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北中学高考视频

《儒林外史》中有一个典型的人物,叫做金范。他连续参加了20多次考试,终于在他50多岁的时候被举人录取了。还有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经历。

这个人就是吴,他参加了10次的联考,多次被其他大学录取,却没有被清华录取,最后考上了清华,却连清华毕业都没能留在北京。

大学毕业前夕退学回家。

吴,1982,浦北县北通镇大树房村人。吴的父亲是镇上中心小学的副校长,母亲在小学上班,家里还有一个姐姐在附近的镇上当普通小学老师。

吴第一次参加高考是在2000年。这次他考试成绩不理想,决心复读一年。

2001,吴再次参加高考,这是他第一次复读。这一次,他克服了压力,超过了以往的考试成绩,考上了好学校和好专业,考上了北京交通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这样心满意足地进入了校园生活。

但就在他即将毕业的时候,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决定。他选择退学回家再次高考,希望能考上清华。

吴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每次看到那些北青的毕业生亮出学历,很容易就找到了工作,让他很羡慕。这可能也是他想重新进入清华的原因。

几经高考,终于上了清华。

回国后,吴多次参加高考。

2007年,吴考入北师大。接下来的几年,他考上了一些名牌大学,但没有一所是清华。2011,吴又去了浦北中学,考上了北大。但他放弃了北大,继续选择高考。

2014,吴继续高考,获得钦州市理科第一名。天道酬勤。这一年,吴终于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他终于可以落户清华了。

经过10的高考,他终于进入了清华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这个专业和他14之前退学的专业是一样的,但这次他是在他梦想中的大学——清华。

吴,32岁,2000年至2065,438+04年高考10,多次被北师大、中山大学等名校录取,但他都没有理会,选择弃考复读。甚至2065年考上北大医学院,438+0,他都觉得有一个非北大的医学院。

你考上清华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2014年8月27日,32岁的吴下午来到清华大学报到。他是清华大学年龄最大的本科生。考上北大后,他曾说:我是“三分理想七分现实”。14年高考10可不是闹着玩的。反正我一定要出个成绩,希望以后有个好的未来。他说自己只是“尘埃”,希望社会少关注他。

就读于清华大学的吴,并没有因为考上清华而选择放松自己,而是在这个到处都是学霸的学校里更加努力。

吴早上七点半起床,然后穿梭于各个教室学习,做实验,泡图书馆,听课,上课。晚上早上1才睡觉,中午也不敢午休。

在这四所学校里,吴的学习压力很大。在这里,感觉到了吴智商的碾压。在全年级100多名学生中,他的成绩通过努力从最初的倒数上升到中间,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吴毕业于清华大学2018。他以为自己在度过14年的青春奋斗后,可以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出人意料的是,毕业后,吴选择在郑州一所高中当老师,而且是一门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学科。

拥有清华大学文凭的吴在就业方面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优势。毕竟他毕业的时候已经36岁了。和其他同学相比,吴已经是叔侄了。与他的同龄人相比,大多数人都有几十年的社会经验。虽然他是清华毕业,但学历只是敲门砖。

多次高考怎么可能输赢?

高考10次,吴清华毕业后连京都没留。不禁感叹。虽然他工作的学校也是名校,但吴也可以利用自己多年的高考经验帮助同学。

但人们不得不认为,如果他用自己的坚韧和智慧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许他可以拥有更辉煌的人生和幸福的家庭。但是,仅仅为了上清华,花十几年的时间,那就太高了。

有人说,吴花很多年考清华是浪费,大学只是漫长人生路上的一小段。为了这一小段距离而浪费生命中最宝贵的岁月,就像为了一棵树而放弃一大片森林,哪怕它再高再大。

32岁的吴从清华毕业后选择了当老师,所以第一年就考上了交大,毕业后也可以直接当老师。想想他被名校多次录取后放弃浪费了多少时间。

吴坚持考清华的做法令人钦佩,但不值得我们提倡学习。他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只把考上清华作为主要目标,却没有仔细思考实现目标后的生活,本末倒置。

第一眼我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把清华当成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

如果他没有选择去清华,而是思考了自己的人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他的人生会不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