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国学教案范文
第一类
教学内容:1.1——1.4。
教学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哲学;
2.把握《论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学习要点:
1,孔子的思想;
2.《论语》的思想内涵;
3.学习孔子在语言、文字、修辞方面的艺术特色。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孔子简介
第二,经典阅读
1.显示原始内容:
1.1孔子说(1):“学(2),学(3)的(4),难道(5)也说(6)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们不知道(10),但也不在乎(11)。不就是君子(12)吗?”
1.2游子(1)说:“他对弟弟也是孝顺的(2),而易得罪的人(3)是新鲜的(4);不容易犯错误,但容易搞得一塌糊涂,这还不够(5)。君子商书(6)以道(7)为基础。孝也是仁之本也(8)?”
1.3孔子说:巧言令色(1),清新(2)任意。"
1.4曾子(1)说:“我的三省吾身:我对别人不忠(3)?交友无信(4)?学不会吗?”
2.教识字。
3.听和读视听材料。
4.三种最方法读原文。
第三,经典故事
第四,古典哲学
1.老师简单描述一下孔子这一章的思想内涵。
2.先弄个大概。
1.1
翻译
子曰:“用功读书,守时修行,何乐而不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我的才华不被别人知道,我也不生气。我不也是一位贤惠的绅士吗?"
评论和分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对这一章评价甚高,说它是“开悟之门,积德之基”。总之,这一章提出了学习是一种乐趣,使人不知,也不为之烦恼,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于律己的思想。这些思想在《论语》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助于理解第一章的内容。
1.2
翻译
一个儿子说:“如果一个人能践行孝敬父母、服从兄弟的美德,又喜欢得罪上级,这样的人不多见。”从来没有不愿意得罪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领导者治国就是抓根子,治国、做人的原则已经确立。孝顺父母,顺从兄弟的美德,才是仁的根本!"
评论和分析
有人认为,人在家里能孝顺父母,服从兄弟,那么在外面就能精忠报国,以孝为前提,以孝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行孝,统治者内部就不会有“犯上作乱”;如果把孝道扩展到劳动人民身上,人民就会绝对服从,而不是造反,从而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孝是仁的根源,对于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和伦理思想至关重要。春秋时,周天子采用长子继承制,其余嫔妃分封为诸侯,其后诸侯亦如此。整个社会的政治结构,从皇帝到诸侯再到大夫,都是建立在封建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孝与孝的理论反映了当时宗法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道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自春秋战国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论,主张“以孝治天下”。汉朝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他们把道德教育作为实施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儒家道统和伦理道德的枷锁中,对老百姓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中国整个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
翻译
孔子说:“你说得好听,装得讨人喜欢,这种人就没什么善心。”
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孝和慈悲。这是对什么是仁的正面解释。在这一章中,孔子仁学的对立面是修辞和修辞。儒家崇尚朴素,反对浮夸;我们提倡你说话要小心,说话要先做好。我们反对说做就做,只说不做,停留在文字上。说明孔子和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要言行一致,切忌空谈和表里不一。这种脚踏实地的态度和朴素的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
1.4
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检查和反思自己很多次,为别人做事,给别人建议。我尽力了吗?和朋友交往是诚实守信的吗?老师教我的知识有没有及时复习?”
5.评论
儒家非常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以塑造理想人格。本章所说的内省,是修身养性的基本方法。
春秋时期社会变化非常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就是人们的思想和信仰开始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在人们的思想中出现了危机。因此,曾参提出了“自省内追”的修养方法,不断检点自己的言行,使自己成为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多次谈到自省,要求孔子弟子自觉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纠正个人言行中的各种错误。今天仍然值得借鉴,因为它特别强调修身的自觉性。
在这一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诚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尽力而为”,尽力而为,至死不渝。“尽己所能,以忠报国”。“为他人不忠是指所有人,不是指君主。意思是帮助所有人,包括君主。”“忠”在先秦时期是一个普遍的道德范畴,不仅用于君臣关系。汉代以后,“忠”逐渐演变为“忠君”,这与儒家的忠有着重要的区别。“信任”有两层含义,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它的内容是诚信,用来处理上下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字母尤其与言语有关,意思是说真话,守信用。这是一个人一生的基石。
五、经典背诵
学生背诵,小组检查,老师拉回。
第六,经典应用
谈谈学习心得,老师总结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