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理科弱,该不该改文科?
我家所有长辈听说我选文科后,几乎都问我这样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选择文科?我怕以后很难找到工作……”
对文科的偏见似乎不止一点点。
曾经文科最好,什么都不如,只有读书高。历史上所有的官员都是文科生。粗略看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翻来覆去,也逃不出文科的范畴。
司马相如,因其散文好,可发配照顾西南边疆;王安石,官至宰相,百官之首;欧阳修,前兵部尚书,太子少师;即使是屡遭贬谪的苏轼,至少也是个县令,有地位的。
时间临近80年代。那时候读大学几乎等同于读中文系,因为在那个浪漫的年代,没有论文,没有博士,大家都在读诗,整个大学就是一个大中文系。
中文系的学者和学生,无论是文学界、知识界还是思想界,都能够在80年代走在潮流的前面。
当时人文思想领域的重镇上海文学,走出了阿城、王安忆、韩少功、王朔、张炜、苏童等一大批作家,而这本杂志的大部分批评者,如周、、吴亮、、、、、南帆等,都出自中文系。
一时间,中文系的风景如画,成为很多同学追捧的热门专业。
“你死记硬背学文科。”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对以理科为主的实用学科的需求越来越大,现在的文科生往往被看不起。
在很多人偏颇的认知中,总觉得科学充满了数学思维,科技感很强,是富国强国的利器;一个文科生在写作,死记硬背,做文书工作。学习和工作都不难,专业门槛也不高。
回想我们高中选择文科的时候,班上的尖子生大多选择理科,只有少数尖子生选择文科。很多成绩不太好的同学退而求稳,选择了文科,他们认为文科难度小一点。
大四学生小左告诉边肖:
“以我们学校为例(省级示范重点中学,名字就不说了)。我去选课的时候,我们班主任告诉我们,如果一个成绩特别好的学生选了文科,学校会采取强制措施(就是不让你选)。况且你成绩还可以,老师会一直找你谈话劝你留下来。当时我选了文科,另一个初中生也打算选文科。然后我们两个不断被家长老师还有各种过来人劝。理由五花八门,但总得出同一个论点:文科班乱,不好找工作,不值钱。”
但是,很少有人问,你到底为什么学习?
偏见从何而来?关于文科生的偏见,要从文科分科的时候说起。
现在教育部不要求中学分文理,但是在“新高考”实施之前,是有文理的。所以他们一进高中,学校就开始准备文理分科,高二就完全文理分科了。
在人们的普遍观念中,有一种认知是文科比理科容易,因为理科生的雪莉历史知识更容易弥补,而文科生的理工科知识更难弥补。
其次,人们很容易用就业和收入来评估主体的价值。
《2017互联网就业报告》显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占据高薪行业榜首位置,这些岗位大多分布在头部互联网公司,招聘时明确要求相关专业背景。
以就业为例。在麦可思2018年大学生就业报告中,2017年半年后就业率排名前50的专业大多是理工科专业,就业率排名前三的专业分别是软件工程(96.7%)、能源与动力工程(95.8%)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95.6%)。
但回顾这么多年高失业风险的专业排名,文科一直是“一哥”。
最后,人们对待艺术和科学的不同就像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一样。
对文科的偏见往往隐含着某种性别歧视。一般来说,文科女生多,理科男生多,所以公众会形成一种印象,文科女性化,理科男性化。
女生选择文科自然无伤大雅,大众对女性的社会期望值相对较低,认为从事赚钱少、未来相对轻松的工作可以更照顾家庭;而男生对文科的选择,大多被父母或老师阻拦。他们一方面认为男生学这样一门脑力活动比较多的学科更有优势,另一方面认为学理科将来就业选择更广,获得相对理想的薪资。
文科天生低人一等?“我不后悔学文科。”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
“艺术生还是理科生改变了世界?”
最佳答案是:
“当世界被改变的时候,文科生和理科生没有区别。一个孩子只要不抛弃‘文科生’、‘理科生’、‘学霸’、‘学渣’的框框,他就是一个懦弱愚蠢的孩子。”
文科和理科只是每个人根据个人实力选择的不同方向,没有高低之分。
大学里的文科专业和理科专业都有自己的社会价值,在社会上履行自己的职责。
虽然我们都处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时代,但人文教育是最不受重视的。就业的压力让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现实。什么专业最好找工作最赚钱可能已经成为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了。
在一些理工科特色的大学,文科专业处于被冷落的状态,没有太多的资源支持。
在工作中,文科生做不了有技术壁垒的工作,而理科生很容易踏入一些文科门槛低的工作。
这很现实,也让很多真正有文科天赋的人选择了一条自己不喜欢的路。
但我相信,在高速发展的当下,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社科,最终会走向文理并重的伟大时代。
那些曾经担心出路的文科生,也会在社会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生根发芽,成为栋梁之才。
与其屈从于偏见和所谓的现实,不如安于自己的内心,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能不能长成大树,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种在哪里,发芽在哪里,种子本身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