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重大改革复习考题急。
1.(2008,广东文科基金会)伯里克利时期,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大会b .陪审法庭C.500人会议d .十将军委员会
答:答
分析: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审议和决定一切国家事务。
2.(天津,2008)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积弱”问题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从天下之财,取天下之钱以付之”。为此,他制定的新法律是
(1)青苗法;(2)征兵法;(3)免征法;(4)平方场平均税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纳雍代役是唐朝实行的一项政策,与王安石变法无关。
3.(2008年山东省基础能力测试)下面的话
(1)休息;(2)用一杯酒释放士兵;(3)打脸;(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可以作为萧何、魏徵、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中国古代五位宰相传记中的关键词。对应的排名如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⑤④ C.①③②④⑤ D.③①④②⑤
答案:c
解析:萧何是西汉初年的政治家,西汉初年出现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李世民即位后,一直反对他的魏徵被提升为谏大夫,魏徵敢于做鬼脸谏。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大臣。1043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总督参与政治。为了改革时代之弊,在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是千古名言,也是他一生爱国之情的写照。中国在11世纪进入北宋中后期。1069年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政治总督,主持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使北宋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4.(2008,四川)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法,认为它“将各种杂货笼络起来,贱买贵卖,捞取商人的丝毫利润”,这是
A.青苗法b .等损法c .免责法d .市场变化法
答案:d
解析:材料要求回答直接损害商人利益的法律。A项限制高利贷盘剥,B项在等损定律教材中没有提及。C项损害官僚地主利益,D项限制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2008广东文科基金会)下列关于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毫无关系。
B.宗教改革遭到了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
C.宗教改革者和启蒙思想家都批评宗教无知。
D.宗教改革者认为,信徒本身可以通过信仰得到拯救。
答案:d
分析: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偏见”都主张人只能靠信得救。
5.(2008,上海山科)65438+20世纪70年代,一个日本人对一个来访的德国朋友说:“我们的历史从今天开始!”这句话指的是这个时期的日本。
a正开始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b正要抵制西方文化。
c决定学习儒家经典。d已经成为世界上的一股重要力量。
答:答
解析:19年的70年代,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6.(2008,四川)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相似之处有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b .优先考虑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制度d .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答:答
解析:本题考察历史知识的比较分析能力。俄国废除了农奴制,沙皇的专制统治依然存在,所以错误公元前,改革之前,两国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都走上了通过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所以错误D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7.(2008,全国I)1878年的日本,孩子们用10个最值得拥有的新事物的名字代替数字,它们是蒸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邮箱、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通过再生产发展工业的经济政策b .强兵这个富国的目标。
C.完全西方化的生活方式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一道难题。注意词干中的时间限定词“1878”和关键词“10新事物”。这些新事物与大川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比如相机、电报、报纸、学校、邮箱等。,这些都不是简单的经济,这些内容不足以确定全盘西化。所以排除了a和c。强兵,一个富裕的国家,是明治维新的目标,也是最重要的改革,但它离材料的主题还有一段距离。文明是指明治时代主动向西方学习,西方文明传入,新事物如四面八方的风涌入日本,引起制度和文化的巨大变化的现象。材料本身就说明孩子广泛接受新事物,这也是文明的。综合考虑,选d。
8.(2008,上海山科)上海有一首老歌,讲述的是清朝260多年的事情。其中,与1898年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吴三桂要借清兵,顺治帝享现成皇位。
B.林则徐被禁止抽外国烟,对国家的忠诚不明。
c曾国藩应永起家湘军、淮军和李鸿章。
D.好头凭空发,菜场街夜夜叫鬼。
答案:d
分析:1898年政变期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杀戮维新派。谭嗣同、康、、、杨锐、刘光第六位维新派人士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9.(2008,山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在雅典的郊外,有一个名叫克莱尼特斯的年轻人。他出身平民,家境贫寒,不具备做官的财产资格。后来,克莱尼特斯开了一个办公室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收入总额达到280蒲式耳,排名第三。
(1)根据梭伦的立法,克莱恩尼特斯可以享有哪些政治权利?(2分)如果他生活在秦国,根据商鞅的法律,有哪些途径可以提高他的社会政治地位?(4分)
(2)梭伦改革和商鞅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剥夺了贵族的特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策略有什么不同?(4分)
回答:
(1)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以外的各级官员的选举和资格)。军事功绩;努力培养和编织
(2)梭伦:主张中庸(调和)和中庸。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解析:问题(1)主要考察学生对梭伦改革、商鞅改革等重点内容的掌握和灵活运用。问题(2)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和商鞅改革的掌握和理解。
10.(2008年,广东单科)(9分)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鲜卑的历史传统明显保留,继续沿用村社分田原则。永兴五年(413)“居大宁二万余人,口授其田。”
——据(卷三)和唐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国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天下各田:男十五人以上,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
——《舒威》卷110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哪些相似之处(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是北魏孝文帝实行的,一直沿用到唐中期。此外,北魏孝文帝也实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由来以及这次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回答:
(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赋;改汉姓;说中文;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的法规制度;迁都洛阳。
(3)汉民族的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土地制度。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本题考察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封建改革。问题(1)根据材料总结。问题(2),考察历史事实的记忆能力。问题(3):“改革措施溯源”是改革的背景,要从汉文化对北魏孝文帝的影响、北魏的统一、社会矛盾的激化、民族融合的趋势等方面来分析。改革对后代的影响要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后代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11.(2008,江苏历史)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鲁)睿(原名卜六谷)十多岁,攻爵府军将军、平原王。.....嫁给东徐州博陵刺史崔剑女,向她亲戚了解:“平原的王采并不邪恶,只是我讨厌他的名字很重复。”当时汉高祖(孝文帝)没有改姓。
——《舒威》第40卷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说:“今(即太子)欲违父尊,过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这个孩子今天长生不老,是国家的大灾难……”它作为庶人被废除了。
——《舒威》卷22
材料三:唐力氏族之所以崛起,是因为他们从长城汲取了野蛮而精瘦的血液,注入了中原文化腐朽的肌体。旧的染料去掉了,新的机器重新启动了,资料片扩大了,所以他们可以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局势。
——陈寅恪《唐力宗族投机后》
请回答:
(1)材料1中,崔健对刘睿的不满反映了当时民族关系存在哪些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2)材料2中孝文帝对太子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根据第三份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4分)
答:(1)汉族和鲜卑有民族矛盾。实施了改变中国姓氏、语言、服饰、婚姻和制度的措施。
(2)改革面临阻力;孝文帝推动改革的坚强决心。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的大团结和文化繁荣(为国家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和概括能力。问题(1)反映了汉族和鲜卑的矛盾。第二题考察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问题(2)和(3)主要着眼于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认识改革的难点和效果。
12.(天津,2008)中外教育的历史表明,教育内容的改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语》说,“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人欲安于其志,六经勤读于窗”(六经:书、书、礼、乐、春秋)。
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度“沿袭旧唐宋,但略变其考士之法”。
(1)根据第一份材料,指出了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特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1中“稍改测他人方法”的表现及影响。(4分)
材料2 65438+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船舶驾驶、天文、计算、军械、行军列阵等课程。
(3)材料二中的新学校是谁创办的?(2分)从课程内容说明当时新学校的作用。(3分)
材料3 1904清政府部门颁布了《学堂章程》,规定了中学的课程设置,课时如下:
课程修养阅读经典讲座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动植物理化图片法律金融体操总
课时5 45 19 36 11 11 208 84 3 10 180。
(4)与材料1相比,清末中学课程有什么特点?(4分)你如何评价?(2分)
材料4德国莱比锡大学成立于1409,最初的课程是神学、文科(语言)、法律和医学。后来逐渐多了起来。到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门学科,并设立研究所,鼓励科学研究。德国其他大学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在19年末创造了奇迹。
(5)根据材料4,总结了15到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4分)以材料和知识为例19年底这种趋势对德国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6)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解。(2分)
答案:(1)儒家(四书五经)。读书和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2)内容特别选自四书五经,文体为八股文。束缚了学者的思想,强化了专制主义(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3)西化。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要,培养了翻译、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实用人才。
(4)增设西学课程,科目全面,儒家经典仍占重要地位。它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5)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理性主义影响增强)。德国科技高度发达,如电磁波、x光、发电机、内燃机等。有许多新兴产业,如汽车制造、电力、化工等。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工业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6)为了加快社会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解析:(1)本题考察中国主流社会思想与威权集权的关系。学会优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考察明清相对于唐宋的变化主要是明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只要你熟练运用所学。(3)考察65438-09年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及其兴办新学校的内容和历史作用。(4)在20世纪初的自救运动中考察清朝的教育现代化。从其教育内容来看,它与以前的封建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既体现了中国近代教育的特点,又鲜明地表现出中国近代教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5)在这个历史阶段,德国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自然科学开始向第二次科技革命发展和传播,教育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德国教育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
(6)考察对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我们应该抓住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主线。
13.(北京,2008)一班学生举行“学习历史,畅谈改革,展望未来”主题演讲。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题材一:王安石变法与民生
演说引用王安石《宋史传》:安史曰:“移风易俗,立法为今之当务之急。”我也这么认为.....据家人说,每个订单都付了钱雇人服务...东、西、南、北,各一千步,以41顷66亩,160步为一方时,年九月,丈量土地,测其肥瘠,定其色号。分五等,税由地定。
(1)上面引用的关于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有。(4分)
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实施这些措施的目的。(4分)
主题演讲2: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近代教育改革
演讲引用了梁启超的《改革概论》:改革之根本,在于育才、兴才、兴学。
(2)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提拔人才、开办学校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4)结合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教育改革在中国社会进步中的作用。(4分)
主题演讲3: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
以下为主题演讲片段:1929,10年6月,繁荣的美国爆发经济危机,股价暴跌,企业倒闭,失业率飙升。然而,政府没有采取积极措施,结果,胡夫总统的名字成了贫困的代名词。从65438年到0933年,罗斯福总统对金融、工业和农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为失业者、儿童、老人和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政府开展“以工代赈”,投资田纳西流域重建等公共工程,雇佣了数百万人,增加了中国民众的收入。新政推动美国经济走出低谷。
(3)请结合上述言论总结并评价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8分)
主题演讲4:世纪伟人邓小平
演讲引用了《邓小平文选》中的四个精辟论断:
(1)“关于真理标准的争论,确实是一个思想路线问题,一个政治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2“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不能动摇。”
(3)“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④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真正的不结盟。"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
(4)请解读②、③、④的诊断,完成主题演讲。(12分)
(提示:下面带下划线的部分是解释示例。请参照例题,将答案写在相应的横线上。每个诊断的解释可以通过内容或功能来回答。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具体)
邓小平强烈支持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这次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关于党的基本路线,
。
在“计划”和“市场”的判断上,
。
关于新时代的外交,
。
总结:
。
答案:(1)集资法,土地平均税法。
征兵法的实施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动负担,不耽误农时。实行均田税法的目的是减轻无地和少地农民的负担。
(2)开办新学校;送留学生。
它的作用可以从新人才、新学校等方面来说明。比如詹天佑留学归来,成为著名的铁路工程师,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促进了现代交通的发展。戊戌变法期间,为促进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史静大学应运而生。
解析:根据教材内容和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救济措施是“建设办公项目增加就业机会”和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可以促进社会生产的恢复,促进美国经济的复苏。
(3)特点:社会救济与就业相结合;政府干预。
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负担,稳定了社会秩序;刺激了消费和生产,促进了经济复苏。
(4)答案要点举例:(如果从内容或功能的角度回答,观点正确,内容具体,可以加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确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
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为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体现在不结盟政策上;这种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解析:问题(1),从材料“各阶出钱雇人伺候”可以看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的“招安法”;“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以地方丈量,好色验,分五等。在土地方面,税额是固定的。”就是王安石变法中实行的“方田平均税法”。结合教科书的内容,可以看出实施“募兵法”和“均田法”的目的
(2)问题:根据教材记载,洋务运动中,创办了一所近代新式学校——史静文同博物馆,并派出第一批30多名留学生出国深造。在1898年的维新运动中,史静大学成立了。这些措施促进了现代科学和现代教育的发展。问题(3):根据教材内容和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救济措施是“建设办公项目增加就业机会”和政府对经济进行国家干预的宏观调控措施,有利于恢复社会生产,促进美国经济复苏。
问题(4):从材料中可以看出,①是文革后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2)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方针政策。③论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以及(4)“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真正的不结盟。”"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是新时期中国的不结盟外交政策。
14.(2008年上海单科)阅读材料及答题:(7分)
俄罗斯人民还会
很长一段时间作为主人的抹布?
它们还是长期的吗?
买卖人口,
把人当牲畜?
谁让我们成为奴隶?
谁授予他们贵族权利的?
谁让他们骑的?
在我们穷人的头上,
挥舞着鞭子?
(1)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体系?(l分)
(2)作者对这个系统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2分)
(3)诗中“人”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答案:(1)农奴制。
(2)批判地说,农奴制是一种极其落后和残酷的制度。
(3)1861年,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农奴获得解放。他们是法律上的自由人(或农奴被赋予人身自由),有权拥有财产、改变职业和参加选举(或享有财产、职业和选举等民事权利)。地主不能将它们作为私有财产买卖、赠予或抵押,也不能干涉他们的生活。
解析:此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诗歌中“买卖人口”和“成为奴隶”的信息,可以知道当时的俄罗斯是有农奴制的。诗人强烈谴责农奴制的罪恶。联系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实行的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措施,可以分析出“人民”地位的变化。
15.(海南,2008)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
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圆柱形的红色礼拜帽是神圣宗教和帝国的象征。1923年,土耳其建国,凯末尔任总统,他选择了西方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改革,但遇到了很大的阻力。1925年,凯末尔下令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改戴欧洲帽。但这一禁令遭到广泛抵制,随后政府规定戴土耳其礼拜帽有罪。这引起了一些地方的强烈不满甚至民众抗议和骚乱,但都被凯末尔镇压了,一些人被绞死了。经过凯末尔政府一段时间的强力推动,很多人终于开始戴起了欧洲帽,从而告别了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
——摘自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崛起》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解释服装变化与社会变化的关系。(2分)
(2)分析凯末尔政府禁止戴礼拜帽与辛亥革命后中国剪辫子运动的异同。(6分)
回答:
(1)服装变化反映并促成社会变化;社会变革带动服装变革(2分)
(2)相同:发生在社会大变革时期;辫子和礼拜帽被视为旧时代的象征;政府采取强制措施;它旨在加速社会变革。(4分)
不同:前者重在改变传统习俗,以利于向西方学习;后者主要针对国内的民族压迫(2分)。
解析:本题是考察土耳其的改革,用服饰的变化来反映社会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第一题(1)关注的是服饰变迁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一个方面,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部分是中土类似事件的异同,所以找出两者的相似之处是关键,可以从时代背景、手段、方法等方面来回答。
16.(宁夏,2008)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彼得过去被欧洲排斥。他改变了政治,统治了地球。在俄美逼迫下,日本改弦易辙,放眼东方。这两个国家一开始是和我一起被削弱的,后来和我一起变强了。听说日本的地形和我的接近,政治和风俗都和我的一样。是最快最详细的,所以特别容易措手不及。
——唐志军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2 1682年至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用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了彻底的改革。1697-1698,他率团赴德国、荷兰、英国学习他们的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罗斯服务,对军队、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中期,强制剪胡子、割袍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罗斯,大部分贵族终日饱餐一顿,常常懒洋洋地拖着长袍,大胡子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了神职人员,不允许留胡子。他甚至亲自剪掉贵族的胡须,在宴会上剪短贵族的老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包括他的儿子艾莱柯。几经犹豫后,彼得处死了他的儿子。“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个人影响谁产生了这么大的交易...他急切地通过各种方法把一种新文化强加给俄罗斯,从而决定了他的帝国的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罗斯显然陷入了孤立状态...从此,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历史的一部分,也日益成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
——摘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1,概括了康有为的主要观点。(6分)
(2)根据第一、二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相似之处。(9分)
回答:
(1)俄罗斯和日本的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该效仿日本的做法,这样更有效。
(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习俗。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孤立无援的状态。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康有为的主要观点。我们要抓住材料的主要意思,稍微总结一下。第二个问题是比较两者的相似之处。这方面改革的比较,无非是背景、目的、性质、方式、内容、结果、影响、评价。只要找到这些比较项,就能顺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