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建国的英雄故事

第一,参加革命

杨威是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著名的女英雄。赵一曼,牺牲后称为襄樊。

【转自铁血社区/】

她原名欧阳莹,192110,出生于湖北省襄城区欧庙镇文垴村的一个读书人家庭。他的父亲欧,是农村的一所私立学校的老师。在他的兄弟姐妹中,杨威排行第三,有三个杰出的儒家名字。抗日战争爆发后,欧阳英从65438到0934到襄阳湖北省立第五中学。1936期间,鄂西北抗日群众救国运动如火如荼。她经常和同学一起上街游行,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在学校地下党的影响下,她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同年7月,党组织动员她和几个同学参军,杨伟进入第五战区爱国将领张自忠的33军干部培训班学习。后来,他和其他进步青年和党员被分配到第五战区“政治工作队”第七中队工作。此时欧阳英爱国热情高涨,遂改名欧阳克敌,以示杀敌抗日决心。

欧阳英在部队宣传抗日真相,阐述* * *生产者在全国抗战中的骨干作用,激起了国民党“恐日分子”的不满和嫉妒。他们怀疑欧阳克的敌人是党员,174师政治部主任侯绍林惊呼:“欧阳到我这里来宣讲马列主义了。”

1938,党组织考虑到欧阳克政治表现成熟,批准她入党。在项城市钟鼓楼图书馆,欧阳克激动得举手宣誓:“我愿意为* * *理想奋斗终身!”她17岁。

1939年5月,侵华日军进攻我县和枣阳,并向襄樊推进。考虑到国民党顽固派反* *摩擦的严峻形势,党组织决定让她到有“小延安”之称的我党豫南红色战略支点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学习。在竹沟,欧阳克结识了时任鄂豫皖边区党委组织部长、新四军第五师副政委的姐姐陈少敏。她被陈姐崇高的威望和人格魅力所感动,决心以她为榜样,做一个坚定的* * *制作人。欧阳可姬在竹沟教导大队青训班学习期间,改名为杨伟。学生问她为什么改名,她说“让青春为祖国扬名”。

1939 165438+10月中旬,杨威等人跟随陈大姐向鄂中敌后挺进,到达安陆青龙潭镇。鄂豫边区党委决定留下胡珊(女)、杨威等五六名干部和一个警卫武装班,就地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公开打“新四军鄂豫独立游击支队青龙潭留守处”。胡山同志任工委书记兼留守处政委,杨威任民运委员。此后,他们在青龙湖和烟墩店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建立地方党组织。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初步发动了群众,打开了工作局面。他们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也从一个班发展到三个中队,一个200多人的大队。其中,在杨威发展起来的群众组成了一个中队,参加了革命。

1940年春,杨威调到靖安县委工作。当时,靖安地区是豫鄂边区党政军总部所在地,日伪军顽固的军事进攻和特务破坏活动十分猖獗,我党基层政权的许多干部惨遭杀害。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杨威毅然正视困难,不怕牺牲,积极从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她和群众一起,把猪肉、大米、鞋子扛到了白照山,安慰新四军鄂豫皖先遣队的战士们。

【转自铁血社区/】

1941年春,20岁的杨伟在靖安县委第一次党代会上当选为县委委员、妇女工作部部长。那年夏天,她带队去桑树甸区工作。当时的桑树店区委书记是欧阳辉(女)。两个革命姐妹见面后一拍即合,热烈拥抱。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桑树店地区的革命形势逐渐好转。

“皖南事变”后,安陆伪军闫永宽的部队经常用深夜突袭的方法杀害我干部和群众,许多人壮烈牺牲。面对险恶的形势,杨威并不气馁。她夜以继日地投身于更加艰苦的战斗中。

第二,壮烈牺牲

农历8月16日晚,杨伟在大岩脚村召开干部大会,新区区委书记黄继祥、干部刘光明出席。会后,她与10多名干部和抗日民主政府的交通警察李贵一起留在了大岩脚村。

当晚,罗家庙中队中队长丁启国在伪军闫永宽的指挥下,得知“* * *党”杨威在大岩角村开会,率领几十名伪军包围了李贵一家。当时杨威穿着衣服在睡觉。她听到了村外急促的狗叫声和杂乱的脚步声。伪军在外面喊,杨威举枪开了一枪。但由于敌众我寡,杨威、黄继祥、、李贵等人等十二名干部群众被敌人俘虏。杨威等人被带到罗家庙的敌人据点,丁启国把杨威他们绑在庙中殿的柱子上。

丁启国带领土匪对他们进行严刑拷打。

【转自铁血社区/】

“你们这些汉奸、土匪、叛徒。”杨威怒喝道。

杨威回应被打。

敌人折断了两根扁担,撕破了她的衣服。

杨威的脸上和身上都是血。秋风习习,虽然她身上只剩下一件外套和一条裤子,但丝毫没有动摇她坚定的革命意志。

“你还是中国人吗?”

杨威说,“一脚就把他面前的日本膏药旗踹倒了。

【转自铁血社区/】

经过一夜的折磨,毫无进展,歹徒彻底绝望。感觉这个女党我真的无能为力。

次日凌晨11时,丁启国一伙将杨威等人绑上刑场。杨威在刑场上再次痛斥汉奸。丁启国残忍地使用了“拌豆腐”的毒辣手段,用刀将杨伟刺死。

第三,英雄和英雄的背后

敌人杀了杨威等人后,三英烈的尸体被丢在麦田里无人看管。天黑的时候,罗家庙杂货店老板刘发丁对歹徒丁启国说,如果死人不埋,人们就不敢来市场了,这对你的队伍不利。匪兵说你可以为所欲为。刘发丁把几个农民请到附近的海湾,埋在麦田边。多年后,目睹杨威被害的严传金老人谈起此事时,仍难掩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暴徒的愤恨。

1962年,陈少敏姐姐专程从京到鄂,带领杨威老同志胡山等同志,到杨威把遗体挖出来,亲自安葬在红色老区百兆山脚下的纪念地。墓碑上写着“抗日战争时期杨威烈士之墓。”

1951年,李先念主席亲自颁发中南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确定杨威为革命烈士,其家属享受烈士待遇。但杨威参加革命后,多次改名。直到1962才确定杨威的籍贯为襄樊市欧庙镇。民政部门每季度给杨伟父母烈士发放一次生活补助。英烈家乡的人民没有忘记他。襄樊五中以培养了杨威同学为荣,在校史上重点宣传她在民族危难时刻的英雄壮举;欧庙镇积极工作,在全镇上下齐心协力下,成立了杨威事迹陈列室和鲜花展示室。1997年9月,原镇中学更名为杨威中学,校园内竖立了杨威烈士全身汉白玉雕像。杨圩中学师生对杨圩的了解率为100%。学校逢年过节都会讲杨威。据了解,学生和烈士的切入点是:一是敬佩她的事迹;第二,她曾经就读于某重点中学,所有的学生都想在该校就读,并以身为英烈校友为荣。

【转自铁血社区/】

我在走访中了解到的主人公杨威的形象,中等身材,短发,圆脸,大眼睛。性格外向,爱恨分明。据杨威的大哥欧老人回忆:父亲欧是农村的一个私塾老师,有几亩荒地,母亲龚远树在家做家务。他有四个姐妹和两个兄弟。杨威排名第三。我们叫她三姐,村里人叫她三秀。当时因为欧庙乡下洪水和土匪,一家人搬到了襄阳小井巷。三姐考上了湖北省五中,离她家很近。参加革命后,三姐只回来过一次,玩了两天。走的时候,她妈龚元淑拉着女儿的手,不让三姐走。三姐是个很硬的人,别人说不服她,她就会为所欲为。她知道革命道路走到尽头了。我记得三姐跟她妈说:“时间到了,我是党员,组织上有纪律,我得走了。”。虽然我知道这种告别,其实是三姐对亲人和家乡的告别。

杨伟上学时喜欢唱歌。在安陆从事革命工作时,她非常想念家乡的亲人。她写了《黄鹂之歌》,通过黄鹂这种鸟的嘴,唱出了她对家乡亲人的无限眷恋。

在靖安地方民主政权工作时,年少的杨威也有了爱情的萌芽。但是,她把个人感情深深埋在心里。她反复对身边工作的姐妹们说:“现在我们不能亲热了。祖国解放的日子,就是我杨威幸福的时候。”

参观文脑村一批英雄故居。杨威故居在他大哥欧家的东面。房子是1935建的豪宅,九栋十一层结构。

只见一轮红日照耀,房前杨树林稀稀落落。荷塘散发出香味。地方特产麦冬散落在角落里。推开院子的木门,满园绿意。青砖黛瓦,墙边紫藤环绕,扁豆盛开,是那样的简单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