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如何写3000字左右?
摘要:童话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由于没有充分了解儿童,忽视了他们的特点和需求,童话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主义和表演主义两种倾向。小学语文教学功利化的主要表现是,童话教学受语文工具观念的影响,被作为语文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手段。二是过分强调德育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表演就是不根据童话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而是为了形式和表演而表演。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自我检查/反省
童话是从童年的角度,用儿童语言叙述童年生活场景(或模拟儿童生活场景),表达童年特殊感受和经历的一种儿童文学文体。它们具有魔幻、奇幻、叙事、童心的特点。童话的精神实质是表现原始生活的天真、幼稚、勇敢、进取和充满活力的美。他们常常被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感动,被作品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向往各种梦幻般的生活场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宣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活跃的想象力,获得游戏般的快乐体验。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在内心建立了生活常识,形成了一般生存和融入社会群体所必需的价值观。童话作为一种方式和情感模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第九套国家教材,童话主要安排在小学1 ~ 3年级,有十几个* *。虽然我们的语文教学意识到了童话的重要性,但很多时候并没有完全理解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在童话教学中,
内容功利化的第一种表现:受语文工具观念的影响,童话教学被作为训练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手段。走出了五六十年代把语文课变成政治课的反转,80年代以来的语文教学把工具性提高到了非常高的位置,突出了“双基”的地位。教材的编写也采用了以知识和能力为中心的逻辑顺序。这一变化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教育的科学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是片面的。在童话教学中,忽略了作品的人文内涵和不同作品在语文教育中的不同作用。有学者根据文本的类型和不同的功能将文本分为四种类型:“固定文本”、“例文”、“样文”、“用件”。“例”用于学习他们关于诗歌及其读写的生动知识,“样”用于学习他们的读写方法,“用法”主要指“语文知识”、“引发问题”、“提供信息”。
[1].可见,不可能在所有的童话文本教学中进行“语言和写作训练”来达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因此,在童话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工具性和艺术性的关系。童话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符合他们心理的艺术形式。在教学中,艺术性应该是主要内容。否则,童话教学对孩子来说只是一种被迫的负担。功利主义的第二种表现:过于强调德育和思想教育的使命,即在每一次童话教学中,都要通过分析挖掘“给孩子讲一个道理”,完成道德劝诫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这种倾向表现在教材的选择上,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比如《骄傲的孔雀》,告诫孩子要谦虚,不要骄傲。《猫钓》表达了不能三心二意做事的主题,一只小鹅告诉孩子不能离团,还有神笔和好马,卖火柴的小女孩收到了503发来的稿子。日期:2009-12-15基金项目:湖南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XJK08QJJ006)。作者简介:李宣平(1969-),男,湖南茶陵人,博士。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研究。儿童揭露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这种再教育的童话教学,忽视了童话的特点,忽视了儿童的精神活动,忽视了独特的文化。是从成人世界的现实原则出发的结果。它把孩子看成是“不完美的人”,还没有了解这个世界,没有能力,还没有长大。它把童年设定为准备期。“准备成为未来的演员”。事实上,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有很大不同,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儿童文化是审美的、感性的、感同身受的、热情的,而成人文化更是科学的、理性的、冷静的;儿童文化充满想象和创造,成人文化更理性和重复。”《鲶鱼》中的小猫(代表幼童)在风景如画、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追逐嬉戏着蜻蜓和蝴蝶,而不是“专心钓鱼”(代表工作)。这是小猫天性的自然表现,也是孩子文化的一种表现。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要求它像母猫一样抵御外界?而去从事成人世界“钓鱼”这种严肃而重要的事情?将《鲶鱼捞》引入语文课本,对“三心二意”教学主题的确立提出批评,都是成人文化中心意识的表现。这种成人文化的中心意识是传统价值观影响的结果。在中国以君权、父权、夫权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中,对子女的存在是非常轻视、冷漠甚至忽视的。所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虽然几千部,可谓“诗国”“散文国”,但真正意义上的童话却少之又少。虽然五四以后,随着西方民主和科学精神的传播,人和儿童的价值开始被发现和确立,作家们开始关注儿童,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其中一些作品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但有些作品仍然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站在成人的立场上进行教育,却没有真正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童话教学中的德育也是中国“文以载道”文学理论无意识传承的结果。在古代,文学创作和学校教育都非常强调德育功能。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诗三百首,一句话。正所谓‘思无邪’。”《毛诗序》也说,“故得失正,动天地,感鬼神,不近诗。先王为夫妇,示孝、慈、育美、移风易俗。”汉代要求文学创作“以情为本,止于礼义”。到了宋代,朱成的理学把道家推到了最高的地位,认为文章应该阐明“义”。古代小学课本的内容,如《三紫晶》、《钱文子》、《增广贤闻》等,也是以道德劝诫为主。这种“重道”的传统,通过几千年成为我们民族的心理积淀,一直影响到现在。所以在创作童话、选择童话、教授童话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教育功能。由于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急于提炼自己作品的教育意义,儿童文学课很容易成为德育课,异化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功能。事实上,童话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不仅具有教育功能,还具有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
[2].所谓认知功能,就是你可以通过阅读童话来学习自然和社会知识,比如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如果以知识教学为主,可以教给学生青蛙的成长过程,即从卵到蝌蚪再到青蛙的成长阶段。但这不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而是常识课的任务。因此,认知功能与教育功能是相同的。只能是儿童文学教育的一个次要功能。在儿童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它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审美功能。通过儿童文学教学,学生可以获得美好的体验、生命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
二形态表现童话作品一般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生动。很多老师在教童话作品的时候,喜欢让学生扮演角色,表演。实践证明,如果运用得当,这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形象。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
【3】将童话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可以看作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弥补课文内容,向课外拓展延伸,补充课文内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滥用表演的现象,只追求表面的刺激和美感,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演出只是给别人看的。学生在与课文进行深度对话之前,就渴望让他们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有些表演有很多学生参加,学生们加入自己的想象,进行生动活泼的表演。其他教学中,各学习小组轮流上台表演,语文课变成了表演课。比如“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学生读一遍课文后,老师要求学生记住台词,思考小动物会说什么,会做什么,并加入自己的想象练习表演,然后组织学生表演,让学生扮演小蝌蚪、鸭妈妈、小鸭、青蛙、大鱼、乌龟。大白鹅。还有一种表现是:有的老师把童话作品完全搬到屏幕上的多媒体课件里,声、光、色、貌都很精致,相当活泼漂亮,但整个课堂缺乏一种内在的审美精神,缺乏与学生的深度精神交流,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童话教学中,要根据童话作品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而是表演。
参考资料:
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吴中杰。文学艺术概论[M]。《小学语文教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 * *和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教学:作为一种语言简单的儿童文学体裁,Xi丽丽的童话是学生们喜爱和喜欢的文学形式。简单的故事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告诉孩子真善美,教会他们如何去爱和包容,带给他们无尽的想象和启迪。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当前倡导教学改革新理念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利用好这些资源来促进语文教学。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自身的具体情况,主要从教学方法、反馈和评价等方面,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童话教学的策略,并简单谈谈自己对中段童话文章教学的看法。一、教学方法1、氛围渲染、激发兴趣孔子说:“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直接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想让学生产生阅读童话文章的欲望,就必须激发学生阅读童话文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无限潜能。一篇好的童话文章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故事。当老师示范先读这些故事时,他们应该尽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2、阅读理解,感受美好童话文章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朗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童话语言优美、自然、活泼、明快,1重复的简单词汇和众多的拟声词,非常适合朗读。在不同的年代,读童话文章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朗读中,中学生要带着问题去思考,读出文章中包含的道理和意义,通过一些关键词去理解作者的感受,学习感知的基本方法,学会理性思考。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阅读形式,如角色阅读、自由阅读和个性化阅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也非常有益。比如四年级的第一本教材,我刚刚完成了第三单元的四篇童话文章。我在学习《去年的树》的时候,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让学生读出鸟、树、树根、门先生、小女孩等角色的适当语调。,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为他们提供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品味童话的语言,感受整篇文章,受到情感的感染。“文章不是没心没肺的东西”。教师要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琴弦”,让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让美好的氛围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3、情境体验,再现神奇叶圣陶先生说:“要求有敏锐的语感,不能只从语言中揣摩,而要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语言联系起来。”《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应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反应和差异,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观点,使学习成为个性化的过程。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引导幼儿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幼儿将惊喜、激动等不同的情绪融入到对文本的理解和个性化阅读中,让幼儿在班级文本中来回走动,轻松进入童话文章中人物的内心深处。童话教学的内容非常吸引学生,深受他们的喜爱,但我们不能把它当成讲解故事那么简单,需要让学生理解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的意义。文字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老师要适当引导孩子体验角色。让孩子带着生活走进童话,带着童话赋予我们的新知识再次踏入生活。4、现实对比,体验幻想与虚构,这是童话文章最基本的特点。童话文章的基础是想象力,想象力是童话的翅膀。英国作家布伦南说:“想象就是让大脑中的鸟飞出笼子,然后看着它飞上云端。“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已经初步发展,教师需要引导他们理解幻想与现实、虚构与现实的关系,引导学生区分真实部分和虚构部分。5、角色表演,情景再现童话教学课堂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为了让课堂更加真实有趣,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孩子有很强的表演欲望,童话表演是非常喜欢的表演方式。中班的学生比低班的学生自制力强一点,所以老师更容易控制课堂,3班也不容易乱。通过表演,学生可以更主动地理解文章和把握形象,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生动的语言实践,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社会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只要能把握好度,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比如我上《巨人的花园》这门课的时候,有一个教学片段,里面刚旅行回来的巨人和小男孩指导过的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课文中,巨人的一些语言很有特色,于是我让一些同学来表演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加上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这“两个”巨人。6、主动训练,创造内容学了这么多童话文章,孩子有了自己创造新童话的欲望,中学生已经开始练习写作,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写作技巧,而且对童话感兴趣,这让他们对写作更有热情。而且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文章的逻辑感更强。另外,这个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老师可以好好利用这一点,让他们自由发挥,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童话世界里尽情飞翔。比如我班上一个男生创作的童话,鹿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美丽的鹿角差点要了自己的命,丑陋的鹿角却救了自己的命。“二、反馈与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在童话文章的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反馈,善于发现和肯定自己的长处和亮点,采用灵活的评价方法。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对童话故事产生兴趣,进而对语文等学科产生兴趣,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三、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当然,童话文章的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无法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有些教学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教学方法单一等等。童话文章作为儿童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儿童文学体裁,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创造性想象密切相关。它们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方面,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此外,童话所倡导的真善美理念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因此,这类文章应该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在这里,我只是简单说说我在小学中期的童话文章教学。供同行参考。参考文献:1、王全根、赵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97/360 2、方卫平、王坤健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38+00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