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有哪些家乡文化?
天津是北方地区妈祖文化的中心,所以有“南有梅州妈祖庙,北有天津天后宫”的说法。妈祖文化是天津历史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的民间谚语充分显示了妈祖文化在天津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古文化街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依托文化街和海河,举办首届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有利于保护和挖掘天津的历史遗存,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加强与全世界华人特别是港澳台同胞的感情交流,加强海峡两岸的友好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促进文化、旅游和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天津市人民政府将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列为今年市政府20件实事之一,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海内外的积极响应。经初步接洽,台湾省、香港、澳门、福建的民间团体和旅游部门将组织近千人赴天津参会。
天津历史文化漫步。
(1)在古代天津,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批先民聚居地。但西汉时期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浸,沿海平原被淹,汪洋荒芜。后来随着海河水系的形成,聚落开始兴盛起来。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村庄叫“支古”,位于海河汇流的岔口,所以又叫“三岔古”。后人曾称海河为“母亲河”,三岔口为“天津的摇篮”。比喻生动亲切,深入人心。
(2)支固住在河边,先民除务农外多以捕鱼为业,故史书上说“初只是渔堡”。关于早期人文主义心态的文字记载很少。支固地处北方边陲,远离中原文化,发展滞后。先民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于是就把拜神驱鬼、祈福消灾的迷信活动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这一点,从很多墓葬中埋藏的神灵祈福、驱邪祭祀就可以看出来。
(3)隋唐时期,佛教文化已传播到北疆。唐朝贞观年间,李世民带兵到辽东,经支固返回朝鲜,在海河岸边的青果寺住下。湖北公爵的同事尉迟敬德将他的盔甲挂在庙里,李世民将其改名为“挂甲寺”。这段轶事在正史中没有记载,属于口口相传的史料。县志有所描述,足以凭信。所以佛教最迟在唐朝初年就已经传到智谷,而且不止一个寺庙,青果寺。据史料记载,元代至正念年间,一位名叫海慧的天竺(印度)僧人在城西北的海慧寺成亲,说明当时智谷的佛教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明清时期,佛寺香火日盛,城内外寺庙多如繁星,《津门嘉宝图说》中有图为证。清康熙年间,天津有两位诗人:一位是大慈院的师高,一位是广海寺的程亨,他们结交名士,吟诗作画,传为禅林佳话。到了近代,又出现了两位高僧:弘毅(李叔同)和徐贤(王福庭),他们修行严谨,成就斐然。前者被尊为“南山法家第十一世祖”,后者被列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位法定继承人”,他们的名声远播海内外。因此,佛教文化在天津的起源不容忽视。
(4)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粮、布、丝给江南,开辟了海上交通线,随之而来的是水运、妈祖文化。直沽是漕运的终点站。为了祈求航行安全,在直沽建造了两座天妃宫(天宫之后),运粮船到达时,官员们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成为直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而活跃了天妃宫周边的商业。天妃宫的建立可以算是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坐标,所以有句老话:“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城。”天妃,妈祖,传说中的三陪“女神”,在“入驻智谷”后,演变成一位同样照顾妇孺,包括生儿育女的“后裔娘娘”,成为神谷女性至高无上、受人爱戴的偶像。后来被誉为“三晋福地主”,仿佛是天津的守护神。康熙年间,举行了一次盛会(皇帝会议)。整个城市充满了歌舞,就像西方的“狂欢节”。妈祖文化渗透在民俗领域,构成了智谷文化的一大特色。
(5)明朝永乐二年(1404),天津命名,魏建城,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石。两年后,它将庆祝成立600周年。天津设置驻军,成为保卫首都的屏障。驻军,摊贩云集,流动人口激增,呈现出一个移民城市的特征,文化上也是如此。
《天津魏徵》说:“天津靠近东海,故有荒石芦苇,永乐初年定居于此,杂有闽、广、吴、楚、齐、。”换句话说,天津接受了大量戍边、运粮、经商、逃离大漠的移民,并伴随着军事文化、运河文化、江淮文化、闽粤文化、伊斯兰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化。据语言学家调查,有特色的天津话源于江淮,人口构成的变化铸就了天津话。伊斯兰文化随着回族的迁徙而传入。魏建立之初,在天津北部的天齐寺和木庄子(后并入天目村)定居,建有清真寺。清真菜逐渐普及,成为天津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个方向混杂,风俗各异,移民文化丰富了天津历史文化的内涵。
(6)清雍正二年(1725),天津改州,州升为府,加强了天津的城市地位。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水陆码头,有利于商旅和产品的集散。咸丰十年(1860)开埠后,国内外贸易迅速增长,码头经济更加活跃。经济发展拓展了文化发展的空间。
从清朝中期开始,码头周围出现了许多茶馆、书店、戏院,外国演员也络绎不绝,称为“跑码头”。原来,农村的叶台子戏班登上了城市舞台,平西、河北梆子等地方剧种在天津生根发芽,唱遍了北方,所以天津被视为“发源地”。天津流行各种鼓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名人辈出,赢得了“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具有独特地方风格的社火(民间集体娱乐活动)历史悠久,代代相传,活跃于村落。民间习武历来盛行,习武高手霍元甲、曹金早被誉为“汉朝两大英雄”,远近闻名。民间工艺精湛,杨柳青年画早在清初就已远销“三北”地区。张明善家的泥塑雅俗共赏,在三晋很有名气。砖雕、木雕、风筝、绒花、剪纸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都具有码头文化的魅力。特别需要一提的是,民国以后,武侠、言情、警世、评书等通俗小说覆盖了文化市场,产生了一批通俗小说作家,其中刘云若、勋爵、和龚等名家的作品曾风行一时,畅销一时,因此天津被称为“北方通俗小说创作中心”。码头文化具有共性和亲和力,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称市场文化。
码头文化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一直有一种说法,认为具有庸俗特征的天津文化可以称为“魏派”文化,与“京派”文化、“海派”文化形成羽翼丰满之势。
(7)天津的历史文化沿着两个层次发展,包括“下里巴人”和“春雪”,即儒雅文化。
“康乾盛世”时代,天津文坛兴盛,与富商盐商对文化的投入有直接关系。当时盐商士绅热衷于修建私家园林,不下二三十处,如张麟的园林、龙镇旧村、查日干的水西庄、安尚义的水谷草堂的闫学楼等。这些园林不仅花木繁茂,还有精致的亭台楼阁,令人赏心悦目,也是人们相聚的地方。庄园主人广泛接纳文人贵客,吟诗作赋,饮酒泼墨,相互切磋,赏玩珍品,极为浪漫典雅。其中以占地100亩的水西庄最为著名,与扬州的小陵山亭、杭州的萧山会馆并称为运河三大私家园林,或称运河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这种人文荟萃的局面维持了几十年,许多享誉南北的文人墨客、名人来到天津,有的过境停留,有的长期定居,促进了天津文坛的繁荣。道光年间,诗人梅承东编著《津门诗钞》一书,收录了元明清以来400多位诗人,3000多首诗,使钟灵成为一处壮丽的景观,成为天津文坛的诗坛集大成之作。乡村学者查、金玉刚、康耀渠、、范斌、华长青、杨光义等。都是博览群书的人,他们的藏书都是代代相传的。在书画方面,天津也是人才济济,名家辈出。
天津的文人结社之风一直延续到1930年代,虽然难免时高时低,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8)天津开埠1860年,外国列强占领地区开辟租界,清朝统治集团也在天津设立“洋务”据点,使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如基督教文化、近代科技文化、西方教育模式、西方建筑文化、竞技文化、音乐艺术、娱乐文化等。,天津率先。当时国家正处于政治动荡的历史时期,观念的转变有助于批判封建社会制度和向城市现代化过渡。严复,19年底被称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天津翻译书籍和文章,宣传资产阶级“西学”,大声疾呼“维新”、“救国”、“求生”、“自强”,振聋发聩,唤醒国人,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
晚清统治危机四伏,外国列强侵略疆域,企图将中国变为殖民地。在天津,发生了三次声势浩大的反帝风暴,分别是火烧望海楼教堂、义和团运动、老西开埠,惊天动地,感人至深!这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政治斗争,但巧合的是,这一切都是由外国传教士的傲慢和不当行为造成的,也可以说是中西文化的剧烈碰撞。虽然不排除有一定程度的“仇外心理”在里面,但斗争是针对列强的侵略,敢打敢拼,无所畏惧,发扬了天津人爱国爱乡的精神。
综上所述,天津历史文化悠久,植根于人民,兼容并蓄,多姿多彩。过去有“天津是文化沙漠”的说法,显然不符合历史实际。
“注意饮食,穿时髦的衣服”,希望天津的一切都比其他地方好。当时已经成为天津人的追求。
旧天津风俗画,天津在当时已经显示出令人钦佩的现代文明。
天津人文历史
天津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经历了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辽宋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在原始聚落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早期文明。到了金代,天津因其地理位置成为驻军要塞——支固村;元朝也因海水的运输而形成河港,并在此建立海进镇。随着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朱未建立后,天津逐渐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商业城市。到清代中叶,得益于河道、航运和芦盐,天津迅速发展成为北方商业集散地和首都重镇。从被迫开埠的咸丰十年(1860)到民国时期,是天津发展的阶段。一方面作为工业城市不断向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日益加深。直到1949 65438+10月15,天津才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大约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祖先就开始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蓟县城东五里出土的潍坊遗址是原始社会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殷商时期,一些少数民族小国,如帝喾,分布在天津北部山区。在西周和春秋时期,这一地区是召公白吉和他的家族的封地。战国时期,海河南北分属赵国和燕国,是燕国、赵国和齐国争夺的地方。
秦代天津属上谷郡。西汉时,天津南部属渤海郡的彰武、东平蜀、文安三县。北属渔阳郡全州、雍女、武东郡。全州城遗址位于武清县尚诚村。遗址内有丰富的文物,包括带有泉州印记的罐子、豆子、陶罐、瓦片和陶罐碎片。东南11公里处的双口镇也发现了陶罐和带有泉州印章的壶。东平村称,该遗址位于静海西部钓台村,遗址上散落着许多战国和西汉时期的文物。
天津濒临渤海,具有独特的制盐条件。西汉在全国设置了38个盐官,包括泉州、彰武等地。可见,这里的盐业在当时是占有一定地位的。天津枕河临海,水运历史悠久。东汉末年,曹操击破袁绍后,向北方的吴恒进军。为了满足军事运输的需要,从建安十一年(206)开始,先后开凿了平陆运河、泉州运河、新河运河三条运输运河。这是天津历史上最早的人工河,从此铺设了华北平原上的300多条大小河流汇聚到今天的天津,将当时被称为排河尾的海河注入渤海。位于曹魏排河口(今东丽区军粮城一带)的朴玉邑,无疑是这一有利条件形成后不久出现的第一个原始河口港口,其首要功能是运输和储存军需物资。大业四年(608年),跟随杨迪东征朝鲜,下令开凿永济运河,从洛口出发,到达涿州县输水,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由此形成。大运河将黄河、淮河、长江与排尾河入海处的华北平原河流(即现在的江海水系)连接成一个水路交通网络,从而使靠近运河北端、具有江海航运便利性的排尾显得更加重要。金元时期是天津城市形成的早期阶段。到了元代,直沽成为军事驻扎的重要地区。
“天津”这个名字出现在永乐初年,是朱迪给的,意思是天子渡河的地方。永乐二年(1404),天津作为首都的辅助场所正式建立(驻军为明朝军事机构),故称“天津卫”。天津佐为和天津有为是后来加上去的。天津三味直隶位于都督府,* * *有65438余名官兵(1493-1494)。天津驻防路刘福,用砖砌成卫城,四个城门,分别冠以“镇东”、“定南”、“安西”、“安西”等称号。从此,天津成为靠近北京的大型储粮地。
天津的集市和商业区正式出现于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位于市中心,司门处,临近弘治年间(1488-1505),从而增加了五市一城,极大地活跃了天津市场。此时的天津已经成为人口众多的中国北方商品集散地。明代中期以后,渤海湾西岸盐场逐渐采用晒盐技术。从此,天津的盐产量大增,质优价廉。为清代鹭燕产销中心向天津转移创造了条件。明朝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占北京,建大顺。第二天,天津成为大顺的辖区。公元1644年清朝入关后,天津卫凭借稳定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发展,作为首都的门户地位越来越重要。雍正九年升为天津府,辖天津、青县、静海、南皮、盐山、庆云、沧州等六县,1州。从此,天津成为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一个城市。清朝康熙年间,随着江海航运的发展,大量货物在南北搬运,使得天津的商业空前繁荣。18世纪初,由于埠际商业的发展,天津出现了从事汇兑业务的钱庄,此后南北商人纷纷效仿。随着商业和金融的发展,天津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商业中心。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作为镇守首都的军事重地,作用更加突出。大沽口三战,列强为了威胁清政府,逼迫其签订城下同盟,直接拿下天津。根据1860年6月签订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被迫开埠通商。随着天津的开埠,外商开始进入天津,设立洋行,天津逐渐从一个内向封闭的商业城市演变为以华北、东北乃至西北为腹地的外向型贸易中心。1870年,朝廷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贸易大臣。李为创办洋务运动努力了20多年。天津通过天津机器局的建立和近代矿业、交通、邮电的开拓,成为中国洋务运动的中心。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华北,天津成为争夺的目标。通过划分租界和设立银行,天津的半殖民地化加深了。辛亥革命后,天津改为天津县,直隶省会设在天津。1928年6月28日,直隶省更名为河北省,天津仍为省会。在天津城及其附近地区设立天津特别市是天津的开始。民国时期,天津的文化教育事业继续发展。1919 10 10月17,张伯苓创办南开中学本科部。两年后,正式更名为南开大学。
天津古代史
在古代天津,根据出土文物的研究,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批先民聚居地。但西汉时期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浸,沿海平原被淹,留下汪洋一片荒凉。后来随着海河水系的形成,聚落开始兴盛起来。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村庄叫“支古”,位于海河汇流的岔口,所以又叫“三岔古”。后人曾称海河为“母亲河”,三岔口为“天津的摇篮”。比喻生动亲切,深入人心。支固住在河边,祖上除务农外多以捕鱼为业,所以史书上说“初只是渔堡”。关于早期人文主义心态的文字记载很少。支固地处北方边陲,远离中原文化,发展滞后。先民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于是就把拜神驱鬼、祈福消灾的迷信活动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这一点,从很多墓葬中埋藏的神灵祈福、驱邪祭祀就可以看出来。
隋唐时期,佛教文化已经传到了北疆。唐朝贞观年间,李世民带兵到辽东,经支固返回朝鲜,在海河岸边的青果寺住下。湖北公爵的同事尉迟敬德将他的盔甲挂在庙里,李世民将其改名为“挂甲寺”。这段轶事在正史中没有记载,属于口口相传的史料。县志有所描述,足以凭信。所以佛教最迟在唐朝初年就已经传到智谷,而且不止一个寺庙,青果寺。据史料记载,元代至正念年间,一位名叫海慧的天竺(印度)僧人在城西北的海慧寺成亲,说明当时智谷的佛教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明清时期,佛寺香火日盛,城内外寺庙多如繁星,《津门嘉宝图说》中有图为证。
清康熙年间,天津有两位诗人:一位是大慈院的师高,一位是广海寺的程亨,他们结交名士,吟诗作画,传为禅林佳话。到了近代,又出现了两位高僧:弘毅(李叔同)和徐贤(王福庭),他们修行严谨,成就斐然。前者被尊为“南山法家第十一世祖”,后者被列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位法定继承人”,他们的名声远播海内外。因此,佛教文化在天津的起源不容忽视。
元朝的都城是大都(今北京),粮、布、丝都给了江南,开辟了海上交通线,随之而来的是水运文化和妈祖文化。直沽是漕运的终点站。为了祈求航行安全,在直沽建造了两座天妃宫(天宫之后),运粮船到达时,官员们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成为直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而活跃了天妃宫周边的商业。天妃宫的建立可以算是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坐标,所以有句老话:“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城。”天妃,妈祖,传说中的三陪“女神”,在“入驻智谷”后,演变成一位同样照顾妇孺,包括生儿育女的“后裔娘娘”,成为神谷女性至高无上、受人爱戴的偶像。后来被誉为“三晋福地主”,仿佛是天津的守护神。康熙年间,举行了一次盛会(皇帝会议)。整个城市充满了歌舞,就像西方的“狂欢节”。妈祖文化渗透在民俗领域,构成了智谷文化的一大特色。
明朝永乐二年(1404),天津命名,由驻军建城,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石。两年后,它将庆祝成立600周年。天津设置驻军,成为保卫首都的屏障。驻军,摊贩云集,流动人口激增,呈现出一个移民城市的特征,文化上也是如此。
《天津魏徵》说:“天津靠近东海,故有荒石芦苇,永乐初年定居于此,杂有闽、广、吴、楚、齐、。”换句话说,天津接受了大量戍边、运粮、经商、逃离大漠的移民,并伴随着军事文化、运河文化、江淮文化、闽粤文化、伊斯兰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化。据语言学家调查,有特色的天津话源于江淮,人口构成的变化铸就了天津话。伊斯兰文化随着回族的迁徙而传入。魏建立之初,在天津北部的天齐寺和木庄子(后并入天目村)定居,建有清真寺。清真菜逐渐普及,成为天津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个方向混杂,风俗各异,移民文化丰富了天津历史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