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程第六章第一节
一,教学概述
(一)教学理念
关于什么是“教”,有人认为“教就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有人认为“教就是上课”;也有人认为“教学就是智育”。这些观点似是而非,虽然乍一看似乎有道理,但不难发现,它们并没有揭示教学的科学内涵。从第一点来看,虽然传授知识和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但绝不是任务。同时,教学是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在内的双边活动,而传授知识和技能只是体现了“教”的活动而未能体现“学”的活动。第二种观点是从教学的组织形式来定义教学,但这并不完整。因为,除了以课堂教学为其基本组织形式外,还有其他组织形式。教书不能等同于上课。第三个观点,“教”和“智育”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属于学校教育活动(或工作)的范畴,与思想政治工作、体育卫生工作、后勤管理等其他学校工作并列。智育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与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并列,属于教育内容的范畴。教学不仅要完成智育的任务,还要完成个体教育的其他任务,这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途径。除了教学,还有其他的智育方式,比如课外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因此,智育和教学不是等同的,而是部分交叉的。所以,以上三种观点,本质上都是把教等同于“教”的传统教学观。这在理论上是不完整和模糊的,对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是很大的制约。
教学的科学含义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和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的教与学的统一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可见,教学不仅仅是教书,而是通过教书育人的教育活动。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包含在教育中,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种基本方式。除了教学活动,学校还应该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来教育学生。
(二)教学的意义
1.教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与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有力工具之一。教学是社会与个人,尤其是与新一代和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强大纽带或中间环节之一。社会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一代又一代新人更替。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积累的经验、知识、文字、科学、政治、伦理道德,都应该代代相传。如果我们不能传承下去或者传承不好,不能为下一代充分利用,甚至要求他们从零开始,或者走老祖宗走过的弯路,就会耽误人类社会的发展。教学作为一种新的知识转移方式,不仅适应了社会生产发展和知识增长的客观形势,而且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积累、转移和发展,是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有效捷径。早期在生产中个别传授知识的方式不仅速度慢,而且有局限性和片面性。随着社会分工和文字的出现,人类学会了用文字整理和记录知识,并编成教材。老师组织年轻人学习,既灵活又方便,可以大大加快新一代对知识的掌握。应该说,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与个体经验是矛盾的,即个体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要求;或者社会往往脱离个人发展。教学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十分困难,但学校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和条件为这一使命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个人与社会历史经验的矛盾更加突出。我们要努力让每个人,尤其是新一代,在人生的学习时代,掌握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精华,从而早日从事创新,做出贡献。总之,教学肩负着社会历史的重任,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教学在个人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1)教学使智育突破了时间、空间和个人直接经验的限制,扩大了自己的认识范围。通过教学,个人可以了解几千年前的人和事,了解几万里之外的山山水水,赢得理解的速度。通过教学,个人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人类智慧积累的这种经验具有开发人类智慧的功能。因为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智力价值。
(2)教学使德育成为最重要的手段,科学是认识的基础,为德育拓展了空间,赢得了时间。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从人类一切知识中产生出来的* * *产品主义的典范。只有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财富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 * *生产者。”中小学德育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其基础在于教学。无论是对学生进行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公民意识的教育,还是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观,都必须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因此,教学要为学生今后的政治道德社会实践和社会主义觉悟的不断提高打下良好的知识和认识基础。
(3)教学为体育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教学为体育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学校专门开设的体育课的基本功能是为学生提供保护身体健康和科学锻炼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其次,身体卫生学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身体的发育,其他学科,尤其是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也可以提供很多关于身体健康的知识。
(4)通过教学,特别是美育课程的教学(如文学、音乐、美术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向学生传授美育的基本知识,通过各学科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教学内容中的美,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中接受美育。
(5)通过各学科教学,向学生提供系统的现代生产知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通过专门的劳动技术课程,系统学习劳动技术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劳动技术培训。
3.教学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与学校其他工作相比,教学占用的时间最多,涉及的范围最广,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全面、最集中。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质量,所以它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活动。因此,它必须在整个学校工作中占据中心地位,发挥核心作用。它不仅是教育的主要部分,也是教育的基本方式或形式。但是我们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教学。因为教学不可能单方面地、孤立于其他教育形式发挥作用。
二,教学的本质
教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直观教具和实验仪器)等构成的。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教学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关于教学的本质,教育理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认为,对教学本质的理解应该主要把握两点:
(一)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它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过程,所以必须遵循人类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用理性认识指导社会实践。它与人类一般的认知过程相同,即从形象直观到抽象思维,从抽象思维到实践,但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具体体现在:
1.间接
教学中教与学的内容是间接认知,认知的方式和方法是间接的。学生认识客观世界主要是通过掌握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而不是直接感知事物。其实每个人对事物的接触总是有限的,不可能直接感知一切。而个人要想发展和拓展自己的认知领域,只有通过这种间接的认识方式,才能快速掌握前人的认知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2.领导力
学生的认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这是区别于一般认知过程的又一重要特征。一方面,由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智力和大脑功能的发展等。,他们在一定年龄阶段相对受限,客观上形成了他们的发展水平与人类认识水平的差距,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接受老师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接受过特殊严格的专业训练,不仅知道社会的要求,而且知道学生的发展规律,能够胜任对学生的指导。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认知过程。
(二)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已有的知识、智力、体力和思想品德作为理解的条件,而且在教学的某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即理解的条件,是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的同时,必须不断地为学生创造认识的条件,即必须不断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学生在认识的过程中,还会引起非常复杂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达到新的智力水平,形成新的能力和体力,接受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促进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