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中渗透德育目标
很多数学老师认为中学教学中的德育主要是政治、历史、语文等班主任和文科老师的事,与理科无关,尤其是数学老师。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长期以来,在中学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德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德育的空白区。事实上,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都应该承担德育的任务,数学教师也不例外。那么如何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呢?
一,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引导我们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德育在课堂中的渗透是德育的主渠道。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辩证唯物主义,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学教学中德育的具体方法
1.通过数学史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德育的突出位置,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在各科教材和学校活动中,力求生动活泼。“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中国数学发展史,从古代的结数到中世纪的《九章算术》,都是最早的数学成果;中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始于魏晋时期的刘徽,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远早于南北朝时期的欧洲。近代以来,华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的数学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由于华的巨大贡献,有许多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和方法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发表专著和学术论文近300篇。华还根据中国的实际和国际潮流,倡导发展应用数学和计算机。他亲自到27个省市推广应用数学方法20年,为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介绍中国数学史,让课堂充满爱国激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好奇心,实施德育。
数学课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我在教学中穿插了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陈景润老师沈渊说:“自然科学的皇冠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从此,陈景润树立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赢得明珠的理想。这类案例的恰当引导,使学生明白,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不努力学习,不掌握科学知识,是绝对不可能在社会上生存、有所作为、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的,从而使学生树立成才的志向,为民族的富强而努力学习。
2.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美不仅属于艺术,也属于数学。数学图形体现了数学的外在美,而抽象符号、公式符号、推理论证、数学思维方式的严谨和谐是数学的内在美。数学既然有美,数学教学就应该发挥其审美功能,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客观存在的实体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数学充满了美:数学语言的凝练美,解决数学问题的奇异美,整个数学体系的和谐美,具体内容与形式之间相似现象形成的相似美。比如杨辉三角,给人一种和谐、对称、匀称的美。
3.利用数学课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即使初等数学也是充满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在数学体系中随处可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同其他事物一样,严格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比如从数学概念的产生、推广、普及,从数字、公式、方程、函数的应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对学生进行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等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从数字和表达式、加减的变换教学中,可以用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学生,矛盾的两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平面几何是唯物辩证法较好的教材。如在四边形教学中,通过四边形四边的移动和其长度的变化,可以将四边形转化为梯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棱柱、正方形,以此来教育学生事物在运动中不断变化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
数学教育不仅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深刻的掌握,而且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一般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既可以用静态的观点观察世界,也可以用矛盾分析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从而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有更高层次的认识,培养学生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优化心理素质,在充分展示数学的神奇和美好的过程中,也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悄悄注入学生心中。
4.从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由于数学是一门结构严密、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数学推理、细致环环相扣、注重解题格式、步骤安排、字迹工整、干净美观、努力寻找合理简单的解题方法、检验结果、找出错误原因、不怕困难、追求真理、自觉进行补救和改正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