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兰若的主要经历
王兰若(1911—2015),原名荀略,曾是名人,庵中人,别名爱绿草堂主,广东揭阳人。擅长中国画。1935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47就读于南洋群岛。历任广东汕头中学教师、校长、教育局长,汕头工艺美术学院专业画家,汕头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广东省第六届人大代表,汕头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汕头市第五届政协常委。
中文名:王兰若
别名:爱之主青草堂
国籍:中国。
出生地:广东揭阳
出生日期:1911年。
死亡日期:2015
职业:画家
代表作品:欧阳修、中山陵、天使鱼。
简介
近代以来,在狭小而人口众多的粤东大地上,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粤东和其他地区一样,存在着传统形式和现代形式并存、互为消长的格局;但就某种艺术渊源而言,粤东的美术,尤其是绘画,与福建、浙江、上海的关系尤为密切。那些活跃的潮州商人不仅为这片土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和众多闽浙沪画家的作品。特别是扬州画派、海派的作品,通过追求高雅的商人之手,源源不断地流入粤东。在富商大宅的大厅里,不难看到著名航海专家任伯年的字迹;福建画家黄英飘的画风更是深入民间,成为那些画祠堂壁画的画家们代代相传的典范。?潮州商人的活动不仅有效地沟通了这个被称为“海滨邹鲁”的地区与外界的密切联系,而且为当地学生进一步深造铺平了一条曲折幽静的道路——通过商社亲友的关系出国留学甚至出国,成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潮州士人获得继续教育的最重要途径。比如仅以“上海美术学院——25周年校庆总结”为佐证,广东籍注册毕业生66人,学生29人(联系地址多为事务所店铺号)。这些人学成后,除少数留在外地工作外,大部分回到了原籍,为推动粤东近代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代粤东美术的历史、风格和文化内涵无疑与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从区域文化史研究的角度关注这一现象并给予清晰的描述和解释,无疑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在此,笔者拟以广东美术馆举办粤东画家王兰若作品展为契机,从一个侧面对此进行初步探索。
作品
作品有欧阳修、中山陵、天使鱼等。出版有《王兰若画集》第一、二、三卷,并选送王兰若、谢、刘昌超国画。
一生
王兰若出生在潮汕揭阳塘边乡,一个叫“书房”的地方。曾高祖丈夫下凡,学儒或行医,以诗礼之服受村教;那些“四处读书”的人,即高祖易安建“碧土斋”,曾祖父于刚建“爱青堂”,祖父袁斋建“韩阳书屋”——祖孙三代,建斋教育同乡,故名。
少年时期的王兰若,诗意的氛围不仅培养了他对阅读的浓厚兴趣;董其昌、王恭、王仕谷、黄碧、杨修、曾希敬、任伯年等祖辈传下来的卷轴书画,经常挂在父亲的书房里,给他留下了对传统绘画难以磨灭的印象。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王兰若先学画,课余临摹西安农村林复初先生的《芥子园》,后师从桃山先生、孙(1892 ~ 1945)。粤东最负盛名的中国画家孙,以及与王兰若同时代的潮汕画家刘昌超、、丘吉、等,大多来自孙氏。孙先生祖籍揭阳,民国初年赴新加坡,创办华侨美术学院。20世纪20年代初回国,先后在家乡和汕头任教。后来,他去上海会见了上海著名艺术家王镇、谢公展、张善子、潘天寿和葛望?20世纪30年代初,在汕头成立“古元画室”,主持“陶艺画社”,并亲自策划出版《岭东名画集》。除了绘画,孙还精通诗词篆刻。他生动写实的笔法,尤其是密不可分的墨线风格,为王兰若和其他学生树立了鲜明的榜样。孙氏与当代著名艺术家的广泛接触,显然是王兰若获取潮外艺术信息的最重要来源。
1933年,经孙介绍,王兰若赴上海拜师朱,后进入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深造。为了节省学费,第二年我转到了收费更低的新华艺术学院。1935年回到上海美术学院,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6届毕业生。
去上海读书之前,王兰若一直在揭阳炮台老家做红十字小学校长和三丰小学校长。毕业后的一年,被聘为汕头市友联中学、省金山中学、东方艺术学院、英环艺术学校美术老师。此后,他在潮汕地区漫长的美术教育生涯和创作生涯,在揭阳、澄海、普宁、汕头等地留下了他的足迹。抗战结束后的第三年,他前往南阳写生。同年夏,他在曼谷与会面,并与关共同举办了“浮雕展”。同年秋,随管移居新加坡,星洲华人艺术协会举办《画展》。在南洋期间,王兰若广泛接触当地艺术家,包括许多上海美术学院的学生,后来在槟城和吉隆坡举办画展。王兰若的画在南洋华侨中仍然享有很高的声誉,这显然与他当年的南洋之行分不开。1948年春从星洲回来后,仍在普宁、汕头任教。50年代初任汕头华侨中学美术教师、汕头中学美术教学课题组组长,承担汕头中学美术教材编写工作。1951主持梅州、兴宁、梅县、潮汕区县美术教学示范讲座。
就像中国近代很多幼稚的知识分子一样,上世纪50年代,在那场引蛇出洞的“反右”运动中,王兰若因为出言不逊,被派到英德矿监察“劳改”。出矿后,52岁有《矿上的早晨》创作,入选“汕头中国老画家作品展”。
70岁时,王兰若成为汕头画院副院长。同年当选为广东省文艺家协会代表、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应文化部之邀,赴北京造剑堂作画。
绘画世界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王兰若绘画题材的丰富性和文笔的生动性,这可能是王兰若作为一个与海派传统有着特殊姻缘的艺术家,最终能够在艺术上建立起自己独立的风格力量的主要原因之一,众所周知,国画尤其是文人画,往往是在少数流行题材的范围内,通过反复的方式得到验证。作为这种价值形态的现代传承者,王兰若这一代的大多数上海艺术家也不例外,有些艺术家甚至一辈子都走不出吴昌硕等大师“划定”的范围。相反,王兰若对题材的选择几乎从不避讳,如闲花野草,动与潜,从人到山水,所见所感,他几乎无所不画。他扎实的写实造型能力,当然来自于当年在上海课堂实践获得的系统素描训练,但他对素描的心甘情愿和长期坚持,显然是这种能力在不断探索中得到强化和升华的主要原因。据身边的亲友说,王兰若从不放弃自己感兴趣的对象写生的机会。比如他在家里买螃蟹,经常是先画后煮,煮完再画。在他书桌上的一本书里,作者检查了这种螃蟹画,这些画用不同的笔触和颜色从不同的角度准确地再现了各种螃蟹的形象。显然,我们不能低估这种训练的审美价值,因为可能正是各种打着弘扬传统艺术精神的高调名头的懒惰和诡计,让很多自称“恍然大悟”了中国画“秘密”的艺术家,陷入了自欺欺人的歧途。
65438+死于005岁
2015,14年7月下午,有媒体报道。据朋友圈消息,著名画家王兰若今日去世。雅昌艺术网第一时间联系到王兰若之子王,确认其于15年7月7日下午去世,享年105岁。追悼会将于7月18日上午10在汕头殡仪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