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第一,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

(一)进一步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从小学开始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一直持续到高中。基础教育年龄段的中小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学校教育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了基础,而学校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最大。科学课要突出科学探究、科学本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他们今后创造性地从事或参与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实践教学,推广探究式、研究性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说,科学是探索物质世界的真实而激动人心的活动。其基本特征是:实证主义是判别的尺度,逻辑是论证的武器,怀疑是考察的起点。因此,科学教育应该倡导回归科学和青少年本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尽力讨论、实验、探索适合学生水平的真正的科学问题。通过“准备材料、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实际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从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3)加强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中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教育能力。要根据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需要,配齐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师。

其次,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和家庭科普教育的外援作用。

教育是使人社会化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学校科学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还需要家庭等社会教育渠道的参与。家长要支持学生参加课内外、校内外的科普活动。家庭要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良好氛围,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创造基本的物质条件。“科学普及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社会各界应当组织和参与各种科普活动。”

三是经常组织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组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青少年科普活动,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有效措施。

开展科普活动,要遵循青少年发展规律,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组织青少年科普活动:

(1)科学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生命科学、基础材料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科学序言与高技术、实用技术、科技史等。

(2)科学态度。主要包括:青少年对科普活动的基本看法,他们的意识、思维活动和自觉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言行上的表现。

(3)科学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操作和实验的方法,参与探究活动的方法,收集和利用信息的方法等。

(4)科学的行为和习惯。主要通过科普活动,青少年可以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习惯。

在把握青少年科普活动的目标上,根据3-18岁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程度,每三年为一个年龄阶段,从以上四个方面开展科普活动: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活动的目标是逐步使青少年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思维和态度;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