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的人口与民族

截止2012年末,贵港市户籍总人口529.92万人,比上年增加2.23万人。常住人口4186800人,比上年增加30654380+000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654380+0830800人。贵港市城市化率为43.73%,比上年提高1.66个百分点。出生率为15.35‰,死亡率为6.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95‰。

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总人口50331000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43.35万人。2010,11 10月0时,贵港常住人口为4118800人,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17700人。贵港市人口地区分布表总人口(万人)常住人口(万人)贵港市503.31.41.88港北区58.11.57.84港南区62.89 50.79潭塘56.32 40.75平南县65438.856565486

贵港汉族使用的文字相同,有白话(俗称贵县话)、客家话(俗称马街)、普通话、白话四种语言。由于发音不同,创造了一些“地方汉字”,如“母亲”、“男孩”(不)。这些土生土长的汉字大多出现在石公戏的歌词中,在其他场合并不通用。白话方言,俗称贵县话,现在叫贵港话。桂仙话讲员分布在江南的乡镇和长江以北的桂城、石卡(石卡街除外)、五里(五里街除外)、李三(李三街除外)、唐沁、东龙、大围等地,以“桂仙街话”为代表。贵县方言属于广东勾楼方言。虽然贵港话和广州话在语音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四益话和广府话的差距更大。比如台山话,开平话,广州话差别很大,两地很近。同时,贵港话与勾楼话的代表方言玉林话又有很大不同。贵港话比较清,玉林话比较浊。客家话,俗称“马姐”。魏桥、木格、湛江、靳东、瓦塘、巴塘、东龙、唐沁、孟公圩、李三和五里等地的城镇或乡村都讲客家话。客家话、壮语、贵县话是贵港的三大语言,人数几乎各占贵港人口的三分之一。普通话(包括桂林话和柳州话)在民国时期被称为“官话”,很少有人听得懂,会说的就更少了。解放后,南方的干部说普通话,驻军说普通话。中小学都教普通话,平时听的电视广播大多是普通话。人们听得懂普通话,年轻的、年轻的、成熟的人也能说带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话。粤语,俗称白话。贵港市有三种白话,即广州白话、梧州白话和佛山白话。贵港沿江有大型造船厂,附近有石卡镇、李三镇等乡镇。梧州有石卡街(石洞街)、李三街、五里街及附近村寨,只有黄连街、古丈街(居委会)、子木街(不含村)说佛山话。其他地方的人也可以说上述白话,但仅限于交流和舞台上,日常对话中不会。壮语

贵港市壮族人口38万,占贵港市总人口的28%。贵港壮语属于红水河方言区的北方壮语,语法结构与其他地方的壮语基本相同。贵港市位于广西东南部,是壮族和汉族长期杂居的地方。受粤语影响,大部分借词是从粤语中借用的,如(feihgih)平面,(dietloh)铁路,(hagkauj)学校,(yinzminz)人等等。壮语在语音语调上也受粤语的影响,与桂南、桂西、桂北的壮语差异较大,与上林、武宣、桂平的壮语差异较小。贵港的壮语可分为奇石语和中里语。东龙、古丈;唐沁李三;大为和府城的几个方言区?各方言区的语法特点基本一致,语音语调有小的差异,不影响交谈。2012年,贵港市地区生产总值67918亿元,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68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273.38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25713亿元,增长65.438+00.5438+0%。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8%、53.4%、34.8%,拉动贵港经济增长1.2、5.4、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21.9:40.3:37.8。与去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65、438+0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1.7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281元,比2011年增加1036元,增长9.3%。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3.5%。除家用设备和维修服务外,其余八类消费指数保持增长。食品、酒类、烟草、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和服务、居住分别增长4.4%、3.8%、4.3%和4%。此外,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2.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增长4.3%。2012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260.63万人,增长1.15%。年末城镇从业人员29.75万人,新增城镇从业人员17881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80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2%。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8787元,比2011年增加2453元,增长9.32%。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不含劳务派遣工)29988元,比上年增加1762元,增长6.24%。贵港市财政收入50.03亿元,增长15.5%,其中政府预算收入26.57亿元,增长22.5%。贵港市预算支出654.38+026.24亿元,增长654.38+09%。

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752.6亿元,增长1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65438亿元,增长22%;财政收入57.42亿元,增长1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03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8196元,增长13%。

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805.4亿元,增长5.2%;财政收入6611亿元,增长15.1%,居全区第1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1.4亿元,增长23.2%,居全区第1位。外贸进出口总额3.06亿美元,增长38.3%,增速居全区第三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9%和11.5%。贵港市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贵港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粮食、蔗糖、水果、牲畜和水产品基地,地势平坦,物产丰富。石湾龙眼、荔枝、肉桂、蜜枣、毛尖茶、山药、草席、莲藕、瘦肉猪、三黄鸡、鸽子、腐竹、羽绒等农产品驰名中外。

主要农副产品有大米、玉米、木薯、甘蔗、花生、荔枝、龙眼、柑橘、白糖、红麻、茶叶、烟叶、桐油籽、油茶籽、松节油、笋干、八角、桂皮、肉桂、木耳、牛奶、蜂蜜、鸡蛋、蚕茧、莲藕、猪、牛、羊。

解放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主要是粮食。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其次是玉米和大豆;甘蔗是主要的经济作物,其次是油料作物。1949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0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万亩,占88.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51500亩,占7.45%,其他作物占3.85%。粮食总产量1.3747亿公斤,亩产76公斤(按种植面积计算,下同),人均粮食260.5公斤(按农业人口计算,下同)。农业总产值61.22万元(按不变价格1.98,下同),人均产值7.9元(按农业人口计算,下同)。农业生产力低下,灾害频发,农民的生活朝不保夕。

解放后,通过减租和土改,土地归农民所有,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束缚,解放了生产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53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8753万公斤,平均亩产86公斤,人均粮食328公斤,分别比1949增长36.4%、13.15%和25.9%。农业总产值达到9391万元,人均收入1.64.3元。

虽然1956和1957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大幅度增加,但由于春夏秋连旱,农业生产全面歉收。195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仅达到15965438+万公斤,农业总产值为91610000元,分别比18.46%和2.51%。人均粮食235.9公斤,人均产值147.3元。

在1958的大跃进运动中,出现了“指标过高,指挥鲁莽,作风浮夸”,出现了以“* * *”为标志的“左”倾错误。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在1959到1963的五年间,全县粮食生产处于1三年增产,1大幅减产的被动局面。比如1963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仅达到15251万斤,人均粮食229斤。农业总产值9732万元,人均产值145.8元。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农副产品全部减产。导致社会产品匮乏,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困难,导致各种疾病增多,人民体质下降。这一时期,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及时纠正了“大跃进”运动造成的严重错误,使农业生产出现了转机。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回升到22486万公斤,人均粮食319公斤。农业总产值达到1511500元,人均产值214.4元。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和人均产值比1963分别增长47.43%、43.7%和47%。“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抵制“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坚持发展粮食生产,全县获得了好收成。到1976,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35503万公斤,比1965增长57.89%。农业总产值达22390万元,人均产值230.5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你县改革了农业经济体制;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决了“平均主义”、“吃同一口锅”的问题;农副产品价格提高放开,集市贸易恢复;正确引导和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副业生产,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解放生产力。198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46706万公斤,人均粮食430公斤,农业总产值29629万元,人均产值272元。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比1978分别增长37.73%和59.4%。当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8553.55万公斤。从1984到1986,由于水旱灾害频繁,加上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灌溉效率严重下降,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相对减少,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因而全县粮食产量连年下降。1985年粮食总产量仅达到362210000公斤,比1982年减少104850公斤,人均粮食产量减少120公斤。农业总产值29822万元,比1982略有增长。人均产值260元略低于1982。

1986后,县委、县政府总结了粮食滑坡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维护,新增水利工程。据统计,从1986到1988,政府投资农田水利工程的总金额为608.22万元,平均每年投资202.6万元。比1982到1985的总投资多369.89万元。(二)大力推广“双杂交”(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高产品种,提高科学种田水平,注重单产。从1986到1990,贵港市“双杂交”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238.65万亩(以播种面积计算,下同)。年均种植面积47.6万亩,其中1990种植面积73.5万亩,占水稻面积的60%。种植“杂交”玉米654.38+0.6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89.9%。(3)建立粮食基地和商品粮基地。从1986到1990五年间,贵港投入928.73万元(其中国家投入7565438元,县财政拨付654380775元)建立粮食基地和商品粮基地。总投资中,223.8万元属于粮食基地,440万元属于商品粮基地。(4)解决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短缺和价格不合理的问题,增强发展农业的后劲,增强抗灾能力。1987年,全县粮食回升到41177万公斤,其他经济作物也大幅增长。到1989,贵港粮食总产量达到3.83亿公斤,比1988增长11.92%。农业总产值达到33276万元。

201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0.26亿元,增长6.34%。其中,农业总产值654.38+008.55亿元,增长7.8%;林业总产值6543.8+0.423亿元,增长3.52%;畜牧业总产值92.33亿元,增长5%;渔业总产值231.5亿元,增长7.93%;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1.99亿元,增长55438+0%。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7.49万公顷,比2065年增加3168公顷,增长5.89%。其中,水稻产量124.84万吨,增长4.77%。玉米产量14950万吨,增长9.24%。全年石油产量8.72万吨,增长11.67%;甘蔗产量2391.6万吨,增长1.34%;蔬菜产量131.1.4000吨,增长5.72%;水果产量2051万吨,增长914%,其中龙眼产量5.96万吨,增长7.88%,荔枝产量6.23万吨,增长8.44%。贵港解放前,工业生产主要是传统的手工生产,生产设备极其简单,产量很少。生产行业主要有窑业、冶金、制糖、榨油、酿酒、藕粉、纺织、建筑、木工等。清末民初,电力、机器碾米、皮革、印刷、机修等行业逐渐发展起来。

10年(1921),市区商人集资办电厂,安装火力发电机组,发电能力20千瓦。这是这座城市现代电力工业的开端。24年,广西省政府在桂县萝卜湾兴建广西企业公司糖厂。工厂采购美国压榨制糖设备,现有工人170人,是贵港第一家现代化大型工厂。工厂同年年底投产,到抗日战争时28年被日本飞机轰炸。到32年,这个城市只剩下一个碾米厂和一个车库,工人只有30人(碾米厂18,车库12)。33年,桂仙沦陷,二厂也撤离倒闭。根据1949至1950的统计,本市共有1发电厂、9家碾米厂、1玻璃厂、13鞋店、4家皮具店、33家家具和锯木厂店,其中工人1600人。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475万元,仅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4621000元(按1952不变价格计算)的10.3%。1950年工业总产值771万元,其中属于县办国有工业的电厂只有1个,年产值0.7万元。1951贵县独山糖厂由广西省工业厅承建,于1952投产。1952全县有工业生产单位1732个(含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者),年产值799万元。当地国有工业为县属电厂和两个省级贵县糖厂,工业总产值273.9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4.3%。贵县糖厂产糖2481吨,产值272.6万元。县办国有工业产值只有654.38+0.3万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部分私营工厂通过公私合营或保留雇主股份的方式并入国有工厂,全县1610个体手工业者组织了铁工、木工、纺织、缝纫、自行车运输等72个生产合作社(组)。1955年,省工业厅在我市西郊马金岭建设了日产量1500吨的大型糖厂,这是我市一五期间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该厂于1956年建成投产。当时有职工1942人,糖年产量为11932吨。产值达到1,463438+0,000元。在此期间,该市还开办了几家国营工厂,如印刷厂、农具厂、大米加工厂、油脂加工厂、屠宰场、西江农场修理厂和修理厂。1957的工业总产值为2077万元,比1952的799万元翻了一倍多。

在65438年至0958年“大跃进”期间,由于盲目地、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你们县也办了一批厂矿。有10084年工业企业(包括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办的工厂、矿山、生产加工厂10)固定资产原值308295438+00,000元,总产值33510,000元(按198计)为加强工业企业管理和规划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有873元。主要产品有糖、食品、纸张、土布、毛巾、金属制品、煤炭、生铁、焦炭、化肥、水泥和皮革制品。因为厂矿太多,管理、原料、产品质量、销售都有大量的难题,所以1959关闭了大量厂矿。截止1959年末,全县有213个工业企业单位,从业人员6357人,固定资产原值3129.7万元。工业总产值4912.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149406万元的32.88%。其中县办工业32个,从业人员3355人,总产值1304.6万元。1960年冬,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从1961开始,贵县县委、政府关闭、关停、兼并、转移了一些基础差、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当年关闭白云石矿、大雁磷矿、淀粉厂、炼铁厂、石油厂等17家单位,合并糖果厂、农机厂、床上用品厂等8家工厂,精简职工2475人。经过5年的整顿,到1965年底,全县仍有96个工业企业单位,从业人员3612人,比1959分别下降了55%和43%,但产值只下降了19%,为39810000元,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从65438到0966,你县工业稳步发展。全年机制糖产量10525吨,土糖837吨,机制纸5503吨,钙镁磷肥7849吨,饮料酒12267吨,红砖2800万,平板玻璃58万平方米,工业总产值4013410000元,比上年增长随着国民经济逐步好转,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工业总产值从1967年的4252万元下降到1968年的3777.7万元,再下降到1969年的3499.2万元。1970之后,随着工业投资的增加,工业生产逐渐回升。在此期间,新建了氮肥厂、农药厂、水电设备厂等几个中小型工厂。1976年,全县所属独立核算企业固定资产原值7288.76万元,比1965年的3981000元增长82.96%,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6544。比1966增加111.64%(均按70年不变价格计算)。“文革”10年间,年均增长7.7%。

1978年全县工业企业51家(仅含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从业人员11823人,固定资产原值8509万元,工业总产值131363700元,与6543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把糖业生产作为工作重点。除了升级桂县糖厂的设备以提高生产能力外,还建设了唐沁糖厂。到1984,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08家,从业人员12094人。固定资产原值达到654.38+037.63万元。工业总产值为21409万元。其中,自治区企业10家,产值2773万元;区域企业1家,产值435万元;县属企业32家,产值14729万元。仅贵县糖厂和唐沁糖厂的产值就达9845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6%,充分显示了制糖工业的优势。当年全县工业企业纳税2897万元,实现利润2259万元,税利总额51.56万元。贵港市1988年工业总产值41250万元(按80年不变价格计算),首次超过当年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6.5%,显示了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1989贵港市工业总产值44666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210家,产值3231.5万元(全民所有制工厂78家,产值27456万元;共有集体工厂132家,产值4859万元,占贵港市工业总产值的72.35%。仅贵港甘蔗化工厂产值就达121028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7.1%。此外,产值超千万元的有贵港甘蔗化工厂二厂、广西西江化工总厂、广西贵港钢铁厂、红旗纸厂等4家。产值超过百万元的企业有25家,其中包括冯宝化工厂。这些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有职工26794人,固定资产原值32365438+40万元,比改革开放前分别增长1.27%和274.76%。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542元,人均利税3597.8元。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利润15.46元,税金13.5438+0元。改革开放11年来,贵港工业总产值从1989年的131367000元增长到44666000元,增长240%(按80年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65438。

201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2915亿元,增长65.438+00.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4%,拉动贵港经济增长4.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总量的3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拉动贵港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基本情况: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367家,比20110增加25家,其中内资企业330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7家,外商投资企业10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4.08亿元,增长65.438+02.03%,其中年产值超654.38+0亿元的有9家,与上年持平;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工业企业18家,比2011家减少两家;工业企业143家,年产值超过1亿元,比201年增加27家。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工业企业255家,比上年增加51。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4.73亿元,同比增长10.59%;利税总额82.8亿元,下降30.7%;利润总额61.1.2亿元,下降37.7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82.39%,比同期2011下降75.54个百分点。工业产销率为98.3%,提高1.16个百分点。贵港江南工业园

贵港江南工业园位于贵港市东南部,郁江南岸。广西贵港江南工业园位于贵港市港南区,规划面积20.07平方公里。规划期为2011-2030年。江南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是:广西自治区级开发区的典型代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示范区;西江经济带主要产业集群;贵港最重要的工业园区和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南区打造港城一体化核心空间。根据规划,未来江南工业园将以发展皮革、羽绒纺织等地方特色产业为龙头,以食品饮料、电子信息、化工制造等精加工技术产业为骨干,以港口物流、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大力发展以综合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从而形成贵港现代化综合城市新区。

贵港(台湾省)工业园

贵港(台湾省)工业园是广西重点推进的27个工业园之一。位于贵港市覃塘,距市区8公里,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以现代港口物流、台资企业和电子信息产业、造船和现代制造业、水泥、制糖、林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其功能分区工业布局:

1.石卡临江工业园

主导产业布局:以现代港口物流业、台资企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船舶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导产业。

2.秦唐林产品加工区

主导产业布局:林产品加工业。

3.黄连工业集中区

主导产业布局:水泥建材制品业。

4.大岭工业集中区

主导产业布局: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

5.甘肃化工集中区

主导产业布局:制糖业。

贵港国家生态产业(糖业)示范区

该示范园区位于贵港市中心,是中国第一个获批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2001年8月,获得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并向示范园区授牌。示范园区总规划面积30.53平方公里,以电子信息、糖纸流通、能源、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配套发展物流业。其功能分区工业布局:

1.西江工业区

主导产业布局: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

2.圭塘工业区

主导产业布局:糖纸流通是主导产业。

3.热电循环经济工业区

主导产业布局:热电联产、能源、造纸等行业为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