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1?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刻性。所谓“认知能力”,其实就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意识”,使学生能够准确、深刻地认识生活周围各种事物的本质,把握时代的脉搏,将使他们在选题、选材、立意等方面更上一层楼。,作文就能写出新意和深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既要引导他们观察社会、积累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如果学生能始终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的精神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那么他们就能从各种生活现象中拾取闪耀着时代光辉的写作题材,就能在构思过程中刻意求新,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水平。在教学中,面对学生认知能力低下的现状,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分析性、批判性文章是有益的。看分析复习文章,同学们会对照自己的理解;写分析性评论文章时,学生会认真琢磨、思考,会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2.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写作,是最能表现学生思维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即创造和发展的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历代作家是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取得惊人成就的,如何写出常人看得津津有味的东西,从而激发他们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欲望。比如学习《变色龙》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穿脱外套细节的意图;学习《社戏》,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是如何生动地写出了孩子们的看戏心理的。另外,要注意及时鼓励学生创造思维成果,让他们保持旺盛的进取激情。写作过程中思维活动的突出表现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虽然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不等于创造性思维,但创造性思维是以此为基础的。作文思维的过程可以说是扩散-集中-再扩散-再集中的反复循环。在写作过程中,尤其是构思阶段,扩散思维处于首要地位。通过扩散思维充分发挥和调动储存在大脑仓库中的生活资料和信息,建立写作与生活的联系。谈及作文的思路,朱光潜先生说:“我决定了题目之后,就拿了一张纸,放在我面前,把那些题目的思路向四面八方托着。想起来就靠心理学家所谓的自由联想,不分大小顺序,想在纸上写个三五个字,加个三五个字的小标题。我一直在想,一直写下来,直到我当时能想到的所有意义。”这里所谓的四面八方的自由联想,就是作文思维过程中的弥散思维。思维能力在写作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想象力是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旧形象、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克服刻板印象的重要途径。黑格说:“说到技巧,最杰出的艺术技巧是想象力。”只有拥有了“用心灵畅游万仞”的想象力,才能写出天马行空、挥洒自如的文章。想象力的培养可以以鲁迅先生的“拼凑法”和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罗斯托娃形象的“融合法”为指导,结合阅读教学的某些章节,进行再造想象、拓展想象、延伸想象的训练(如读完《送元二去安西》,学生可以用一小段话再现王维作为密友送别晚宴的情景;让学生描述赫尔墨斯得知自己的雕像不值钱时的尴尬表情;让学生思考“卖炭人”离开“宫廷市场”后将何去何从,继续写结局。),并以“感知情境——积累表象——激发想象——描述情境”的顺序进行情境作文训练效果极佳。3.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意志,是痛苦的。朱光潜先生曾引用“文章作苦心,谁作苦心”和李白的诗“最近太瘦了,写诗总觉苦”来说明“思”的苦。因此,有必要在写作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写作兴趣的激发和智力的发展。在写作活动最复杂、最艰巨的构思阶段,往往要求学生排除干扰,不断克服困难。因此,意志成为激发、维持和调节的重要因素。一个是持久品质的培养。在立意上,经常会出现材料过于复杂无从下手的情况,导致悲观气馁。这就需要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养成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锲而不舍的风格,进而形成坚定的写作意志。二是自控素质的培养。有了自制力,就能排除干扰,克服困难,集中精力,努力学习,从而自觉完成写作任务。4.重视模仿能力的培养,注重强化学生的文体规范意识。练武有套路,书法有字帖,模仿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传统教学的精髓,也是学习写作的一个基本规律。鲁迅还谆谆教导我们:“凡是被评优过的大作家,他的作品都说明怎么写。”大量事实证明,模仿启发分析法是学生把复杂抽象的思维过程组织化、具体化的有效途径。古人说学文学有三贼,浅者窃其言,中者窃其意,高者窃其灵。这种“偷”就是模仿。朱光潜先生说:“文学艺术不必止于创作,而必须起于模仿。”模仿的不仅是自然,也是艺术形式。因为文体规范一旦进入作者的创作心理结构,就会对他的艺术感知和素材处理产生影响。可以说,文体图式为作者提供了一个“关于世界的内部模型”。这种“内部模式”一方面使复杂的客观世界情绪化、标准化,并将其塞进不同的文体,另一方面又制约着作者按照各自的文体图式去感知和处理客观对象。也就是说,由于文体图式的存在,作者在生活面前不再是被动的,他有能力按照自己的心理图式主动选择、排斥、同化生活。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规范意识。然而,文体规范并不存在于原始的生活经验中,也不存在于教学书籍的理论框架中,而只存在于大量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为了获得文体规范,必须指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并不断练习模仿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