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如何实施“两先两后”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显然,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首先,先学后教,先实践后指导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两先两后”为题创造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二前二”就是“先学后教,先练后导”。它的基本思想是将教师要教的内容转化为问题和练习,供学生去探索和练习,让学生在讲课前进行探索和练习,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探索和练习后的反馈进行讲课,从而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围绕“学情”教学符合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课堂要求。

对于学生来说,在老师教之前进行探索和练习,就相当于在课前冲到了学习的最前沿。如果学生在课前依靠自己的能力完成了探究性学习和实践的任务,一定会有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下一阶段的学习。如果学生在探索中遇到困难,他们会有意识地求助于参考书,或者找人讨论,或者求教。这种由课前探索引起的主动学习和互动探索,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内在动机,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对于教师来说,让学生先学后练,再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讲课,很容易抓住重点和找准难点,及时调整讲课的内容和程序,真正做到“以学带教”,从而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容易发现学生的学习个性,有利于因材施教。这既保证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机制中的主体地位,也恰当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课堂操作,大胆实践

课堂教学有两种形式。一个是有形,一个是无形。“有形”体现在老师的课堂过程和课堂活动的组织上。“无形”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上。

“先学后教,先练后导”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

课前激活-反馈互动-拓展创新

1.课前激活,自主探索

如何扭转学生过于依赖老师传递知识的习惯?关键是课前激活。“课前激活”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程之前,要尽力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课前激活不同于简单的课前准备。传统教学中我们也有预习,但那种预习只是对文本的初步感知,更多的只是漫无目的的浏览。在课前激活环节,教师在充分掌握课文、演练教材的基础上,明确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项目的理念,把老师要教的知识转化为要探究的问题和要练习的习题,让学生先做,先练。学生预习思路清晰,针对性强。

根据教材教学目的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前探究题”。设计原则是由于本教材的内容,但不限于本教材的知识,而是比本课程的内容更广,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丰富大胆的联想、想象和情感活动,自主探索、学习和研究。这样,学生在老师“教”之前就“活”了!

“课前探究题”的设计关键在教师。我们知道,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准备课本,还要准备学生。“课前探究题”的设计恰恰反映了教师备课的深度,也往往反映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期待。

2.反馈互动,学会教。

教师引入新课,安排学习小组交流讨论“课前探究题”,教师尽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主探究成果的平台。一般来说,问题呈现有两个层次:组内呈现和课堂呈现。根据语文学科特点,知识题一般在组内展示,关于课文理解或丰富* * *的题在班内展示。但这不是绝对的。有时老师会让后进生用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示,往往能起到鼓励的作用。对于带有* * *性质的探究性问题,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代表小组总结汇报,师生共同修改评价,学生也可以提问,提出疑难问题,使探究向纵深发展。

两级交流和汇报保证了学生广泛参与,为学生营造了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当他们“看到自己的理解符合讨论结果,就会有原创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和讨论结果不是很一致,就会进行短期思考;而且预习的时候,永远不会迷茫困惑,无法解决。讨论的时候,你会集中精力追求解决方案。这种愉悦感、思考力和注意力足以激发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效果。”

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讲解新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合课件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对课前探索题进行思考和改进,完成课后习题(达标体验题),从而巩固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将知识的掌握转化为运用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互动,师生反馈后互动,通过互动引导学习。这不是一般的问答,而是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

3.拓展创新提升能力

教师不局限于教材,而是大胆发掘教材的创造性因素,加入具有知识迁移能力因素的课外练习(“拓展创新题”),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再次探索,举一反三,不断创新,升华学生的创新意识,诱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创新室。

第三,教与学相互借鉴,效果显著

1.教师角色转变,专业素质提高。

在这种课堂模式下,我们的老师从台上走到台下,把“控制者”换成“组织者”,把学生推到合作交流展示的前台,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在学生合作交流展示的活动中有所作为;走进学习小组,把“权威”换成“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一个互相分享知识和经验,互相交流思维和创造,与学生一起体验彼此思想和感受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上。他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知识的启蒙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在这种课堂模式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计自主学习任务,精心预设每一道课前探究题,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障碍和解决方法。

因为教学过程中的“先学后教”客观上对教师的教学视野和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只有多读书,多思考,充分研读课文,在备课中极大地覆盖和超越学生的学习视野,才能游刃有余地掌握课堂教学。

2.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学习兴趣提高。

这种教学模式扩大了课堂上的学习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逐渐养成了一些稳定的、优秀的学习习惯。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其终身学习非常有帮助。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实现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