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适应六大变化

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

中学的时候,很多人在学校和班级都担任一定的职务,是有名的尖子生。但他们大多成为普通学生,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里不再坚守岗位。大一新生必须适应这种从出名到不出名,从高材生到普通学生的转变,克服失落感和自卑感,对成功充满信心。从社会角度来看,大学生和中学生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

总的来说,中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还不成熟,职业方向还不确定。他们是潜在的人才。大学生作为“准人才”,职业方向基本确定,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远高于中学生。所以,要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就要处处以大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做事,做一个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大学生。

从考试到深造:适应奋斗目标的变化

一些大一新生在经历了紧张的高考后,突然失去了目标,无所适从,缺乏学习和成才的动力和激情。根本原因是他们失去了崇高的人生目标。

其实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要端正心态,从高考成功的骄傲和陶醉中清醒过来,以崭新的姿态和振奋的精神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从入学之初的零开始,以务实的态度在学业、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制定出自己的长远目标和短期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策略,做好自己的人生和事业。

从感性到理性:适应思维方式的变化

与中学相比,大学生活节奏快,活动空间大,学习任务重,需要独立解决的问题多。面对这些变化,大学新生的思维方式应该从“非成人”向“成人”转变,从感性向理性转变。在思考处理问题,尤其是个人重大问题时,要高瞻远瞩而不是目光短浅,三思而后行,不要随心所欲;要克服依赖,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生重大问题的选择要理性理智,不能盲目感情用事;我们要增强道德和法律观念,做事要负责任,要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不要鲁莽行事。

从监督到自觉: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

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是每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对于以学习为“职业”的大学生来说,学习是硬道理,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与中学相比,大学的学习氛围更加宽松,学生自主时间更多,学习自主性强。学习环境由“硬”变“软”,对自制力和自律性强的学生非常有利,但对自制力差的学生无疑是严峻的考验。

要掌握大学的学习方式,首先要培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自主意识和主动性,变中学时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激发成就的欲望。

其次,要实现从应付升学考试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转变。在夯实基础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的同时,重视实践,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注重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第三,要注重学习时间的科学运作,实现从填鸭式时间到效率的转变。在学习中,要讲究用脑艺术,遵循学习规律,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开发自己的智力潜能。

第四,要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新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有计划地学习,雷厉风行,不拖拖拉拉;要安排好每天的时间,生活有规律,克服随意性;要注意掌握学习节奏,提高学习效率,专心学习,处理好学习与课外活动、人际交往的关系。要尽量避免网瘾,荒废学业,影响身心健康。

从依赖到独立: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

上中学的时候,一些生活琐事都是父母亲戚朋友在打理。我进入大学后,自己安排自己处理衣食住行。自主、自立、自律是大学生活的特点。俗话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习惯是人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坏习惯是人一生用之不竭的债务。

大一新生要适应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坚持做好自己的事,完成今天的事。他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控制生活节奏。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分寸,处理好学习和娱乐的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敢于对自己的不良习惯说“不”。

从老朋友到新朋友:适应交流方式的变化

中学生一般在老家附近读书,同学也在一起很多年了。正是乡音情结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互相认识和磨合需要一段时间。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拓展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空间、促进大学生成功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要主动与对方沟通,互相理解,互相适应,在渴望别人接纳我们的同时,也要善于接纳别人。

其次,同学之间要互相尊重、理解、关心,严格要求自己,光明磊落,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大事讲原则,小事讲作风,不要斤斤计较,多做自我批评。

第三,要坚持与人为善的原则,既要培养竞争意识,又要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善于理解和包容他人,掌握交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