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真正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高中语文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三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成年人,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初级阶段。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具体来说,我们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生活与实践相结合,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知识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地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更透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简单地将书本知识呈现给老师,很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们的学生成为只知道理论知识,严重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的“书虫”。当今社会不仅需要知识型人才,还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而且,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更能赢得用人单位的喜爱。因此,面对新的形式和新的挑战,我们的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这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

特别是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再加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一篇有新意的文章。现在很多学生的语文作文完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是因为很多学生缺乏仔细观察的能力,很难拿高分,进而影响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成长进步。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思考,大大增加对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让学生结合社会生活现象理解所学。

思考是人的天性,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然而,纵观以往的学校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很大程度上,老师和家长的想法取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同时,学生的观点和看法往往被忽视,导致很多学生在做事时缺乏主见,面对问题时不积极思考,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意识。所以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引入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关注和了解社会生活。

现在很多中学为了所谓的升学率,实行封闭式教学。学生不允许使用现代通讯设备或上网。可以说,他们已经切断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许多中学生不得不把头埋在旧报纸里,对窗外的事情充耳不闻,专心阅读圣贤书。导致很多学生走出校园后经常被称为傻子,因为他们只知道书本知识,对社会生活完全没有了解,思想也达不到一定的水平。如果我们的中学一直在培养这样的“人才”,我们的社会是多么不幸。只有把它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和意义。学生思维活跃对学生的未来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结合社会生活现象从不同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中学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所百科全书式的学校,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应有的语文知识,还可以了解到社会的各种状况,从而引发他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和理解,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极其重要。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实践。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二者紧密结合。中学生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里老师的教育。学生在接受老师的教育后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然后通过学生的分析和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然而,学生所学的很大程度上只是“死知识”。没有应用和实践,这些知识是不可靠的,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需要反复记忆和复习,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在学完理论知识后进行实践,他们的记忆会更深刻,他们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语文是生活中的知识,需要通过生活实践,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生活中处处有知识,知识蕴含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有善于观察的人才能找到知识的藏身之处。所以我们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有一双善于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眼睛,把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彻底掌握我们所学的知识。

总的来说,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二者紧密结合。把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语文学习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把我们的语文知识学习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