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关键词:传统教育;新课程改革;阅读教学;师生角色
作者简介:袁媛,女,中学一级教师,就职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曾多次执教高三毕业班。
最近笔者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关于新课程教学的案例:一位老师问学生,狐狸骗走乌鸦的肉后,乌鸦会怎么想?一个学生回答:“乌鸦说从来没有人夸过我漂亮的羽毛。今天终于听到一句夸奖,感觉真的很好。不就是一块肉吗?孩子,我再给你找!”老师对此赞不绝口,称赞学生见解独到。对此,笔者感到很不舒服。学生的回答,仔细推敲,其实是典型的阿q式的用自嘲来达到心理平衡和安慰的“精神胜利法”。违背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文本的价值取向,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老师欣赏“原创思想”,显然是对新课程的严重曲解。难道仅仅标榜新课纲就不需要道德标准吗?
由于新课标的主要精神和许多提法与传统教学理念不同,甚至完全否定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不科学的做法,许多教师误认为传统教学无用,完全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容易矫枉过正。比如,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一些老师不敢讲深入的、有重点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始终停留在语文学习的表层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埋下隐患;有很多老师不敢说自己该说的话,甚至盲目附和学生的一些说法,前面也提到过。
一位专家曾呼吁:道德的底线必须坚守,因为这个底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底线失守,那么接下来的堕落就像洪水决堤,雪山崩塌。道德贫血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青少年其实是最大的受害者。在这个世界越来越糟糕的今天,我们的语文老师可能是这个道德底线最后的守护者。如果他仅仅因为要实施新课程标准而不敢批判学生的错误观念,大胆鼓吹和弘扬正义和真理,那么他就曲解了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价值取向。
E.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希尔斯曾说:“传统不应仅仅被视为一种障碍或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抛弃传统应该算是新事业的一个代价。保留传统应该被认为是新职业的一个好处...传统应被视为有价值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任何改革都无法逃脱过去的魔掌。任何改革都是针对传统的,都是为了摆脱传统中过时的东西,但改革是深深植根于传统的,离开传统就无从谈起。中国的语文教育传统是在历代语文教育演变中积累并流传下来的教育文化成果。它散发着中国教育文化的内在魅力,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国优秀的语文教育传统,对于了解中国灿烂的教育文化遗产具有积极意义,也为新世纪的语文教育改革奠定了丰富的文化基础。
在继承我国语文教育传统方面,新课程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新课程继承了语文课程的工具论,但更丰富、更全面地阐述了工具论的内涵。它既继承了汉语是思维工具的传统观念,又强调了汉语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一面。"汉语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新课程还充分揭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特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理解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知识教学几乎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老师讲的是知识的灌输,学生争取的是知识的接受和积累。而语文课程固有的思想熏陶、道德情操陶冶、审美愉悦、人性张扬却被抛弃。新课程既捍卫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又突出了人文性。但平心而论,传统语文教育并非没有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质。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我们提倡诗歌对人的理解和启蒙作用,从而培养温柔敦厚的举止和高尚的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和“启发”的方法是人性化的重要体现。只是他们培养人才的标准与我们21世纪培养符合世界的新型人才的需求相差甚远。新课程突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旨在倡导通过独特的价值理性和价值取向来引导语文教育,从而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各种人文资源,达到塑造全球化时代新公民形象的目的。不仅有必要纠正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国教育的弊端,而且对抵御日益堕落的世界潮流也有积极作用。新课程承前启后,与时俱进,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新课标中,阅读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统一。无论是阅读教学的目标,还是阅读内涵的阐述,都非常具体,充满时代特征。首先,阅读不仅是一种包括朗读等具体行为的学习活动,更是一种人生价值和美好人格的追求。新课程提出“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其次,阅读活动不是孤立的单一学习活动,而是提问、对话、讨论、交流、欣赏的综合活动。新课程特别注重对话与交流中的讨论与阅读。新课程提出:“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我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体会,我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我可以用合作的方式讨论疑难问题。
关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的关系,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教师的启发和说服作用。《学记》曰:“故君子之教,比喻也。道引领,刚强内敛,开放致远。道导致和谐,强导致克制,开导致思考。和而易思,可谓好比喻。”在学习过程中,中国传统教育非常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当然,传统的师生关系及其教学方式是封闭的传统社会和旧的知识传播方式的产物。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一些社交媒体,如书籍、报纸、广播、电影和互联网,在学生的汉语学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的汉语教学方法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新课程继承了传统语文教育中重视教师“导”和学生“学”的优良传统,同时对语文教学中师生的作用和关系以及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论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珍惜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和学生被赋予了新的角色。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的角色是“学习的主人”。这实际上还是脱离了传统的“导”和“学”的范畴。然而,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是,对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对教师有相应的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从来没有涉及到的。在学习方式上,新课程提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性”主要讲的是学习过程中师生的主客体关系,即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合作”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在交流对话中实现;“探究性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具有研究性和创造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在对“学习”的阐述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在过去创造的各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和行为的总和。它在人类历史中保持着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给人类的存在带来秩序。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要求的人才素质是不一样的。语文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应该根据整个教育目标的要求,培养具有相应素质的人才。新课程提出的语文素养目标,首先是在现代社会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框架下进行阐释,从而使语文素养成为现代社会素质的一部分。新课程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表达和交流在内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次,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标阐述了符合时代的语文素养的概念和内涵。新课程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备符合实际需要的识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过去我们习惯用语文教育的社会目标来勾勒语文教育的任务。新课程整合了过去人为分割的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质的各个方面,并将其视为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一部分。在新课程提出的各种语文素养中,很难找到像过去那样明确的知识素养。新课标就是淡化知识教学,消除片面强调知识教学带来的种种危害。
总之,语文新课程标准就是要改革传统的、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不科学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是,标榜新课标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在教学实践中放任自流,哗众取宠,甚至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是不可取的。其实新课标真正想让我们老师做的,是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他们注意学习。这样学生提问更理性,思考问题更准确,彻底消除应试教育留下的不良影响。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打开学生的思维,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为他们播下终身学习的种子;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的方向、意义和满足感;老师尊重学生的意见,相信他们的能力。作者: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