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三山中学简史
创办至今已有50年,几代人历经沧桑。至今已成为福清市一所老牌完全中学。学校现有45个教学班,2200多名学生,145名教师。校园总面积103亩,有3栋教学楼,1图书馆,1综合科教楼(在建),1办公楼,3栋学生宿舍,4栋教师宿舍,3栋学生宿舍,1学生食堂,1礼堂。
50年来,学校培养了2万多名初高中毕业生,其中一些人考上了高校,成为了中专生、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有的战斗在经济最前沿,成长为商界领袖;有的在海外发展,成长为侨界名人;更多的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接班人。校友为福清的振兴,祖国的腾飞,世界的繁荣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960—1970)
前六届领导班子和师生为学校的诞生和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早在1960年,在当时被称为“华侨县长”的高志荣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在潮起潮落的三山镇海药村诞生了。它其实是一所小学附设的初中班,首任校长是余姚小学校长何世梅。1960招收两个班,老师有陈太银、高绍贵、林等。1961学校命名为“福清市第十一中学”,招收两个班,教师有、薛、郭、、魏德春、王等。1961至1962,教育局长俞长辉主持工作。学校有名字,老师来了,学生招了,但是没有校舍。学校住在海窑村李厝老祠堂、老礼拜堂、弥撒堂。在国民经济“三年大困难”之时,师生处于“半年一粒糠菜”,喝水全靠双手扛在肩上。
1962至1963,东寒镇创办的福清市第十二中学停办。罗伊达、赵德贤两位同志调到福清十一中,分别担任副校长和教学主任。同时调入的教师有程道林、于天佑、钟玉祥、林、王、陈文顺、。1964年盛夏,大旱,师生三更睡,五更起,到不了“雨”。他们自己在高厝祠堂挖了一口井。井水涌出,师生们高兴得跳了起来,解决了“喝水没水”“做饭没水”的后顾之忧
6月1966至6月1970,翁武官任教学主任并主持工作,林嘉祥任总务主任。在“文化大革命”灾难的时候,学校的困难可想而知。1967至1968,停止招生两年,学校工作由薛主持。1969期间,师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轮流做苦力,上山挖石头当基石,下海洗贝壳,烧墙灰。建材积累够了,在海窑村李厝祠堂后面建起了第一座五层高的平房校舍,为福清十一中争得了“一席之地”。海药村旧址毕业的校友中不乏“人才”,如福清市委原常委、政法委书记陈珍颖,公安部监察局局长于勇,福清市原副市长高少兵等。
翻看当年的编年史,泛黄模糊,与其说是因为岁月的尘埃,不如说是祖先的汗水。(1970-1974)
1970年初,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由三山公社副主任翁在官任主任,“贫中农宣传队”李任副主任。王福根负责学校的日常工作。1970年9月,现校址破土动工,筹建工作主要由、王、陈尊金、郭忠志、薛、郭承担。此时招了八个班,分成四个连,每个连约100人。四家公司中,每月有1家公司轮流到南泥村农业中学参加社会实践劳动。第二所学校位于三山村的宝莲错。今年,王、、彭民兴、余乃英、林、、等教师被调离。
这个故事以不同的情节重复着。师生半工半读。有的在教学、读书之余,去山南麓平整土地,挖掘地基。有的上山砍树造房梁,有的下海洗贝壳烧墙灰。建材准备好后,在1971的尽头,夯土,铺上木瓦,建成了一座十层楼高的“顶级”教学办公两用房。
1972年初,王福根留任海药校区负责人。在此期间,杨贤福、陈汝珍担任革命委员会主任,郑、陈汝珍先后担任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凭借他们的威望和才干,我校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特别是校舍成为一个局,又一个单层教学楼、单层学生宿舍、双层教师宿舍相继建成。65438年9月至0973年9月,学校由初中升格为“完全中学”,开始招收高中生。
先行者和创业者的艰辛,应该被后继者由衷敬佩,永远铭记。(1974—1991)
1975前后,杨贤福、郑、陈汝珍三位副主任先后被提拔。同年,王朝瑞主持学校工作。1976在三山公社书记郑坤元、林祥仔、三山村党支部书记汪金权的支持和帮助下,校园面积由五亩扩大到六十三亩。1977建成师生宿舍楼和师生食堂。1978师生发扬“愚公一山”精神,在没有任何机械工具的情况下,开辟了200米跑道运动场。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响了祖国的号角,处处生机勃勃,也给福清三山中学带来了明媚的春光。1979、1980、1981、1982四年制高考都很成功,很多同学考上了国内的名牌大学,如厦门大学、福州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1981年,将再建一栋教师宿舍楼。高考报名学生11,大专以上学生12。1982年,45名高中毕业生参加中专、技校联考,14名学生考上中专,5名学生考上中专,其中杨云顺名列全县第一,另有两名学生分别获得语文、政治两项桂冠。“山窝里都能飞出金凤凰”,赢得了兄弟学校的赞誉,也赢得了上级部门的赞誉。1981年,学校被评为莆田地区“先进教育单位”。1982年,大中专考试全县现场会在福清三山中学举行,被福清县人民政府、教育局授予建设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楼。1985的中考,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同年,福清县人民政府和教育局再次拨款,修建了一栋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教师宿舍。
1987年夏天,世界福清人协会副会长先生在村王父子的推荐下,在王朝瑞会长和王钦光副会长的努力下,决定投资25万元在我校建楼。这就是“崇兴楼”(A座)。它被命名为“重兴楼”,以纪念王功用的父亲,王重兴先生。同年,鲁管村的另一位华侨王著兵先生也以母亲翁宋梅的名义捐款3万元,为学校全体教师制作校服,搭建书柜,为校园铺上水泥路。
1987年8月,王朝瑞校长调任。六年下来,我经历了五任校长。林忠钦总统于1987年8月抵达,并于1989年3月退休。65438年至0989年3月,港头中学校长林倩蓉还主持三山中学党政工作。严家林校长1989年9月上任,1990年2月调任。曾校长于1990年2月到任,8月调任1991。薛校长于2003年9月上任,2003年3月离任。1989和1990的高中停止招生两年。
乘凉别忘了种树,喝水别忘了挖井。接班人永远要感恩。(1993—2010)
1993年2月,江青树校长调任。这位校长原来是江西省一所矿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一下车就对学校的现状感到惊讶,说:“没想到学校的条件这么差。”江青树校长意志坚定,果断果断,给学校带来了一股强劲的风。他多次向市委、市政府反映当时的校舍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市委副书记陈为忠、教育局局长林华春等领导亲临学校,带领教育局、财政局、镇政府两次到学校现场工作。上级部门拨款重建学生食堂、厕所和校门。江校长在争取上级支持和忙于校园事务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四处奔波,走访侨胞亲属,联系侨胞。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先后引进了400多万元的建校资金。1994年,印尼华侨蒋先生以其父清江的名义捐资40万元修建了“清河楼”,还赠送了一台印刷机、一台电脑和一台发电机组。1995,旅日华侨王功用先生以其父王崇兴的名义捐资250万元修建崇兴教学楼B、崇兴礼堂、崇兴学生公寓A、崇兴学生公寓B。当年老师自筹资金,建了两套房。1996年,印尼华侨先生捐资100万元,以其父王的名字建造了“于说办公楼”和“职工宿舍”。这期间,校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漂亮的建筑出现了。中考和高考也在这期间取得了不少成绩。1994的中考可以说是难能可贵,54名同学考上了一中和一师范。从1994到1996,有8个同学中考成绩很好,被直接保送高校。在那个录取率不高的年代,1994的高三学生简多能考上福大,1995的高三学生陈能考上武汉科技大学,实属不易。
1996年8月,蒋青树校长升任。行政团队大幅度调整,原来的成员有的一岁就退了,有的去别的学校找工作了。李会长、郑书记、副会长获委任。总统李相貌丑陋,衣着朴素。上任第一天,他骑着一辆破旧的“重庆”摩托车。很多人都很惊讶,心里说:“这不是校长,明明是农民。”从外表上,我们只能看到李总裁的淳朴之美。他说话的时候,三句话里至少有一句福清话,很搞笑,显示了他的幽默。8月8日,行政团队开始工作,并称之为“暑期办公室”,开了先河。这次暑期办公学习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如“三评”(后来“不评”的女家长)、“两考奖励法”、“教职工住房分配制度”,其中一些制度沿用至今。当时高中规模比较小,原来的六年减为四年。高中三年,只有一年是留给林的,林老师有“林部长”的美誉。高级董事和官员参与行政会议开创了另一个先例。校长李非常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在他短短的两年任期内,他大胆地聘用了5名30岁以下的年轻人担任办公室主任。这个时期是学校建立规章制度,规范办学最成功的时期。校园里的和谐氛围值得称赞。学校组织全体老师6月1997+10月去武夷山旅游。
8月,1998,校长李调任,副校长接任校长。此后,学校的高中规模迅速扩大,高中招生从原来的两个班跃升到八个班。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虽然对已建立的制度做了一些修改,如“三评”改为“五评”,但基本沿用原有制度。史明执政的五年是一个承上启下、平稳过渡的时期。校园主干道上种了无花果,操场旁边铺了水泥球场,食堂旁边建了学生食堂。最难忘的是2001的高考,福清总校第二名。游玉斌、何美英、李奇等同学以高分考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名校。
2003年,校长史明明调任,副校长王明杰接任校长。副校长林道庭调离福清三中,分管教学;副校长陈训松调离海口中学,分管德育安全工作(2009年8月调离,由我校提拔的翁蔷蔷接手工作)。2003年8月,行政班子召开了一次例行的“夏季办公会”,主要任务是修改已经实施多年的规章制度,删除那些已经过时的,修改修订,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经过多次、多方面论证,教代会通过后,形成了制度化的教育教学工作机制,有效规范了教育教学秩序。从2003年8月开始,新一届领导班子积极运筹帷幄,决策千里,竭力描绘学校的发展蓝图。虽然所有的校长都为学校的硬件设施付出了努力,但是学校和同类学校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穷会变,变会过去。”2004年,在校区南面收购了一块30亩的土地,解决了阻碍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2004年至2010年,通过各种方式建设了六层学生宿舍、图书馆和实验楼。这一切,为写作派的辉煌明天,铸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05年的高考,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是一件被反复提及的勇敢的事情。今年本科上线63人,创历史新高。游等三名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郑州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
江山人才出,各领风骚。历史前进的步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