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以学为本”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扮演知识的拥有者和输出者的角色,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掩盖了学生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的过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摘要:本文结合现代教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以学生为本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认识。关键词:中学数学,传统教学,理念,方法,内容,过程。1.中学数学教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与互动。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得益彰。师生分享自己的思想、经历和知识,交流自己的感受、经历和观念,从而达到* * * *。课程标准强调教材的编排和呈现要突出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应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新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着眼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主动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习过程成为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总体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和数学活动中的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认识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对应用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通用能力方面得到了充分发展。”二、新形势下中学数学的教学理念是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展示教师知识水平的舞台。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文化的传播者、课程材料的执行者和教育教学的管理者,也就是所谓的“传道者、解惑者”,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容器。那么教学过程是看老师的表现还是看学生的活动呢?各种教学实践表明,传统教学虽然有许多合理成分,但已经落后于时代。如今,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角色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作为组织者,你是教学内容的决定者,课堂结构的设计者,课堂节奏的掌握者,教学效果的评价者。做一个引导者,就是要在学生和课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找到最佳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知识。2.教学目标不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是注重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有很多老师重结论轻过程。他们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忽略了具有丰富思维价值的知识生成过程,掩盖了学生个性化的解题过程,不利于知识的应用。导致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能与能力的发展同步,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注重过程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途径,真正让学生体验提出问题的过程,感受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暴露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的优劣不仅在于结论的正确性,还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对数学活动的参与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等等。三、新课标要求下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一般情况下,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应主要包括三部分:(1)新知识点的生长点是什么?(2)新知识点的内容有哪些?(3)运用新知识点解决了哪些问题?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流程:1。通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构建知识教与学的框架。比如在准备函数这一课的时候,要明确三个部分:例题的感受,定义,例题的理解。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即本节课的知识切入点。比如我在介绍函数部分的时候,就是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介绍的。3.选择一种类比的思维方式。比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我们先学习了判定的初步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另外两边相交,形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是学习其他三个判定定理的基础,学习方法类似,即先构造全等三角形,再利用预备定理。再比如解线性方程和线性不等式的问题。4.深入挖掘教材,提炼出你认为有创新的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学习去掉括号的规则:括号前的减号,去掉括号前的括号和减号,写成-(a-b)=-a+b,不如直观地写成-(+a-b)=-a+b,这样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符号的变化。5.设计问题应该是有层次的,可操作的,可接受的。我们不能只用空洞的理论来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