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李镇西——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也许是偶然,我有幸读到了李镇西的《教育的智慧》。从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历程中,体会到了老师的成长,对教育的思考,梳理分析了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等教育家的教育观,完善更新了自己的实践思维,感受到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在书籍的对话中,在李镇西老师教育思想的碰撞中,我感受和思考...

李镇西老师说:“爱和童心是我教育的最后一道防线。”苏霍姆林斯基也写过《把整颗心献给孩子》。果然教育理念都一样。只有童心才能唤醒童心,只有爱才能滋养爱情。教师的童心,就是有童心,能自然地和学生一起哭一起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他们的心。老师的童心,就是要有童心。教师这个职业要求我们在任何方面都要和学生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如果我们和学生多了一个兴趣爱好,你就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内心深处的路,他们就会不自觉地把老师当成朋友。在和学生玩游戏的时候,老师越是忘记自己的尊严,学生就越会对老师产生亲切的感觉——这是成功教育的起点。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话:“只要孩子对你抱有希望,相信你,你就是真正的教育家和导师,是人生导师,是权威和人生智慧的生动化身,是朋友和同志。记住,这一切都很脆弱,容易破碎。一旦这一切都被打破,作为教育者的你就惨了。那时候,你只能做监护人,不能做教育者。”以心赢得心,以人格塑造人格,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原则。

没有人否认教育的权威性,也没有人会否认教育的民主性。教育的权威与教育的民主看似是两个矛盾体,但我们要认识到,当我们“无视”自己的权威,努力争取高尚的道德、优良的教育和真挚的感情,时刻注意维护和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就会把自己所有的爱和尊重奉献给我们。真正的民主教育不仅不排斥教育权威,而且保证教师拥有真正的权威。

但是老师的教育权威从何而来?李镇西老师说过,老师的权威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老师发自内心的尊敬之上,而不是学生对老师的盲目敬畏或强迫服从。任何人的灵魂都是自由独立的,只要他的行为不干扰他人的生活,他就应该受到尊重,他的灵魂不应该被人为塑造。

由此我想,无论你是在老师的位置上,还是在领导的位置上。你的权威应该建立在对孩子、家长、老师发自内心的尊重之上,而这种尊重也应该建立在你对老师、家长、孩子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重之上。在工作中,我与老师、家长、孩子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们是朋友、伙伴和知心朋友.....经常被老师、家长、孩子的小关怀感动,经常用文字记录自己和孩子、家长、老师的小故事,也经常因为感动而快乐。

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当然,情感不能代替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情感。因为没有对学生的爱和尊重,就没有教育;同样,在幼儿园的管理中,没有对老师的爱和尊重,就谈不上管理,更谈不上有真正的权威,最多只是被迫服从。

约翰·纳西读书后是个好学生吗?心里百感交集。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约翰·纳西是孤独和内向的。老师觉得他不合群,不爱交际。纳什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在十二岁就开始显现,他经常在家里自己做科学实验。在大学里,纳什并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学生。他经常缺课。即使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也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然而,约翰·纳什是一个传奇的数学天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是经济学的奇迹。李镇西老师在文章中指出:但这样的奇迹在我们的教育中是很难产生的。在中国的传统思维和文化中,各种历史惯性和文化惯性很容易让我们忽略的不仅仅是个体,还有个性,甚至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学生的任何“差异”都是不可容忍的。因为我们的教育连学生不喜欢课文都不允许,更别说“逃学”了――如果年轻的纳什在中国读书,早就被学校开除了!

也许是我们的教育缺乏宽容的教育。要包容学生的各种个性和才能,尊重每个人的差异,包容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精神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思考。我们应该尽力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用陶行知的话来说,就是要理解孩子。

那我们怎么能理解孩子呢?陶行知曾多次告诫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能够成为儿童,才配做儿童教师。”能和学生自然“一起哭一起笑”的老师,无疑会让学生成为知心朋友。我们要用童心去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成为一名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说明他爱孩子,觉得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享受。我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理解他们的内心,永远不要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只有“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的老师,才能真正有孩子的兴趣。多一个和学生一样的爱好,就多一条通往学生内心深处的路。只有童心才能被理解,只有学会像孩子一样思考,老师才能发现学生缺点的可爱甚至智慧。

书中第一篇:我的教育观——重建教育理想。在这一章中,李镇西先生是这样阐述理想教育的: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理想教育?在我看来,我们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看待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人性的教育,是所有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民主精神、散发科学芬芳、闪烁人格光芒的教育。读到这里,心中颇有* * *。以人为本,充满人性、人情、人性的教育,应该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理想教育。

在我们幼教领域,几乎每个幼教老师都能说出这样一句口号: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我认为:这个口号的本意是提醒和号召人们关注儿童,重视儿童,实施“为了儿童”的教育,体现了“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应该体现心中的人的教育。然而,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教育公平,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个性的今天,更能体现把人当成人的教育理念。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应该顺木而生。由此,我认为学前教育应该是:顺应自然,尊重个性,激发灵性。孩子天生就是自然人,最喜欢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成长。我们应该让孩子完全自由成长,身心发展,身体保持自然习惯。在幼儿园,要给孩子好的课程资源:比如玩沙、水、泥。我们应该尊重和支持孩子的奇思妙想,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在我眼里,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珍贵的。他们每个人都有智慧的天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灵性。我们要保护孩子的灵感随时生成,也要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孩子玩出“从学习中学习”,智慧、健康、灵性。顺应自然,尊重个性,激发灵性与李镇西老师充满人性的教育,人性与人性应该是相辅相成的。