②了解运算规律和性质,并加以运用。
第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精度。
1认真审题。做出一审操作顺序,二审练习特征,三审数据特征。②注意估算。③坚持验算。
b、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句话是数学老师上课一定会用到的一句话。这一点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指出,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来反映现实的过程。不同于形象思维,它是运用科学的抽象概念和范畴来提示事物的本质,表达对现实的认识的结果。逻辑思维是确定的,不是模棱两可的;一致,不矛盾;系统而有根据的思考。在逻辑思维中,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对这些形式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和推理,逐步学会系统、系统地思考。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虽然逻辑思维能力中有很多成分,但是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导致了它们具有很大的通用性。因此可以说,抽象概括能力是其他数学能力的基础,是逻辑思维能力的核心,也就是说,它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学数学中,抽象概括能力应该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来培养。
加强“双基”和重视“过程”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a概括能力B抽象能力(具体-表征-抽象-具体)C推理能力(1)让学生根据新的结论说出结论的依据;2从已有的结论出发,引导学生得出新的结论)D联想能力(密切联想、相似联想、比较联想、因果联想、类比联想、逆向联想)E转化能力(可逆转化、假设转化、新旧转化)。
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一、示范——结合知识教学,直观、简单地给学生“如何正确思考”的信息。
2.搂抱——对于新旧知识有密切关系的人,可以推演解决新问题的基本思路,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推演。
三、训练——结合相关内容的教学,有目的、有系统地训练学生逐渐学会系统、系统地思考,更完整地描述思考过程。
c、空间概念的培养。
空间初步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的第三种主要能力。小学数学中的空间概念主要是几何图形在学生头脑中的形状、特征和性质的表征。新课标要求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征,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状,根据其名称再现其表征,培养初步的空间概念。其过程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等方式,结合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进而培养空间想象力。1,通过观察,建立清晰的表象,抽象概括图形的本质属性,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2.通过运算,建立清晰的表示,抽象概括图形的本质属性,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d、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质上是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所谓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精神和新颖解法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这里的“独创性”不仅仅是指创造的结果,主要是指在思维活动中是否有创造的态度。学生能够独立自觉地掌握数学概念,找到定理和定律的证明,对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例子找到新颖的解法,这些都是独创性思维的具体表现。
3.分析教材的编排思路、结构特点、重点难点。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如果不能抓住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不可能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堂,更谈不上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材分析中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准确把握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两件事:
首先要正确理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度的含义。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指所教内容的重点,也就是教材的重点,是学生应该学习或掌握的内容,所以要看教材。要想准确把握教学重点,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意图,知道教学内容希望学生学什么,知道一节课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能力,找出这些内容的重中之重。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小学数学教材中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围绕一个重点展开的,但少数几节课会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重点,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难点是指解决学生在教学的关键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学习盲点或知识点。因此,教学难点的把握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难度,还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综合各种因素,最终得出一堂课教学的难度。
其次,要搞清楚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在平时备课中,经常会发现一些老师把教学重点和教学难度当成一个概念,认为它们是一回事,因为他们没有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确定教学重点的关键是教材,教材是指教学内容的重点,是针对教学内容的客观存在而言的,它不随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教学难度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虽然也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的,但不是唯一条件,要看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一节课上很难,但在另一节课上,学生学起来可能并不难。这是因为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学难度的确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4.分析学生的情况,并据此组织教学内容。
我这里说的其实是我们常说的备课不仅仅是为了课本,更是为了学生。所谓备课生,就是教学生的老师要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水平、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并据此结合教材内容来整理和组织教学,确定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