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菲中学的空间照片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产生了许多适得其反的效果,但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只是每个学校的口头术语。“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一切仍以“为升学做准备”为教育目标,片面强调学生需要的知识教育,而从根本上未能解决教育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人文价值,即“学习是为了考试”。
然后,来自家庭的影响也要重视。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宠着,迁就着。上学的时候和同学有矛盾,但是受不了一点委屈,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有些父母在处理孩子的错误时不注意方式。他们总是骂甚至拳打脚踢,用所谓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否则就是“体贴可亲”。同时,父母对孩子“对孩子的成功寄予厚望”的高要求,让孩子做了很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这样,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还有一些家长盲目地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孩子应该尽快学习英语和计算机,孩子也对此感兴趣。当然,这有助于给孩子提供各种学习资料,丰富他们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但同时也要看到,信息化虽然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但也可能导致师生人际关系因对电子游戏的热衷而弱化,减少学生体验生活、接触自然的机会,给学生身心带来不良影响。
现在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隐患越来越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比如有的同学贪小便宜,或者嫉妒别人有自己得不到的好东西,就养成了小偷小摸;学习视频中的恶习,欺负弱小,或者以“借”钱的名义拒不还钱,或者强迫弱小学生拿钱搜身,如果拒绝就用电话解决...这对自己和被他们欺负的同学都是极其不利的,导致有些同学不敢出门,到了学校不敢告诉大人,又怕被打,或者跟风崇拜。
这样,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产生破罐子破摔,脾气古怪,性格暴躁,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对自己的人生不利。当这些现象出现时,舆论的第一反应是指责;“道德教育怎么会失败?!"然后要求大力加强思想工作、道德教育和学校纪律。家长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配合”学校做工作,但结果并不理想,有时甚至会变得更加严重。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的道德知识无法转化为道德实践。概念上,他们知道是对的,但现实生活中,他们不去做,犯了错又认错,这就是恶性循环。
现代社会的“健康”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医学的观点,不仅指生理和生理健康,还包括精神和心理健康。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造成了人们的心理压力。中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宣泄;再者,中国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问题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由于家庭的不完整,比如父母离异、父母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以及隔代抚养孩子的现象,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相关研究表明,心理变化的高发期是青春期,中学生的问题触目惊心。学校学生的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低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素质差。如果只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情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第一,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学校的教育和影响。因此,一个优雅、整洁、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一种“静下心来”的良好心理影响。亭台假山,名人雕像,书画画廊,名言警句,校风,校园里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生机勃勃,校园里繁花似锦,绿草如茵,学生们在蜿蜒的走廊和亭台楼阁里看书。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熏陶,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
创设教育情境,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当前,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日益增多,人的心理与行为密不可分。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主导的,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内化并积累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口头说教,而应该创设各种情境,鼓励学生在行动中体验、认识、教育和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比如现在有些学生自制力差,脾气不好,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一个垃圾箱,所以他把垃圾扔出了窗外。看到瓶瓶罐罐,他也要不理,用脚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我听说过这样的事。学校里的学生总是喜欢用脚踢门。为了改变这个坏习惯,学校安装了玻璃门,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灵感,于是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放了40多个环保垃圾桶。垃圾桶每天都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着“请爱护我们!”恳求的话语,不出所料,学生不忍破坏,过去的坏习惯也改了。可见,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进行暗示,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许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了专职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诉、发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学生反映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大导致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无法控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迷茫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克鲁姆·布鲁泽(Krom Brouze)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是帮助每一方解决他来寻求帮助的问题。”学校辅导员要给学生温暖,引导他们自制,多了解他们的各种情况,尊重和理解他们,保护他们的隐私,既做他们的知己,又做他们的辅导员,努力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我们的许多学生需要帮助。除了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教师是心理教育的主体。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全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原则,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缩短师生心理距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调适。当老师把学生当成知心朋友,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就能加强,学生喜欢你的课,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的亲密关系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也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人格和身心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源于老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基于主观感受,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漠不关心,全盘否定后进生,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通识教育之父”、“德国教师之师”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9世纪曾说过:“面无表情,训斥、诅咒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为”。我们应该学习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老师在评价学生时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对学生的表扬体现在细节上,一点点进步都会被他们很郑重的表扬。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我们决不能讽刺或挖苦人。我们应该用一颗宽容和爱的心去爱和关心学生。我们老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要求太高。我们应该学会表扬他们,这样学生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鼓励。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除了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群有以下几类:相关医学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特级教师和资源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援助部门。老师总是生活在学生中间。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参与心理辅导。我负责学校的心理咨询。有一次,我去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我发现我的同班同学XXX在门外徘徊,我想我应该帮助他。所以我经常和他聊天,我知道他学习压力太重,让他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造成恶性循环。找到问题的症结后,我才能“对症下药”。我和他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他初中成绩优秀,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他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于是产生了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提出以下解决方法:第一,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第二,树立成功感,不断激励他,肯定他的成绩;第三,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努力,不管成绩排名;第四,学会放松,在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放松和精力充沛。经过多次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比较稳定,成绩也在稳步上升。2002年高考总分631,各科最高分语文659。我说不出有多高兴!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指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3.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校只能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限于篇幅,这里暂且不提社会因素。可以说,大多数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获得家长的配合,帮助家长发挥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是极其重要的。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培养,学校要与家庭密切配合,老师和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给家长适当的引导,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如果学生考试心理差,老师可以引导家长以平常心看待考试。父母的唠叨、关心和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比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部分中学生存在社交恐惧,与人交往较少,害怕被拒绝,或嫉妒他人,或厌恶他人,或对男女交往感到困惑等。家长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在择友方面给予指导,培养社交能力。过多的批评和约束会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缺乏自信。家长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正确引导孩子,加强沟通,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应予以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个人都被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困难明显,心理矛盾突出。从近年来的咨询活动中,我们了解到的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学习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学习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目前学校学业任务重,竞争激烈,家长期望过高,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个高中女生。进入高中后,由于老师的教学方式和竞争对手的变化,她感到很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滑,从初中的前几名到高中的141。她来咨询时痛苦地说:“17第一次觉得自己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待的眼神,我就觉得很难过。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现在,我的脑海里充满了痛苦、担忧、悲伤和愤怒。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又恨又怕。我真想扔出去。”另一个男生也说,他平时学习很好,偶尔也能给别人指导,但是临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考不好,努力准备,熬夜。考试前,我会感到头痛,甚至发烧。最后我要么被迫中断考试,要么坚持下去,成绩也不会好。来来回回,到了一听考试就害怕的地步
2.厌学是当前学习活动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不仅学习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就连成绩好的学生也有这种倾向。一位重点学校的学生说:“每当我看到、听到有人考试作弊,心里就不平衡。当他们的成绩不理想时,他们会抱怨老师不公平。他们觉得好好学习真的很无聊,不想再学习了。另一个学生告诉我们,学生中流传着一句话“有出息靠关系,没出息靠分数。“学习好的学生可能在学生中威望不高,但成绩一般、人缘好的学生往往比较受青睐,在推荐各种代表时往往会被选上,所以觉得学习没意思,不想好好学习。厌学没有其他心理原因,比如反应慢被嘲笑,不愿意上课;因为缺乏记忆、理解等能力,成绩很难提高,对自己失去信心。有的甚至讨厌书,讨厌老师,讨厌旷课。有个同学曾在日记里写道:“晚上过了11,看着桌上的课本、英语词典、作业本。我真想立刻把他们烧成灰烬。”表现出强烈的焦虑、怨恨和无助。这种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第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和老师的关系主要是老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扰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流,造成困倦和困扰。一个中学生说,有一次他向同班的一个女生询问作业,被老师看到后严厉批评,拿在手里当小辫子,还轻而易举地找出来“给众人看”,“你以为我不认识你吗?”,这严重伤害了他的自信心,引起了他对老师的反感和反对。老师指出他偏向西方,但内心很矛盾。另一个学生干部走访说,现在当班干部真的很难。做班干部两头难,不管事。老师批评你做事不负责任,管事,和一些同学发生争执在所难免。如果吵架,老师会先批评班干部,所以他觉得很委屈。生老师的气,不敢顶撞;如果你想退出,你害怕失去老师的信任。困境很矛盾。我不知道该怎么办。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想法,比如:认为老师“穷得不爱有钱人”的,认为老师“不公平”的,认为老师“瞧不起自己”的,等等。都反映了学校师生关系的问题。
2.和同学的关系。我主要以交友为主,为没有处理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一个学生说,他的一个好朋友总是不信任他,怀疑他和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付出的不够,这让他很苦恼。他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消除朋友们的疑虑。还有一个女孩,因为两个好朋友的矛盾而夹在中间。她害怕B和A接触会不开心,也害怕A和B接触会不理解,最后两个朋友干脆不交往了,但是她内心很孤独很寂寞,想和朋友恢复关系不知道该怎么办。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怀疑从初中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没有真正的友谊,交不到真正的朋友,然后想死了隐居。
3.与父母的关系。主要是由于家长和孩子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者家庭关系对学生造成的精神伤害。比如一个学生说:“我经常和我妈闹矛盾,听到她骂我就心烦。有时候真的很想离开,再也不回来,但又不忍心看到她消瘦疲惫的脸和花白的头发。我每天都活在这种内心的矛盾中。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还有一个学生,家庭不和睦,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我妈出差,我爸带了个女的回来过夜。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想待在那个房子里,恨他的父亲,不想再见他的父母,整天想出去,所以他很无聊。感觉人活着真的很无聊,有厌世的想法。可见,父母的不良行为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厌恶和鄙视,还有更深的内心创伤。
第三,感情问题
青春是花开的季节。在这个阶段,人的第二性征逐渐发育,性意识逐渐成熟。此时的心情更加敏感和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很多情绪上的困意。比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挫败,单恋的烦恼等等。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与同龄人的感情纠葛,大多是因为同学之间的密切交往。在咨询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我和一个男生很亲近,现在他已经上大学了。我能和他建立关系吗?”“我和一个男同学谈得很好,想发展成灵魂伴侣的好朋友。怕老师家长不同意,影响不好。我该怎么办?”“我喜欢一个男生,但是有几个女同学喜欢他。我应该参赛还是退役?”等一下。
二是与成年人非正常恋爱的问题,比如未婚同居、卷入婚外恋、同性恋等等。这种情况虽然在中学生中不常见,但也不少见,多表现在一些早熟的女生身上。高三有个女生,学习很好,也很聪明。学校还是想送她上大学,但是她和一个比她大10岁的男人住在一起,有家庭。而且,据说她这么做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感情”。虽然,理智上来说,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我每天都活在矛盾和痛苦中。还有一个学生爱上了一个比自己大十岁的英语老师。明知道没有结果,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不喜欢他。我只想见一面,和对方在一起一整天。当对方不接受这种情感时,他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甚至有自杀的念头。此外还有爱你吃醋的妈妈,喜欢同性成年伴侣等一些不正常的恋爱现象,充分说明中学生的情感问题不简单。面对学生复杂的心理状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家,我深感忧虑,也更加明确了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我应该如何从事这项工作?我觉得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调适答疑、重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中,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和纠正自己的观念,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是活动培训班,这是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相互参观提问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自我介绍、理解他人、与他人交朋友的社交技巧,还可以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等心理调节手段,做到防患于未然。
(2)将心理咨询的内容渗透到经常性的教育活动中。其实每一门学科的教学本身就包含了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在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指导,就可以深化教学内容。例如,语文课包含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和体育课可以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锻炼意志力。最好的办法是在各科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段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转变。
(3)在中学建立心理咨询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和谈心外,还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心理治疗方法,对症下药。比如大考前,总会有一些同学出现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张、失眠等症状。心理咨询师可以集中精力对学生进行放松疗法。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自己参加考试的动机,以便取得好成绩。学校的心理咨询与调适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咨询门诊,实践中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
很多研究发现,适度的压力有助于我们保持良好的状态,更有助于挖掘我们的潜力,从而提高个人和社会的整体效率。比如运动员每次参加比赛,都要调整自己感受到适度的压力,使自己兴奋起来,进入最佳竞技状态。如果他不紧张,没有压力感,是不利于他取得成绩的。
又如考试时,适度的压力可以调动我们的大脑,使我们兴奋,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因此,适度的压力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挖掘内部潜在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老船长的“压力效应”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在他的货轮卸货后返回茫茫大海时,突然遭遇了一场可怕的风暴。水手们慌了,老船长果断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装满水。“船长疯了吗?把船舱灌满水只会增加船的压力,使船下沉。这不是自杀的事情吗?”一个年轻的水手嘀咕道。
看到船长严厉的表情,水手们还是照做了。随着货舱内水位越涨越高,船一寸一寸下沉,依然凶猛的风浪对船的威胁一点一点减小,货船逐渐稳定。
船长看着如释重负的水手说:“百万吨级的船很少倾覆。翻车的往往是底子轻的小船。船满载时最安全;当船是空的时候是最危险的。当然,这种载荷要根据船舶的承载能力来定义。适当的压力可以抵御风浪,但如果船承受不了,就会像你担心的那样消失在大海里。”
这就是“压力效应”。那些没有任何压力得过且过的人,就像暴风雨中没有货物的船,常常被生活的风暴打翻。超载的人,不是被风浪击倒,而是在忙碌的生活中沉默。
压力应该刚刚好。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要注意“压力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一旦有孩子觉得自己在学校表现不好,父母怕孩子受一点委屈,就会去学校批评。父母对孩子的爱无可厚非,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和大人一样,都是在摔跤中成长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日本人也会人为的给孩子制造一些挫折和压力。比如在严冬季节,让孩子进行一个小时的冷水实验,增强孩子的耐寒能力和体质,这也是一种锤炼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
适当的压力并不是坏事,比如现代人普遍感受到的生存压力,可以成为工作的动力,开发我们更大的潜力,推动个人和社会前进。同样,适当的压力可以成为促进孩子学习的动力,但当压力超过孩子所能承受的负荷时,也会产生负面作用。这个时候,学习对于孩子来说已经成为一种被动的行为。压力越大,独立思考能力越弱,尤其是创造力。所以,压力是一门艺术,不当的、偏颇的压力方法不仅无助于孩子学习,还会形成不良习惯和心理倾向。
适当的压力可以产生好的结果。要给有潜力可挖,但因为懒惰或热衷于其他活动而不愿进一步拓展的孩子施加压力。每个人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懒惰的一面。在两者竞争,懒的一方即将占上风的时候,适时的施压无疑是最好的。当压力超过理解的程度,成为负担时,就要及时缓解压力。对于家长来说,也要注意“过滤”外界环境的无形压力,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外界压力,抵制负面影响,让孩子感受到最合适的力量。
给人施加压力是应该的。
另外,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家长在给孩子适当压力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发掘这些天赋。对于有各种语言优势和技能的孩子,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多听多读,鼓励他们用外语自由交谈和写作;应该让善于抽象思维、概念清晰、喜欢探索事物之间关系的孩子玩逻辑纵横字谜,给他们讲推理故事,对他们的问题给予理性的回答。对于喜欢参加各种活动、自己动手做事的整体行动型儿童,应允许他们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如参加戏剧活动和扮演角色,参加手工活动和体育运动;对于有音乐艺术天赋的孩子来说,优美的音乐、和谐的旋律对这些孩子是最有益的。应该让他们上各种音乐课,看各种音乐表演,参加各种音乐活动,独奏也是一种方式。
压力效应
大家都说“有压力才有动力”。在现实生活中,似乎一提到压力,人们的内心就会下意识地感到紧绷。压力真的是独一无二的,对吧?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在他的货轮卸货后返回茫茫大海时,突然遭遇了一场可怕的风暴。水手们慌了,老船长果断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装满水。“船长疯了吗?把船舱灌满水只会增加船的压力,使船下沉。这不是自杀的事情吗?”一个年轻的水手嘀咕道。
看到船长严厉的表情,水手们还是照做了。随着货舱内水位越升越高,随着船一寸一寸下沉,依然凶猛的风浪对船的威胁一点一点减小,货船逐渐稳定。
船长看着如释重负的水手说:“百万吨级的船很少倾覆。翻车的往往是底子轻的小船。船满载时最安全;船空的时候最危险。”
这就是“压力效应”。事实上,没有压力对我们的身心没有好处。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人就会像暴风雨中没有货物的船,往往一场人生的风暴就会把我们打翻。
我们经常会因为自己的懒惰而抱怨身边的竞争太激烈,或者强调自己因为某方面能力不足而压力太大。事实上,没有压力,我们会像那只小老鼠一样,从实际可以平衡和牺牲的高度掉下去。因为如果人处于没有任何压力的状态,很容易分心,粗心大意,直到失去斗志,变得懒惰,灾难就会随之而来。所以,保持斗志和韧性的最好方法,就是时刻让自己处于一个适当的压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