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是什么学校?

许多地方都有田家炳学校。获得田家炳基金会资助的学校一般都不是当地最好的学校。

田家炳先生是香港著名的实业家和慈善家。1919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银滩村。第一,翁玉虎是客家人的后代,以经商为业,一生热心公益,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照顾孤儿。母亲田具有客家妇女的传统美德,朴实务实,勤俭节约。田公晚年对儿子疼爱有加,但平日对他要求很严。不时用古代圣贤忠孝仁义的故事鼓励他,用“朱柏庐治家格言”教导他。贾冰先生受过宫廷的训练,在他的眼睛和耳朵的影响下,他自然养成了自爱、自我激励的气质,以及富有同情心和慈善的性格。

1935年,余虎猝死。当时,年仅十五岁、刚上完初中的田家炳不得不忍痛辍学,继承父亲的脚步,毅然扛起家庭经济的重担。1937年,他离家去越南创业,不出两年,他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瓷土供应商。1939年夏,日军占领汕头,瓷土运输中断,田家炳被迫转移阵地,踏上南洋之旅。1939年秋,他到达印度尼西亚万隆,投靠当地和外国的杂商。在过去的几年里,他致力于发展,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1941年冬,日军入侵印尼后,田先生因经营区域被划入军事区,被迫停业,前往雅加达投靠族人。从此,他从商转业,尝尽了工薪阶层的艰辛。

在印尼期间,田老师从基层做起,自强不息,在关键时刻,更有慧眼识时务。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田先生抓住了商机,大有作为,在树胶加工业下足了功夫,决心经营。他的生意兴隆。到1951年,30岁的他已经成为印度尼西亚首都著名的年轻实业家。

1958年,鉴于印尼境内酝酿的排华浪潮,田家炳先生又一次果断决策,毅然决定结束蓬勃发展的橡胶业,举家北移,迁都当时经济条件不是特别有利的湘江。香港是一个很小的地方。当年之所以吸引企业家定居,除了稳定的环境和经商的自由外,主要是因为十个公民中有九个是中国人,田先生的五个子女和四个女儿能够在中国的语言环境中接受正统的中国教育和儒家思想的熏陶。所以鼓励他们勤政、孝顺、睦邻,在生活中可以做到诚实、真诚。

田家炳出生在人多地少的湘江。然而,胸怀大志的实业家们并不气馁,决心在竞争激烈的东方之珠大展宏图。看到香港具备发展国际贸易的条件,田先生决心全力拓展塑料薄膜,扶持下游加工业,并在屯门买地填海,盖房子设厂。1960年秋,雄伟的大宅从屯门滩拔地而起,田工业城以其规模和气势而闻名。从此,田的事业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很快,它就打开了国际市场,建立了商业王国。自成立以来,已经耕耘了40年,在田家炳“人造革之王”的美誉并未远去。

田先生以其过人的智慧、胆识、良好的商业道德和信誉,经历了香港多次经济风暴,如1965年的银行挤兑、1967年的社会动荡、1973年的股灾、1974年的全球原油供应异常、1982年的香港恐慌、1984年的房地产崩盘、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很多结构健全、经济基础较好的企业被淘汰或迁往海外,而田先生的毅力和勇气,使田的事业更加强大、声誉更加牢固,他的成功和稳定,尤其令人钦佩。

田家炳先生是一位绅士,自私自利,自我克制。问及人生之道和成功之钥,王先生说,人必须秉持“勤俭、廉洁、朴素”的四德;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只要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就能拨云见日,越来越好,逐步攀上成功的巅峰。其实除此之外,怒发冲冠先生还在稳中求进,所以能转危为安;知人善任,礼待下士,可以把独乐变成众乐;凡事亲力亲为,埋头苦干,能做的人做,敢做的人不敢做,让田的企业,同心同德,发挥出卓越的作用。

1982年,田家炳先生以“养老、兴教、文教、惠民、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创立宗旨,成立了田家炳基金会。从那时起,我尽一切努力作出贡献。截至目前,基金会捐赠的慈善项目不计其数,其中教育学院、40多所中学、医院、道路桥梁等民生慈善捐赠有数百项,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30多所高校。得到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北京自然博物馆生物标本馆、南京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天文科学交流中心、全国550所乡村学校图书馆的资助。很难描述范围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